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簡化最成功與最失敗的字?
不討論符不符合六書(說到這個突然好奇中國是怎麼教六書跟部首的,簡體字很多都不符合吧)
我認為簡化的還不錯的有塵(小土)、體(人本)
簡化的失敗的:葉,一個植物變成口部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認為簡化的還不錯的有塵(小土)、體(人本)
簡化的失敗的:葉,一個植物變成口部到底是怎麼回事???
喜欢繁体字,虽然自己不太会写,附一段之前看到的,感触颇深,与各位葱油分享:
汉字简化后:
亲——親不見,一年难见父母面,子女难得在身边。
爱——愛无心,试问几人是真情,只要有钱就是亲。
产——產不生,良田抛荒到处是,不要五谷只要钱。
备——備无人,难道藏备靠天神?不虑儿孙好自身。
面——麵无麥,面粉没有麦香味,其实掺了吊白块。
导——導无道,信口开河凭口味,自以为是不害臊。
乡——鄉无郎,个个都往城里赶,村中难见青年面。
应——應无心,口头许诺难成真,难怪世间无诚信。
采——採无手,不劳而获人人想,钻营取巧个个求。
杰——傑无人,丰功伟业怎能成,以次充好假乱真。
可巧而又巧的是,
未简化的有:
魔仍是魔,
鬼还是鬼,
偷还是偷,
骗还是骗,
贪还是贪,
毒还是毒,
黑还是黑,
赌还是赌,
贼仍是贼!
好的通通给简化了,不好的全部都保留下来……难道是巧合?
古人造字,把自己美好的理想、道德规范和对未来的憧憬都注入其中,这才形成了汉字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
汉字简化后:
亲——親不見,一年难见父母面,子女难得在身边。
爱——愛无心,试问几人是真情,只要有钱就是亲。
产——產不生,良田抛荒到处是,不要五谷只要钱。
备——備无人,难道藏备靠天神?不虑儿孙好自身。
面——麵无麥,面粉没有麦香味,其实掺了吊白块。
导——導无道,信口开河凭口味,自以为是不害臊。
乡——鄉无郎,个个都往城里赶,村中难见青年面。
应——應无心,口头许诺难成真,难怪世间无诚信。
采——採无手,不劳而获人人想,钻营取巧个个求。
杰——傑无人,丰功伟业怎能成,以次充好假乱真。
可巧而又巧的是,
未简化的有:
魔仍是魔,
鬼还是鬼,
偷还是偷,
骗还是骗,
贪还是贪,
毒还是毒,
黑还是黑,
赌还是赌,
贼仍是贼!
好的通通给简化了,不好的全部都保留下来……难道是巧合?
古人造字,把自己美好的理想、道德规范和对未来的憧憬都注入其中,这才形成了汉字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
最失敗的,當屬强行合併的那些字,全部都是。
例如:制、製。到了今時今日,根本上就是兩個意思相反的文字(制止、製造),强行合併只會鬧笑話。
不過有些笑話倒是挺好的,人民日報:全力以赴、止暴製亂
再舉一個例子:“复”。雖然是古字,然而早就分化出“複”、“復”,意思也是不一樣。“複雜”寫成“復雜”不就又鬧笑話嗎。早期簡化字甚至連“覆”都合併到“复”當中,更容易鬧笑話了。
更不用說“发”這樣的無厘頭合併案例。
——————————————————————————————————
最成功的,我倒是想到一個,然而這個字其實不是簡化字,但恰好又是表明簡化字的失敗。至少能表明合併字是失敗的。因此我覺得可以拿出來做例子
這個字,就是:着
該字早在共産黨推行漢字簡化前就已在使用,只不過共産黨幷沒有廢除它的存在,而是允許它繼續存在。
從“著”中分化出來的“着”,恰好就是真正漢字的傳統做法——分化字。漢字進一步精細分化雖然增加了字數,但同時又增强了表達能力。
像“複”、“復”等受到合併對待的,其實本身都是幫助漢字增强表達力的、精細分化出來的分化字,合併起來實在不可理喻,明顯是在增加歧義、削弱表達能力。
