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中國不會因經濟陷衰退而對台動武
美學者:中國不會因經濟陷衰退而對台動武
2023/9/17 19:00(9/17 22:08 更新)
中國經濟陷入衰退,外界關注中國是否會為轉移民眾對政府不滿而向台灣發動戰爭。美國知名學者傅泰林表示,從歷史來看,中國不會因國內動盪而對外動武。(中央社)
(中央社台17日電)中國經濟陷入衰退,外界關注中國是否會為轉移民眾對政府不滿而向台灣發動戰爭。美國知名學者傅泰林表示,從歷史來看,中國不會因國內動盪而對外動武,但會對外部威脅加強震懾,阻止其他國家從中國獲得好處。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安全研究計畫」(Security Studies Program)主任傅泰林(M. Taylor Fravel)15日在「外交事務」雜誌(Foreign Affairs)撰文指出,隨著中國經濟陷入困境,很多西方學者及分析家都有一個相似的結論,就是中共為了維持政權的合法性,可能會更支持激進民族主義,加速推進台灣與中國統一。
傅泰林表示,這些推測建基於「轉移注意力戰爭」(diversionary wars)這一理論,一些政治領袖擔心失去民眾支持及會倒台而可能會發動戰爭,以分散民眾對國內問題的注意力,讓自己看起來是個「成功的總司令」,進而加強對權力的控制。
不過,傅泰林表示,從歷史來看,中國領導人沒試過純粹為了轉移民眾對國內危機的注意力而發動衝突。這是因為中國政府比其他國家更能控制輿論,及嚴密監察民眾的舉動。
他強調,當中國經濟步履蹣跚時,帶來的危險不是引發戰爭,而是中國領導人會因感到弱勢,對外部威脅變得敏感,會對外猛烈抨擊來展示實力,並震懾其他國家以防從中國的不安全中取得好處。
傅泰林在文章中列舉多項歷史事例,證明中國自1949年後,沒有因為要在政治動盪中轉移民眾的注意力,而發動戰爭。
例如1958年,當時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在「大躍進」期間,為尋求快速工業化而造成了經濟災難,數千萬人死亡,大約同一時間西藏發生叛亂。但當時中國沒有透過對外挑起衝突轉移民眾視線,反而穩定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1960年代中期,中國發生文化大革命,經濟嚴重收縮。而1965年中國派軍隊協助北越對抗美國,軍隊數目在1967年達到頂峰,但這與國內不穩無關,而是中國對美國在越戰中升級的反應,並與當時的蘇聯競逐影響力。
1989年,中國大批學生聚集在天安門廣場抗議,經濟也陷入困境。當時中共領導人鄧小平以武力鎮壓學生,而非對外動武,之後中國對外採取協商姿態,務求國內社會保持穩定。
傅泰林表示,中國不但沒在國內不穩時對外動武,反而對外展示和解與合作的姿態。這是由於中國能審查資訊,透過媒體進行官方宣傳,進而控制輿論。
中國對民眾進行廣泛的監控網絡,使政府有很多方法很快平息國內動亂。如2022年底出現的「白紙運動」,因警察透過手機定位找到及拘留抗議者,使抗議只持續數天。
在這些情況下,中國較其他威權國家更不容易受到國內動亂影響。
傅泰林又指出,為轉移民眾注意力而對外動武也有風險。因為如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會加速政府倒台,所以政府需要找一個風險最低而又能獲得民眾支持的目標。
他舉例說,中國為因應南海問題,可向菲律賓發動戰爭,並取得勝利。但中國民眾可能不為所動,因為中國只是戰勝一個較弱的對手。
至於台灣方面,中國民眾會認為是一個較突出的議題,但對台動武代價高,而且結果不確定,「對於任何中國領導人來說,最差的結果是試圖奪取台灣但失敗,因而令人慬慎」。
但這並不等於中國什麼都不做。傅泰林指出,從歷史來看,如果中國經濟變得更差,領導人可能會對外部威脅變得更敏感,特別在台灣等議題上。對中國施加壓力會適得其反,會令中國表現得更激進,震懾其他國家以防止在中國不穩時從中取得好處。(編輯:陳鎧妤/邱國強)1120917
2023/9/17 19:00(9/17 22:08 更新)
中國經濟陷入衰退,外界關注中國是否會為轉移民眾對政府不滿而向台灣發動戰爭。美國知名學者傅泰林表示,從歷史來看,中國不會因國內動盪而對外動武。(中央社)
(中央社台17日電)中國經濟陷入衰退,外界關注中國是否會為轉移民眾對政府不滿而向台灣發動戰爭。美國知名學者傅泰林表示,從歷史來看,中國不會因國內動盪而對外動武,但會對外部威脅加強震懾,阻止其他國家從中國獲得好處。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安全研究計畫」(Security Studies Program)主任傅泰林(M. Taylor Fravel)15日在「外交事務」雜誌(Foreign Affairs)撰文指出,隨著中國經濟陷入困境,很多西方學者及分析家都有一個相似的結論,就是中共為了維持政權的合法性,可能會更支持激進民族主義,加速推進台灣與中國統一。
