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曾经的大陆自由作家蜘蛛的《十宗罪》
鄙人有写小说的意愿,要追溯到初中时期,今天突然想到这一点很重要,便开帖评论当时我阅读的《十宗罪》系列。应该说本人的觉醒有一定程度受到了这个作者的启发。
《十宗罪》最早于2010年写于网络,作者笔名是蜘蛛。小说以重口和血腥著称,在胡锦涛执政时期的网络管控十分宽松,甚至鼓励和助长这类小说发展,十宗罪的首部作品里的著名故事“地铁色魔”“人皮草人”都极为色情和重口,而“碎尸惨案”则是改编的发生在1996年的真实碎尸刁爱青悬案。
十宗罪首部作品由此广受好评。
应该说,从现今严酷的审核制度上讲,这类作品是不可能出现于网络的,但大陆存在一些小的独立出版社,作者最终以实体形式出版,能够规避网络上的审核,得以保留了很多看来不可思议的暗喻。
作者由此写作十宗罪2,十宗罪3,十宗罪4(我以4作为十宗罪的巅峰,而十宗罪3以后的作品出版于2012年以后,进入严酷的包子时代),在此之后的十宗罪5及6,由于大陆审核持续变严,蜘蛛已不得不更改作风,很难再放开手脚写作,不明事理的读者还批评作者膨胀了。
十宗罪系列批判了很多存在于墙国的黑暗社会,作者对此应毫无疑问站在自由派立场,而非简单的批评。我们可以从章节中找到端倪:在“人肉炸弹”故事中,作者批判了大学校园的裙带关系,并支持同性恋,在“胶皮人蛹”故事中,作者批判了中国式教育遏制学生的全面发展,最早出现在该故事章节中的名言“不是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才会有希望”在几年后的香港抗争中,可谓如出一辙;在“行为艺术”故事中,作者批判了小众艺术不被世人所接受的无奈;在“林家小院”故事中,作者批判了买房压力,并说出“普通农民按每亩收400元计算,需要从唐朝至今才能买起北京的房,中途还不能有灾年”。
作者在“掏肠恶魔”故事中直接批判了文革,并且写下了地富反坏右的遭遇和大规模武斗,很显然这类事情不是五毛粉红能知晓的。
十宗罪4以前,作者的每一个故事都直击墙国见不得人的光,所以我认为作者大概率应该是自由派,再加上有一些资料(如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绝对只能通过翻墙才能找到,要说作者一点没自由派倾向绝对是扯淡。
也因为如此,十宗罪系列一直广受好评,而且奇迹般地能实体出书,可看出网络以外的作品审核确实要宽松一些,即便如此,十宗罪5以后的作品作者已经在自保和自我阉割,以防不必要伤害。
执笔于独立写作一直是本人所追求的,早年曾痴迷于丧尸末日文化,而这些东西显然也受到包子的镇压,逼迫我转移了阵地,况且在墙内写作之日,鄙人从来没有把政权写成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反而是专门描写解放军如何在末日里拯救百姓,笔下的“主席”是如何亲民,即便如此,平台还是以涉足红线为由扼杀了我的作品。
鄙人今天的作品近乎于每一个字都在和审核叫板,甚至有种为了反而反的感觉,同墙国不分皂白的扼杀当然脱不了干系。
十宗罪是大陆的绝唱,现在还能买到实体书,应该是书民小众所致。但不得不说这也是黑暗中的一丝阳光。
蜘蛛的自我阉割是时代的无奈,但也让我看到,要在大陆生存这是法则,否则就像我一样要和审核叫板,那就一分钱没有,如果不是本人家境还算优良,我是不可能坚持写作的。
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敬重独立写作人士。
《十宗罪》最早于2010年写于网络,作者笔名是蜘蛛。小说以重口和血腥著称,在胡锦涛执政时期的网络管控十分宽松,甚至鼓励和助长这类小说发展,十宗罪的首部作品里的著名故事“地铁色魔”“人皮草人”都极为色情和重口,而“碎尸惨案”则是改编的发生在1996年的真实碎尸刁爱青悬案。