留下了“着”這個分化字也好,打臉打得啪啪響。
漢字分化保留得最多的,當屬香港,例如群、羣都用,但分場合使用。我覺得這樣更好。
——————————————————————————————————
還有一個字也能再一次表明合併字的失敗。
蘋果的“蘋”,被簡化成“苹”。然而尷尬的事來了,由于“蘋”同時還指代“蘋科”植物,爲了區分,又按照類推簡化步驟造了個新字:𬞟
甚至連醫學/生物學專業人士都覺得簡化成“苹果”不合理:
https://zhuanlan.zhihu.com/p/53032490
另外我覺得這篇文章舉出的例子恰好說明簡化字造成了更多的困擾。
搞成這樣還不如不改。
例如:制、製。到了今時今日,根本上就是兩個意思相反的文字(制止、製造),强行合併只會鬧笑話。
不過有些笑話倒是挺好的,人民日報:全力以赴、止暴製亂
再舉一個例子:“复”。雖然是古字,然而早就分化出“複”、“復”,意思也是不一樣。“複雜”寫成“復雜”不就又鬧笑話嗎。早期簡化字甚至連“覆”都合併到“复”當中,更容易鬧笑話了。
更不用說“发”這樣的無厘頭合併案例。
——————————————————————————————————
最成功的,我倒是想到一個,然而這個字其實不是簡化字,但恰好又是表明簡化字的失敗。至少能表明合併字是失敗的。因此我覺得可以拿出來做例子
這個字,就是:着
該字早在共産黨推行漢字簡化前就已在使用,只不過共産黨幷沒有廢除它的存在,而是允許它繼續存在。
從“著”中分化出來的“着”,恰好就是真正漢字的傳統做法——分化字。漢字進一步精細分化雖然增加了字數,但同時又增强了表達能力。
像“複”、“復”等受到合併對待的,其實本身都是幫助漢字增强表達力的、精細分化出來的分化字,合併起來實在不可理喻,明顯是在增加歧義、削弱表達能力。
留下了“着”這個分化字也好,打臉打得啪啪響。
漢字分化保留得最多的,當屬香港,例如群、羣都用,但分場合使用。我覺得這樣更好。
——————————————————————————————————
還有一個字也能再一次表明合併字的失敗。
蘋果的“蘋”,被簡化成“苹”。然而尷尬的事來了,由于“蘋”同時還指代“蘋科”植物,爲了區分,又按照類推簡化步驟造了個新字:𬞟
甚至連醫學/生物學專業人士都覺得簡化成“苹果”不合理:
https://zhuanlan.zhihu.com/p/53032490
另外我覺得這篇文章舉出的例子恰好說明簡化字造成了更多的困擾。
搞成這樣還不如不改。
建议先区分开来哪些字是中共发明的
哪些字是古有的俗字
才来谈谁简化的好
臺北市政府推行使用正體字說帖
文字是人類用來表示觀念、代表語言的符號。我國文字由於歷史久遠,刊刻傳寫,異體很多,加上大陸簡化漢字,造成更大紛歧,令使用者倍感困擾。政府有鑑於此,早在民國71年公告啟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二十餘年來,效果雖然豐碩,但是未能完全普及。臺北市政府為配合國家語文政策,發揚優良文化,推行正體字,特制定本說帖。茲以問答方式敘述其內容:
一、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正確的名稱是什麼?
答:正體字。
二、有人稱「正體字」為「繁體字」正確嗎?為什麼?
答:不正確,因為我們的正體字是沿用祖先正統的文字,沒有增加筆畫,怎麼能稱為「繁體字」呢?
三、大陸現在使用的文字,正確的名稱是什麼?
答:簡化字。
四、有人稱「簡化字」為「簡體字」,正確嗎?為什麼?
答:不正確,大陸是在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下簡化了漢字,所以該稱「簡化字」,而不該稱「簡體字」。
五、「正體字」的意義是什麼?
