随笔:当你试图了解这个国家时,你就在走上“犯罪的道路”

为保护隐私,涉及本人的情节采用虚化处理。

(一)

前几天,品葱上面有一个提问:有没有既得利益者反共的?

中共长年来的作恶多段,维护统治的两根支柱分别是金钱和利益,这似乎让自由派有理由相信,既得利益者即使反共,多半也不出于真心实意,顶多是利益分配受到了当权者的剥夺。

翻翻过去七十年历史,坐上决策层出淤泥而不染的人,胡耀邦和赵紫阳,不谈他们反共,但有心引导中国走上法制化道路,甚至最终放权的思想是绝对有的。六四一代仍然在世的鲍彤或许被很多人淡忘,而当年吸引我的正是他为赵紫阳《改革历程》书写的六四导言。(鲍彤时任赵紫阳政治局秘书,六四后被当局扣上“泄漏国家机密罪”的帽子被非法关进秦城七年,成为六四被整肃且入狱的最高级别中共官员)

不妨抄录一段:
“......《宪法》规定国务院有权决定戒严,但从5月17日常委决定戒严到5月19日实施戒严,这三天内,国务院到底有没有开过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一查就清楚了。我查过了,没有。


就这样,发生了几十万国防军进入首都,用坦克和冲锋枪对付学生和市民的“六四”屠城。国防军被用来对付向党和政府和平请愿的老百姓。惨绝人寰的大悲剧发生了,接着又是全党全军全民大清查大迫害。稳定压倒一切,它压倒了改革,压倒了法律,压倒了良心,压倒了国家的主人,压得多少公民家破人亡!

作为公民,赵紫阳也被中共中央非法软禁。整整十五年,直到八十五岁去世,这位大改革家才摆脱了软禁,“自由”了。
......
我不知道在坦克和冲锋枪下伤亡同胞的数目。我国年年组织讨论日本侵略者杀死中国人的数目,从来没有谈论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杀死本国人民的数目。当局在国外公布过“天安门广场没有死一个人”的新闻,这很机智,但不诚实。我家当时所住的“部长楼”内,就有人被窗外飞入的流弹打死。听说全球都看到了北京屠城的现场直播,我当时已在狱中,没有看到,但我相信,这些活镜头,是邓小平自己的作品,不是外国人在“妖魔化中国”。


血案之后发动了全党全军全民大清查,我不知道清查的后果。由于同情学潮,由于反对动用军队镇压人民,而受到惩罚的人数,根据经验,想必大大高于直接伤亡的人数。但到底有多少人受害,这是党国机密,不准打听,不准“扩散”。多少人无家可归,或者妻离子散?多少人被开除公职,永不录用,生活无着?多少人消失了,被劳教了,被判刑了——谁知道?

党中央开了武力镇压公民的先例。二十年来,历届领导上台,都照例必须像宣誓一般,作出肯定镇压的赞美。上行下效,省、市、县、乡、村,创造了多少起官员镇压公民的小天安门事件?有人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有。也许吧。二十年来的小天安门事件中,又有多少受害者?这又是国家机密,当局不告诉,也不准国内媒体告诉中国老百姓。

有人说,镇压压出了繁荣。我只知道,是经济改革改出了繁荣。是人民,用市场经济打破了毛泽东的枷锁,才创造了繁荣。现在有人总结说,繁荣是镇压的产物。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正在准备介绍镇压的经验,来拯救世界经济。

有人欢呼中国在鸦雀无声中使自己跃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相信这是真实的。在忽必烈的铁蹄下,中国早已是马可波罗亲眼看到的繁华的天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根据名记者邹韬奋先生提供的资料,中国原本就是第三个大经济体,一贯高于德国和日本,仅次于美国和英国。鉴于当时的英国有许多殖民地,如果按照现在的疆域计算,很可能,北洋军阀时期的中国经济在全球排名中早就不亚于共产党领导下的今天,早已荣居世界第二了,至少那时的中国还没有遭受到一元化的洗劫。

“ 六四”开创了全民鸦雀无声的新局面。邓小平南巡后,中国在鸦雀无声中重提经济改革,重新分配财富。谁是鸦雀无声下再分配的受益者?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全体被迫鸦雀无声的人,统统都是“六四”屠城的受害者。即使当时尚未出生的人,既然出生之后必须鸦雀无声,并且必须在不知不觉之中,毕恭毕敬,礼拜权力,聆听谎言,当然更是无辜的受害者。


三十一年过去,八十七岁高龄的鲍彤仍被当局监视,其命运不亚于赵紫阳。接受自由亚洲电台访谈,鲍对习当局的抨击不可谓不比任志强、蔡霞等尖锐,但字里行间可由他的一句话决断:
“这个国家不叫中共国,而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当年鲍彤亦是第一批在《零八宪章》上签字的人。

(二)
其实自由派应该追求的是什么?我相信是不言而喻的,维护人权与法制,才是反共的根本。而如果领悟到这一层,我相信即使是既得利益者,也不会被金钱和权力腐蚀。可悲的是,这一批一定在当权者中是极少数,已被发现的,或许早已被消失,连尸体都找不到。

鄙人出生的环境或许跟品葱上的各位不大一样。用家大业大来形容或许不为过,也正因为如此才能有机会走出墙外留学,呼吸西方国家的自由空气。也正是留学期间,逐渐摆脱洗脑,获取真相,方知民主真谛。

回望世间,我亦不在李克强口中“六亿人收入不足一千”的那个群体当中,有一线城市的户口,不必为吃饭和房产奔波,家里的房产超过两套,亦拥有高等西方名校毕业证,追我的女孩子这些年来何止个位数。