十宗罪首部作品由此广受好评。
应该说,从现今严酷的审核制度上讲,这类作品是不可能出现于网络的,但大陆存在一些小的独立出版社,作者最终以实体形式出版,能够规避网络上的审核,得以保留了很多看来不可思议的暗喻。
作者由此写作十宗罪2,十宗罪3,十宗罪4(我以4作为十宗罪的巅峰,而十宗罪3以后的作品出版于2012年以后,进入严酷的包子时代),在此之后的十宗罪5及6,由于大陆审核持续变严,蜘蛛已不得不更改作风,很难再放开手脚写作,不明事理的读者还批评作者膨胀了。
十宗罪系列批判了很多存在于墙国的黑暗社会,作者对此应毫无疑问站在自由派立场,而非简单的批评。我们可以从章节中找到端倪:在“人肉炸弹”故事中,作者批判了大学校园的裙带关系,并支持同性恋,在“胶皮人蛹”故事中,作者批判了中国式教育遏制学生的全面发展,最早出现在该故事章节中的名言“不是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才会有希望”在几年后的香港抗争中,可谓如出一辙;在“行为艺术”故事中,作者批判了小众艺术不被世人所接受的无奈;在“林家小院”故事中,作者批判了买房压力,并说出“普通农民按每亩收400元计算,需要从唐朝至今才能买起北京的房,中途还不能有灾年”。
作者在“掏肠恶魔”故事中直接批判了文革,并且写下了地富反坏右的遭遇和大规模武斗,很显然这类事情不是五毛粉红能知晓的。
十宗罪4以前,作者的每一个故事都直击墙国见不得人的光,所以我认为作者大概率应该是自由派,再加上有一些资料(如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绝对只能通过翻墙才能找到,要说作者一点没自由派倾向绝对是扯淡。
也因为如此,十宗罪系列一直广受好评,而且奇迹般地能实体出书,可看出网络以外的作品审核确实要宽松一些,即便如此,十宗罪5以后的作品作者已经在自保和自我阉割,以防不必要伤害。
执笔于独立写作一直是本人所追求的,早年曾痴迷于丧尸末日文化,而这些东西显然也受到包子的镇压,逼迫我转移了阵地,况且在墙内写作之日,鄙人从来没有把政权写成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反而是专门描写解放军如何在末日里拯救百姓,笔下的“主席”是如何亲民,即便如此,平台还是以涉足红线为由扼杀了我的作品。
鄙人今天的作品近乎于每一个字都在和审核叫板,甚至有种为了反而反的感觉,同墙国不分皂白的扼杀当然脱不了干系。
十宗罪是大陆的绝唱,现在还能买到实体书,应该是书民小众所致。但不得不说这也是黑暗中的一丝阳光。
蜘蛛的自我阉割是时代的无奈,但也让我看到,要在大陆生存这是法则,否则就像我一样要和审核叫板,那就一分钱没有,如果不是本人家境还算优良,我是不可能坚持写作的。
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敬重独立写作人士。
11 个评论
别,别吹蜘蛛,他的十宗罪系列,文笔之烂 烂到令人发指
我初中的时候看的,当时被里面一桩桩惊心动魄的案件所吸引,直到有一天被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收走了
第二天他还给我了,补了一句书评:“文笔之烂,令人发指,给阿婆(阿加莎)提鞋都不配”
我初中的时候看的,当时被里面一桩桩惊心动魄的案件所吸引,直到有一天被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收走了
第二天他还给我了,补了一句书评:“文笔之烂,令人发指,给阿婆(阿加莎)提鞋都不配”
知乎上面有逐字逐句的展示用词不当的片段,建议移步观赏一下