答:有四個意義:
從廣義來說,「簡體字」、「俗體字」都可視為「正體字」的「異體字」。
六、「簡體字」的意義是什麼?
答:是指比通行文字的筆畫較簡單的字,大多為宋、元以來的俗體字。
七、「簡體字」和「簡化字」的不同在哪裡?
答:二者都是指筆畫較減省的字,但是「簡體字」多指自古以來使用者書寫自然形成的,且教育部於民國24年曾公布了324字簡體字,一般所說簡體字就是指這些字;而「簡化字」則是由政府「強化系統,臆造新體」的。
八、「正體字」的優缺點有哪些?
九、 「簡化字」的優缺點有哪些?
十、政府為什麼採用「正體字」而不採用「簡化字」?
十一、什麼叫做「標準字體」?
答:國字字形有兩個很重要特色,一是筆畫辨義,二是異體字很多,分別說明:
[/li]
[/ol]
是以教育部為了承繼歷史傳統、精簡及統一文字、逐級整理文字、協助電腦發展等四項理由,自民國71年起,陸續推行國字標準字體。教育部研訂國字標準字體宗旨詳本文末之附件。
十二、政府推行「標準字體」,有什麼具體措施?
十三、政府推行「標準字體」,有什麼具體成效?
十四、臺北市政府為什麼要推行「正體字」及「標準字體」?
十五、臺北市政府推行這項政策的措施有哪些?
十六、臺北市政府推行這項政策的期盼是什麼?
附件
教育部標準字體的研訂宗旨,可分為四大主項:
其內涵簡述如下:
由以上所述,可知教育部標準字體的研訂目標包括教育、學術、實用、及資訊等方面。若結合標準字體整理方法綜述之,更可發現此四項目標事實上包含四個文字教育政策意義:
所以,標準字體的整理是具時代意義,而非反流行;是減低用字困難,而非增加困擾;是保存文字資料,而非廢除固有文字;是符合資訊環境的需求,而非成為資訊推展的障礙。當然一種教育政策要達到預期的目標,是需要逐步漸進,而且在過程中必然存在許多困難,但只要目標是正確的,假以時日,預期的功效將逐一實現。
資料來源:教育部網站
哪些字是古有的俗字
才来谈谁简化的好
臺北市政府推行使用正體字說帖
文字是人類用來表示觀念、代表語言的符號。我國文字由於歷史久遠,刊刻傳寫,異體很多,加上大陸簡化漢字,造成更大紛歧,令使用者倍感困擾。政府有鑑於此,早在民國71年公告啟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二十餘年來,效果雖然豐碩,但是未能完全普及。臺北市政府為配合國家語文政策,發揚優良文化,推行正體字,特制定本說帖。茲以問答方式敘述其內容:
一、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正確的名稱是什麼?
答:正體字。
二、有人稱「正體字」為「繁體字」正確嗎?為什麼?
答:不正確,因為我們的正體字是沿用祖先正統的文字,沒有增加筆畫,怎麼能稱為「繁體字」呢?
三、大陸現在使用的文字,正確的名稱是什麼?
答:簡化字。
四、有人稱「簡化字」為「簡體字」,正確嗎?為什麼?
答:不正確,大陸是在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下簡化了漢字,所以該稱「簡化字」,而不該稱「簡體字」。
五、「正體字」的意義是什麼?
答:有四個意義:
- 代表是祖先傳下的正統字。
- 代表與「簡體字」相對。如:「單」為正體字,「单」為簡體字。
- 代表與「俗體字」相對。如:「卻」為正體字,「却」為俗體字。
- 代表與「異體字」相對。如:「夠」、「够」互為異體,選「夠」為正體字,則「够」為異體字。
從廣義來說,「簡體字」、「俗體字」都可視為「正體字」的「異體字」。
六、「簡體字」的意義是什麼?
答:是指比通行文字的筆畫較簡單的字,大多為宋、元以來的俗體字。
七、「簡體字」和「簡化字」的不同在哪裡?