傅泰林表示,這些推測建基於「轉移注意力戰爭」(diversionary wars)這一理論,一些政治領袖擔心失去民眾支持及會倒台而可能會發動戰爭,以分散民眾對國內問題的注意力,讓自己看起來是個「成功的總司令」,進而加強對權力的控制。
不過,傅泰林表示,從歷史來看,中國領導人沒試過純粹為了轉移民眾對國內危機的注意力而發動衝突。這是因為中國政府比其他國家更能控制輿論,及嚴密監察民眾的舉動。
他強調,當中國經濟步履蹣跚時,帶來的危險不是引發戰爭,而是中國領導人會因感到弱勢,對外部威脅變得敏感,會對外猛烈抨擊來展示實力,並震懾其他國家以防從中國的不安全中取得好處。
傅泰林在文章中列舉多項歷史事例,證明中國自1949年後,沒有因為要在政治動盪中轉移民眾的注意力,而發動戰爭。
例如1958年,當時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在「大躍進」期間,為尋求快速工業化而造成了經濟災難,數千萬人死亡,大約同一時間西藏發生叛亂。但當時中國沒有透過對外挑起衝突轉移民眾視線,反而穩定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1960年代中期,中國發生文化大革命,經濟嚴重收縮。而1965年中國派軍隊協助北越對抗美國,軍隊數目在1967年達到頂峰,但這與國內不穩無關,而是中國對美國在越戰中升級的反應,並與當時的蘇聯競逐影響力。
1989年,中國大批學生聚集在天安門廣場抗議,經濟也陷入困境。當時中共領導人鄧小平以武力鎮壓學生,而非對外動武,之後中國對外採取協商姿態,務求國內社會保持穩定。
傅泰林表示,中國不但沒在國內不穩時對外動武,反而對外展示和解與合作的姿態。這是由於中國能審查資訊,透過媒體進行官方宣傳,進而控制輿論。
中國對民眾進行廣泛的監控網絡,使政府有很多方法很快平息國內動亂。如2022年底出現的「白紙運動」,因警察透過手機定位找到及拘留抗議者,使抗議只持續數天。
在這些情況下,中國較其他威權國家更不容易受到國內動亂影響。
傅泰林又指出,為轉移民眾注意力而對外動武也有風險。因為如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會加速政府倒台,所以政府需要找一個風險最低而又能獲得民眾支持的目標。
他舉例說,中國為因應南海問題,可向菲律賓發動戰爭,並取得勝利。但中國民眾可能不為所動,因為中國只是戰勝一個較弱的對手。
至於台灣方面,中國民眾會認為是一個較突出的議題,但對台動武代價高,而且結果不確定,「對於任何中國領導人來說,最差的結果是試圖奪取台灣但失敗,因而令人慬慎」。
但這並不等於中國什麼都不做。傅泰林指出,從歷史來看,如果中國經濟變得更差,領導人可能會對外部威脅變得更敏感,特別在台灣等議題上。對中國施加壓力會適得其反,會令中國表現得更激進,震懾其他國家以防止在中國不穩時從中取得好處。(編輯:陳鎧妤/邱國強)1120917
4 个评论
其實縱貫過去東亞大帝國的歷史,很少國力衰退還玩領土擴張的狀況,東漢長期陷入外戚與宦官政爭,牠們也不會用對外戰爭來轉移注意力
大唐爆發安史之亂衰落後,注意力轉為中央與地方的權力之爭,也沒有那個力氣對外戰爭
大唐爆發安史之亂衰落後,注意力轉為中央與地方的權力之爭,也沒有那個力氣對外戰爭
>>其實縱貫過去東亞大帝國的歷史,很少國力衰退還玩領土擴張的狀況,東漢長期陷入外戚與宦官政爭,牠們也不會...阿姨说最佳时机是一九年左右。改开到了巅峰。军队新装备领先亚洲諸国。外交也没有跟西方撕破脸。如果突袭,可能美国很孤立不得不放弃台湾。川普跟盟友赌气,斤斤计较一点军费问题。纯商人思维。但疫情以及大选改变了这一切。现在问题暴雷,各国都开始警惕,反而只能是内耗了。
大航海殖民時代是拿火槍打那些拉弓的土著,就這還在澳洲吃了大虧,因為澳洲土著會使用擲矛器,別看擲矛器這玩意只是一根棒子,利用槓桿原理,長矛射程延伸至150公尺,比當年的火繩槍還遠。
更別說台灣這種刺蝟島了,奧馬哈海灘對比之下就像春日午後的一場郊遊。
更別說台灣這種刺蝟島了,奧馬哈海灘對比之下就像春日午後的一場郊遊。
学者对习猪的预测往往是相反的
习猪未来几个月内就有可能要发动一轮军事或政治冒险,它如果找不到排泄口,自己就要内爆了,缩头乌龟不是那么好当的
习猪未来几个月内就有可能要发动一轮军事或政治冒险,它如果找不到排泄口,自己就要内爆了,缩头乌龟不是那么好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