部分同意您的看法。《十宗罪》是部优秀的商业性质小说,在粗浅的程度上反映了人性丑陋和社会问题。如果您追求文学,势必要比十宗罪这样的书更进一步,可能在商业性、知名度上会“曲高和寡”,但这是追求文学道路必然要面对的事情。
我们反共人士当用文字打破中共对文化的控制、歪曲和摧残。摘录中国流亡作家袁红冰先生在他的自传体小说《文殇》的结尾片段与您共勉。
《文殇》是一片属于狂风骤雨,属于金色的雷电和银色的暴风雪的荒原,那荒原上伸展着袁红冰四十多年生命的足迹。在那足迹就要踏上时间的边缘时,袁红冰却蓦然感到了苍凉的遗憾。为了许多战友和学生们的安全,他不能写出生命的全部经历——中国专制政治还要长久地存在,而《文殇》则可能在专制政治死去之前,就裸露在阳光下。为此,他必须将来自于许多美丽生命的真诚的情感和峻峭的侠义精神,覆盖在沉默的雪原之下。袁红冰相信,那一定是殷红的雪原。有什么能比出于世俗的原因,而必须埋葬可以令万里长风为之欢歌和悲泣的真诚情感,埋葬在染血的锋刃上作青铜色之舞的侠义精神,更加令人遗憾呢!噢,那是殷红如猛兽之血的遗憾呵。
然而,无论那种遗憾多么沉重,袁红冰踉跄于艰辛写作间的足步,终于逼近了他以高于生死的抉择为自己设定的目标。那耸立在他人格废墟中的目标犹如一块裸露的黑色岩石,深红的晚霞凝重地飘落在那岩石上。袁红冰的目光中闪耀起破碎的野性,他相信,当他象一团将要熄灭的枯红的火焰,倚着那黑色的岩石,无力地躺在浩荡的沉寂中时,一定会有小白桦林翠绿的神韵,轻轻拭去他干裂的心上的血迹;一定会有嫣红的流云,在他荒凉的眼睛深处温柔地飘拂;一定会有从草梢上掠过的青铜色的风,在他耳畔喧嚣,从那荒野之风中,他将听到雄豹的利爪踏碎紫色晚霞的声响——那是他生命的足音。
一九九七年元月十二日凌晨,袁红冰象往常一样坐在台灯下,开始写作。几个小时后,苍白的空虚感突如其来地攫住了他悸动的灵魂。过了许久,当袁红冰意识到他已经写出了《文殇》的最后一句话时,阴冷的黑暗涌进了他空虚的视野——没有期待已久的白桦林的翠绿和嫣红的流云;没有渴望已久的青铜色的长风和深红的晚霞,身前身后只是深不可测的黑暗,而他的生命如同一片干枯的黄叶,在那黑暗中飘落。
袁红冰冰冷的的身体颓然摔落在肮脏的水泥地板上。他铁灰色的嘴唇震颤着,仿佛要用灼热的亲吻,烧焦那阴冷的黑暗。但是,他却突然感到,那种因向秘密警察屈膝而产生的痛苦,那种侮辱自己高傲人格的痛苦,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以从未有过的残忍,象血迹迸溅的利刃,劈斩在他早已伤痕累累的心上。
袁红冰犹如一只垂死的狼,在冰冷的地板上痛苦万状地扭曲翻滚起来,而拖长的、沉闷的、惨痛的呜咽,似乎能令冷漠而黑暗的虚无,都在瞬间之内化为漫天的暴风雪。
袁红冰的身体终于不再挣扎了。他急速震颤的头颅艰难地抬了起来,灰白、消瘦的面容上冻结着一丝寒冰般炫目的狰狞而冷酷的笑意。突然,他的眼睛里燃烧起疯狂的野性,露出惨白的牙齿,仿佛要撕碎视野中那峭立的、坚硬的黑暗,同时,他发出了一声悲怆如狂的长嗥:“青铜色的落日呵,为我作证!‘殷红虚无' 的哲理呵,亲吻我枯焦的心中那属于火焰的痛苦!”
噢,那血淋淋的、孤独的悲怆似乎能在铁铸的黑暗上,烧灼出殷红的伤痕。
我们反共人士当用文字打破中共对文化的控制、歪曲和摧残。摘录中国流亡作家袁红冰先生在他的自传体小说《文殇》的结尾片段与您共勉。
《文殇》是一片属于狂风骤雨,属于金色的雷电和银色的暴风雪的荒原,那荒原上伸展着袁红冰四十多年生命的足迹。在那足迹就要踏上时间的边缘时,袁红冰却蓦然感到了苍凉的遗憾。为了许多战友和学生们的安全,他不能写出生命的全部经历——中国专制政治还要长久地存在,而《文殇》则可能在专制政治死去之前,就裸露在阳光下。为此,他必须将来自于许多美丽生命的真诚的情感和峻峭的侠义精神,覆盖在沉默的雪原之下。袁红冰相信,那一定是殷红的雪原。有什么能比出于世俗的原因,而必须埋葬可以令万里长风为之欢歌和悲泣的真诚情感,埋葬在染血的锋刃上作青铜色之舞的侠义精神,更加令人遗憾呢!噢,那是殷红如猛兽之血的遗憾呵。