答:二者都是指筆畫較減省的字,但是「簡體字」多指自古以來使用者書寫自然形成的,且教育部於民國24年曾公布了324字簡體字,一般所說簡體字就是指這些字;而「簡化字」則是由政府「強化系統,臆造新體」的。
八、「正體字」的優缺點有哪些?
- 答:(一)優點:
- 多依六書原則造成,便於解字。如「尖」為會意字,一頭大、一頭小為「尖」。
- 字形與字義的綰結很緊密,大多字都可以依形辨義。象形、指事、會意固可以依形來辨別意義,就是形聲字,它的形符也代表義類,如「木」部的字,都和「木」之意義有關。
- 辨識容易。就字形的區辨來說,筆畫愈相似的,愈難區辨。簡化字把筆畫減少了,相似的字形變多,辨識上,正體字較簡化字容易些。
- 結構勻稱,利於書法。正體字的書法,古來堪稱一絕。大陸簡化文字後,有些字不勻稱,不利書法。如「廣」簡化為「広」,「飛」字簡化為「飞」,書法上都不好寫。
- 文化傳承之依託。現存古書都用正體字印刷,學習正體字,閱讀古籍沒有困難。
- 教學方便。因為正體字符合六書結構,教學時很方便。如「東」字是「日在木中」,簡化作「东」,就沒法解釋字形字義了。
- (二)缺點: 筆畫較多,書寫費時。我國文字的平均筆畫數約十三畫,簡化字則每字約少一・五畫,簡省有限。但現在電腦科技發達,可以代筆,所以文字正簡的書寫問題已不是重要關鍵。
九、 「簡化字」的優缺點有哪些?
答:大陸「簡化字」,可分為兩部分:一為未簡化的字,二為簡化的字約二千三百餘字。其中未簡化的字,優缺點和正體字相同,下面條列經簡化的字的優缺點:
(一)優點:
筆畫數較「正體字」減少一些,雖書寫較易,但以電腦代筆時,則無影響。
(二)缺點:
「簡化字」因為是臆造新體,破壞了正體,所以正體字的優點,大多不具備了。依「簡化字」簡化的情形,其缺點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 省略:如以「习」代「習」、以「飞」代「飛」等,破壞了六書原則,不便解釋文字的結構。
- 改形:如「僅」改為「仅」、「鳳」改為「凤」、「鄧」改為「邓」、「勸」改為「劝」、「漢」改為「汉」、改「戲」為「戏」、改「雞」為「鸡」、改「樹」為「树 」、改「轟」為「轰」等,一個「又」形,代替了原有十種以上形體,當然原有的字構也遭破壞,反而造成識字困難。
- 代替:如以「面」代「麵」、以「干」代「乾」、「幹」等,則「面粉」不知是化妝品或食物、「白干」不知是「白乾」或「白幹」,衍生不少問題。至於以行草代替楷書,如以「专」代「專」、以「书」代「書」等,同樣破壞了六書造字的特性。
除了上面的缺點外,尚有三點非常重要:
- 簡化字的使用,使歷史、文化、精神的傳承與發揚,陷於一種斷層的危機。
- 簡化字使漢字增多了相似的字形,如「ㄦ」與「几」、「天」與「无」、「农」與「衣」、「历」與「厉」等等,增加了辨識的困難。
- 想閱讀古書,需要另學正體字。
十、政府為什麼採用「正體字」而不採用「簡化字」?
答:
- 大陸簡化了文字,最大的理由是認為正體字讀寫困難,造成國勢積弱與落後,這種論點,似是而非,試看臺灣與香港都使用正體字,其文化教育普及與國民經濟生活水準都比使用簡化字的大陸高,所以沒理由採用「簡化字」。
- 為了國語文教育的需要。
- 為了國民生活使用的需要。
- 為了學術研究,傳承文化的需要。
- 為了中文資訊輸入、編碼與字型的需要。
- 為了「姓名條例」的需要。
十一、什麼叫做「標準字體」?