应该说,在很多人眼里,鄙人亦算半个“既得利益者”。

诚如各位所见,既得利益者仍出了我这个“恨国党”。五毛粉红恨不得杀之而后快的那一类。

外国人通常不认为中国落后,因为他们通常去的中国城市是一线,那是这个国家的精英阶层。中国贫富差距是什么样子,相信各位都懂,不必再多言。

为不公呐喊是要付出代价的,从八九六四到武汉肺炎,从当年的大陆到今天的香港,为民主而奋斗的各个阶层人士,被当局残酷迫害,死的死,疯的疯,侥幸跑出匪国的,还算是最有幸的那一批。

本人也一样,这种只敢在品葱上发言的小辈,虽在肉体上侥幸躲过了政权的镇压,精神上的镇压仍无法避免,而这个代价,叫“孤独”。

天天荧幕上的新闻联播,美国肺炎疫情发酵(xiao),中国形势一片大好。

想想也算是真的,过去一年,香港的逆权运动被国安法镇压,肺炎非但没能加速政权崩溃,反而因国外疫情失控成了匪国最好的宣传和口伐工具。美国大选,赵拜登的上台,中南海也许正在开香槟庆祝。

身边的所有人,几乎都被纸醉金迷和信息防火墙封住了脑子,为了防止暴露政治倾向从而影响安全,最亲近的人,也无法坦诚相待,只能强装笑脸,甚至迎合老一辈打倒美国的口号。

不知道当初经历过大饥荒、文革的他们的记忆是有多短?据说当年他们说有人用150毫米重炮轰击空压厂,某个亲属的舅舅还是60年饿死的。

孤独的产物只能在夜深人静之时,回想中共暴掠背后的一幕幕,感慨万千。好好的香港,被狗共搞成了什么样,连最后全球都每一个人在武汉肺炎的肆虐下幸免,否则川普连任必成定居,虽不说世界民主因此消失,毕竟近几年狗共做的恶让西方各国都已觉醒,并不会因为一个美国选举改变什么,但可预见的未来,曾经以为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狗共倒台的愿望,算是落空了。

或许本人干过最勇敢的一件事,是留学期间,也是香港反送中最激烈之时,匿名向香港社团送出了一个防毒面具。

前两天百度账号被封,理由不是发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深知上面那套监控和迫害的我怎敢在墙内发出格之物?可笑的是仅仅可能是因为一两个词在敏感词库中,即被算法自动识别,删帖封号一条龙服务。

前段时间小说停更,这也是其中一大原因。

(三)
幸得留学期间自学了心理学等大量知识,悟性较高,才没有感到迷茫。必须振作起来,像黄之峰所说的那样比赛和政权谁坚持更久,才是王道。

鄙人曾有小说之梦,年少时期痴迷过丧尸文化,曾在墙内顶着严酷的审核写作过,获得过不少人的赞,但随着压制越来越严厉,不得不转向品葱发挥,不过后来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促使我一度摇摆。

费尽心思做一个不是本质工作,无钱可拿,使用简体字意淫,14亿人却没有几个读得到,到底有没有意义?

身为半个国家既得利益者,拒绝亲属留在国内过神仙日子,随便娶个美女过完下半辈子有什么不好?

然而金钱和性欲的诱惑其实早对我不顶用,已经摆脱了洗脑的人,难道会因为贪图这些主动再洗回来?

想明白这一切,鄙人早已决定,下一代要想摆脱成为韭菜的命运,只能脱离匪国,房子和车子算什么?

虽然没有能力推翻政权,但至少有能力决定命运,家人反对我和一个家境普通的女孩交往,我笑笑不答,他们也是受过教育的人,我知道反对也没用。

因为她愿意跟着我今后离开这个地方,虽然她对政治一无所知。

(四)

在品葱上写的88章《原罪忧思录》,虽然瑕疵依旧,比起王力雄等大作家,哪怕墙内某些写得好的全职作者,或许差距不小。但至少,这是本人放弃和美女打炮,和游戏为伴的一次破墙尝试。

鄙人从不拒绝承认不足。这部小说虽然是脱离审核的网络产物,但确实有太多的不足。首先脱离审核的笔锋恨不得每一笔都写土共不允许写的,这有些曲解文学的本质,毕竟审核只是其中一个元素。其次,小说到后面的节奏把握并不适当,打着末日旗号的小说更像是成了一篇高层争斗文,既然如此还写什么丧尸和人性?

终于以上反思,鄙人决定现在对小说进行重置和大修改,以新文的形式在以后发上来,不过老文我仍然不删除,留在这里算是本人曾经的路迹。

新文中,我会加入品葱和网友喜欢的元素,努力不让小说显得低水平化。同时削减对高层过多的描述,清晰主线。

今晚开更吧,现在毕业了,脱离了象牙塔的生活还是有些不习惯,不过时间倒是比以前多了不少。品葱上的东西免费,我早已不奢求版权了。何况,我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作家,只是拿着笔在意淫而已。

另外欢迎支持我的新老读者,今后我会在台湾出版实体书,如果希望对我有经济支持的,那时去购买吧。
12
分享 2020-12-25

3 个评论

之前看到一句相近的话,不过增加了一个字。

当你试图了解这个国家时,你就在走上  “犯罪的道路”
冰岛咖啡 新注册用户
当你试图了解这个国家时,你就在走上  “犯罪的道路”.出书时,记得告诉我们一声。
年輕人,創作會成為一個很好的回憶的﹗
我也曾經在台灣出版過實體小說。
算起來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在這個時勢還能出書,不容易。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