然而,无论那种遗憾多么沉重,袁红冰踉跄于艰辛写作间的足步,终于逼近了他以高于生死的抉择为自己设定的目标。那耸立在他人格废墟中的目标犹如一块裸露的黑色岩石,深红的晚霞凝重地飘落在那岩石上。袁红冰的目光中闪耀起破碎的野性,他相信,当他象一团将要熄灭的枯红的火焰,倚着那黑色的岩石,无力地躺在浩荡的沉寂中时,一定会有小白桦林翠绿的神韵,轻轻拭去他干裂的心上的血迹;一定会有嫣红的流云,在他荒凉的眼睛深处温柔地飘拂;一定会有从草梢上掠过的青铜色的风,在他耳畔喧嚣,从那荒野之风中,他将听到雄豹的利爪踏碎紫色晚霞的声响——那是他生命的足音。
一九九七年元月十二日凌晨,袁红冰象往常一样坐在台灯下,开始写作。几个小时后,苍白的空虚感突如其来地攫住了他悸动的灵魂。过了许久,当袁红冰意识到他已经写出了《文殇》的最后一句话时,阴冷的黑暗涌进了他空虚的视野——没有期待已久的白桦林的翠绿和嫣红的流云;没有渴望已久的青铜色的长风和深红的晚霞,身前身后只是深不可测的黑暗,而他的生命如同一片干枯的黄叶,在那黑暗中飘落。
袁红冰冰冷的的身体颓然摔落在肮脏的水泥地板上。他铁灰色的嘴唇震颤着,仿佛要用灼热的亲吻,烧焦那阴冷的黑暗。但是,他却突然感到,那种因向秘密警察屈膝而产生的痛苦,那种侮辱自己高傲人格的痛苦,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以从未有过的残忍,象血迹迸溅的利刃,劈斩在他早已伤痕累累的心上。
袁红冰犹如一只垂死的狼,在冰冷的地板上痛苦万状地扭曲翻滚起来,而拖长的、沉闷的、惨痛的呜咽,似乎能令冷漠而黑暗的虚无,都在瞬间之内化为漫天的暴风雪。
袁红冰的身体终于不再挣扎了。他急速震颤的头颅艰难地抬了起来,灰白、消瘦的面容上冻结着一丝寒冰般炫目的狰狞而冷酷的笑意。突然,他的眼睛里燃烧起疯狂的野性,露出惨白的牙齿,仿佛要撕碎视野中那峭立的、坚硬的黑暗,同时,他发出了一声悲怆如狂的长嗥:“青铜色的落日呵,为我作证!‘殷红虚无' 的哲理呵,亲吻我枯焦的心中那属于火焰的痛苦!”
噢,那血淋淋的、孤独的悲怆似乎能在铁铸的黑暗上,烧灼出殷红的伤痕。
輕鬆一點的可以去看余華十個詞語中的中國
《十宗罪1》里面第一部有一个单元是写南大碎尸案的,然后《十宗罪2》又写了一小段续集,写到“凶手是驼儿和……”时,马上停止。
十宗罪算是我看的比较早的一系列作品了,第一眼给人感觉很像是猎奇+血腥+悬疑的犯罪凶杀,但内核是包含一些对社会各种不公和法律至上的一些批判的内容的:比如因为同性恋被歧视、城管被暴力执法而复仇、文革被批斗复仇等等吧,记不清了。
除了单纯的案发、调查、破案、真相大白的循环之中作者也是有输出一些普世价值观和思考留给读者的,这点已经强过国内99%的同类题材文学。
另外他的笔锋里有点话剧色彩,在描述每个案件的时候,代入感要也要强于很多作品,建议朋友们可以亲自看看。文笔可能不够高级,但是整体功大于过
除了单纯的案发、调查、破案、真相大白的循环之中作者也是有输出一些普世价值观和思考留给读者的,这点已经强过国内99%的同类题材文学。
另外他的笔锋里有点话剧色彩,在描述每个案件的时候,代入感要也要强于很多作品,建议朋友们可以亲自看看。文笔可能不够高级,但是整体功大于过
这也不是揭露共产党的 算哪门子揭露黑暗 我还反应建筑噪音扰民呢 算揭露黑暗
对十宗罪的印象,除了各种恐怖案件以外,还让我想起了某位女人的孩子1989年死于重型履带车的情节
明显的政治隐喻,这本书能活到现在已经够不错了
明显的政治隐喻,这本书能活到现在已经够不错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野人传说,文革期间有一个女知识分子受不了压迫就流浪野外,半夜到垃圾堆上捡废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