答:國字字形有兩個很重要特色,一是筆畫辨義,二是異體字很多,分別說明:
- [ol][li]筆畫辨義:如「千」與「干」是兩個字,「丟」與「丢」卻是兩個字為同一個字,所以兩字要訂一個字為正字(丟),這個正字的形體就叫標準字體。
- 異體字:所謂異體字,是指音同義同的字有很多個不同的字形。如:「劫、刧、刧、刼、刦」五字是互為異體字,那麼就要選一個字為正字(劫),這個正字的形體就是標準字體。
[/li]
[/ol]
是以教育部為了承繼歷史傳統、精簡及統一文字、逐級整理文字、協助電腦發展等四項理由,自民國71年起,陸續推行國字標準字體。教育部研訂國字標準字體宗旨詳本文末之附件。
十二、政府推行「標準字體」,有什麼具體措施?
答:民國71年以後,政府陸續公告了幾個字表:
-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
- 國字標準字體楷書母稿
- 國字標準字體宋體母稿
- 國字標準字體宋體母稿增補編
- 國字標準字體方體母稿
- 國字隸書母稿
- 國字標準字體教師手冊
-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
以上八種書面版可在教育部員工消費合作社或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部購得,另有網路版「異體字字典」,收錄101,652字,網址為http://www.edu.tw/mandr/index.htm。
以上公告的字體,都已經向國際標準組織(簡稱ISO)註冊,成為國際通行的正宗漢字。
十三、政府推行「標準字體」,有什麼具體成效?
答:政府公告了上列字表後,收到幾個重要成效:
- ISO註冊後,納入國際編碼,成為正統漢字的代表之一。
- 目前中學以下課本皆用標準字體印刷。
- 幾個重要媒體(如一部分報紙)都使用標準字體。
- 中文在電腦上,有標準的字形與字碼。
- 部分公文書已使用標準字體。
政府推行「標準字體」,目標是人民所用、所見皆為標準字體,此項目標尚未完全達到。
十四、臺北市政府為什麼要推行「正體字」及「標準字體」?
答:理由是:
- 配合中央政府的語文政策。
- 提高市民的語文程度。
- 傳承發揚優良文化。
- 便利國語文教學。
十五、臺北市政府推行這項政策的措施有哪些?
答:重要措施有:
- 從行政機關入手:
- 文書使用正體字。
- 政府出版品、宣傳品使用正體字。
- 政府建築物、街名、號誌、看板、公車、捷運等使用文字均使用正體字。公有公共設施比照辦理。
- 政府網頁使用正體字,採購文書版權亦以使用正體字者為準。
- 凡屬舊有設施未使用正體字者,限期改用正體字;新設置及新印製的物品,均應使用正體字。
- 向所屬公務員宣傳並舉辦正體字講習會。
(二)從學校教育入手:
- 舉辦教師研習、加強宣傳。
- 輔導所屬學校加強正體字教學。
- 師資培養機構加強正體字教學。
- 校內軟體、教科書、教學資料等均應使用正體字。
- 加強正體字的教育視導。
(三)從民間宣導入手:
- 製作臺北市政府推行使用正體字說帖及臺北市常用國字正誤用簡明對照表,廣為宣傳。
- 促請媒體及印刷界配合使用標準字體,並加宣導。
十六、臺北市政府推行這項政策的期盼是什麼?
答:希望人人認識正體字,正確使用標準字體,落實立意良美的語文政策。
附件
教育部標準字體的研訂宗旨,可分為四大主項:
- 國語文教育及學術研究的需要。
- 國民生活使用的需要。
- 中文資訊輸入、編碼及字型的需要。
- <姓名條例>的需要。
其內涵簡述如下:
- 希望國語文教育在文字教學上,由亂趨整,樹立一個標準,使學生在識字、寫字的過程中,不必因字形的分歧增加學習的困擾。
- 希望整理出屬於這時代的用字標準,因為文字的使用是須經約定俗成,歷代字樣整理的用心皆是如此,如何在浩繁的中國文字中理出代表今日的用字標準,無論從實用及學術研究的立場觀之,皆甚為重要。
- 希望生活訊息傳播能有一用字標準,趨於精準與方便。用字的不統一,常會使生活與學術訊息的交流,產生不必要的障礙與誤會,有一標準後,自然可免除類似的困擾。
- 希望建立字形標準提供資訊界作為輸入、編碼及字型 (pattern) 的規範。免得資訊界各行其是,徒增業界及使用者的困擾與負擔,並造成中文電腦發展的困難。
- 希望確定姓名用字的範圍,使民眾命名時避免創字,以免造成識辨及資訊處理的困擾。
由以上所述,可知教育部標準字體的研訂目標包括教育、學術、實用、及資訊等方面。若結合標準字體整理方法綜述之,更可發現此四項目標事實上包含四個文字教育政策意義:
- 承繼歷史傳統,進行當代正字運動。
- 釐清異體使用,精簡及統一文字。
- 逐級整理文字,保存文字資料。
- 協助電腦發展,建立依循規範。
所以,標準字體的整理是具時代意義,而非反流行;是減低用字困難,而非增加困擾;是保存文字資料,而非廢除固有文字;是符合資訊環境的需求,而非成為資訊推展的障礙。當然一種教育政策要達到預期的目標,是需要逐步漸進,而且在過程中必然存在許多困難,但只要目標是正確的,假以時日,預期的功效將逐一實現。
資料來源:教育部網站
当然是“农”字啊
这也太像衣了吧,读错可不能怪朕。
这也太像衣了吧,读错可不能怪朕。
單純從我自己實用的角度來講,我認為最成功的是「与」、「呜」、「灭」等。
「與」「輿」、「嗚」「鳴」、「滅」「減」太過接近,在解析度低、並且使用 Windows 系統的電腦熒幕上難以區分。簡化後一眼就能看出區別。
我認為只要能看懂就好,考慮太多沒意義,平時閱讀的時候應該很少有人會閒到去思考看到的每個字的起源吧?難道英國人寫 Colour, Centre, Gaol 就比美國人寫 Color, Center, Jail 更有文化嗎?
我這裏也有一段給大家分享:
汉字简化后,党内无黑,团中有才,国含宝玉,爱因友存,美还是美,善还是善,虽丑无鬼,只不过台无吉,湾无言! 穷不躬,权不佳,党不黑,巩不革。车不行田,坚不称臣。无鹿亦能丽,无巫亦能灵,无水亦能灭,无火亦能劳,无曲亦能礼,无手亦能击。办事左右不辛苦,垦荒何必靠豺狼。
「與」「輿」、「嗚」「鳴」、「滅」「減」太過接近,在解析度低、並且使用 Windows 系統的電腦熒幕上難以區分。簡化後一眼就能看出區別。
我認為只要能看懂就好,考慮太多沒意義,平時閱讀的時候應該很少有人會閒到去思考看到的每個字的起源吧?難道英國人寫 Colour, Centre, Gaol 就比美國人寫 Color, Center, Jail 更有文化嗎?
我這裏也有一段給大家分享:
汉字简化后,党内无黑,团中有才,国含宝玉,爱因友存,美还是美,善还是善,虽丑无鬼,只不过台无吉,湾无言! 穷不躬,权不佳,党不黑,巩不革。车不行田,坚不称臣。无鹿亦能丽,无巫亦能灵,无水亦能灭,无火亦能劳,无曲亦能礼,无手亦能击。办事左右不辛苦,垦荒何必靠豺狼。
很多人在反对简体字,我是坚定地汉字简体化的支持者。
繁体字或正体字笔画多有紧凑,手写都很累,在屏幕上显示也密密麻麻,看得眼睛也累。
而且简体字并非没有依据,汉字简化是从汉字产生以来就在进行了,到了共产党就建政,有能力大规模有系统地普及简体字。
https://twitter.com/jianhuazi_bot这个推特账号里把很多汉字在历朝历代简化的字形总结起来。你可以说这个账号是为共产党简化汉字做“辩护”,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尽管共产党罪恶滔天,但是推广简体字也算是一项善政,尽管它的目标是朝着汉字拼音化。即使汉字拼音化也是可讨论的,未必就是绝对的错。
如果一味地否定简体字和否定汉字拼音化,这跟共产党批判香港DSE历史题目“1900-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於弊”的态度一样。
尽管有些汉字在合并中出现不合理之处,但是总体上我认为简体字是优于繁体字。
繁体字或正体字笔画多有紧凑,手写都很累,在屏幕上显示也密密麻麻,看得眼睛也累。
而且简体字并非没有依据,汉字简化是从汉字产生以来就在进行了,到了共产党就建政,有能力大规模有系统地普及简体字。
https://twitter.com/jianhuazi_bot这个推特账号里把很多汉字在历朝历代简化的字形总结起来。你可以说这个账号是为共产党简化汉字做“辩护”,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尽管共产党罪恶滔天,但是推广简体字也算是一项善政,尽管它的目标是朝着汉字拼音化。即使汉字拼音化也是可讨论的,未必就是绝对的错。
如果一味地否定简体字和否定汉字拼音化,这跟共产党批判香港DSE历史题目“1900-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於弊”的态度一样。
尽管有些汉字在合并中出现不合理之处,但是总体上我认为简体字是优于繁体字。
最成功不是“黨”吗?把黑改成兄,呵呵 呵呵 呵呵 呵呵 呵呵 呵呵 呵呵 呵呵 呵呵 呵呵
後變成后
太怪了
方位詞變成名詞
應該有更好的簡化吧
太怪了
方位詞變成名詞
應該有更好的簡化吧

简体字是最傻逼的文字,把“異”简化成“异”,但“翼”字的声旁仍然是这个“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总之非常低效和没有意义,希望赶快废除,我现在还用着简体字,也是有着自己的原因。
有些字簡化後直接產生歧義了,比如
乾妹妹→幹妹妹
下麵給你吃→下面給你吃
(≧▽≦)
乾妹妹→幹妹妹
下麵給你吃→下面給你吃
(≧▽≦)
叶是葉的异体字,也读成xié,通谐。古代就有这个字。虽然我也认为「叶」不是草字头很奇怪
体是體的俗体字,也是古代就存在的。
个人看法,简化比较成功的字有以下几种:
1. 一些古代就存在的俗体字,如你说的「体」字,还有「烟」、「盐」、「台」、「国」、「党」等
2. 改变了复杂声旁的字,如「拥」,「认」,「响」等
3. 个别很难写的字,如「龟」
比较失败的简化字有三种:
1. 同音字合并:后、谷、干、面等
2. 简单符号代替,特别是又字的大量使用:汉、邓、劝、艰、难、赵
3. 过度的草书楷体化,十分难看:专、东、车、鱼 等等
体是體的俗体字,也是古代就存在的。
个人看法,简化比较成功的字有以下几种:
1. 一些古代就存在的俗体字,如你说的「体」字,还有「烟」、「盐」、「台」、「国」、「党」等
2. 改变了复杂声旁的字,如「拥」,「认」,「响」等
3. 个别很难写的字,如「龟」
比较失败的简化字有三种:
1. 同音字合并:后、谷、干、面等
2. 简单符号代替,特别是又字的大量使用:汉、邓、劝、艰、难、赵
3. 过度的草书楷体化,十分难看:专、东、车、鱼 等等
灾字呀!
正體:災
單看文字就知道共產黨最會掩飾災難
正體:災
單看文字就知道共產黨最會掩飾災難
其實你們都只講到字體。讀音合併我覺得也很可怕……
暴露的暴,我在中國遇過念瀑的只有一個人,似乎是個古代文化愛好者。其他人都念報,有的理科生還跟我辯。有一種文盲堅持他識字,我不識字的感覺。
在金文以前暴是兩個字,一個是在太陽下心急如焚地奔跑,一個是捧著糧食在太陽下曬。後來統一成一個字,但讀音還是分開的。脾氣暴躁的時候念報,在太陽下暴曬念瀑。
讀音合併真的很拉低文化的層次。其實就跟簡體字一樣,不管文字的來源跟原因,恣意割裂文字的歷史。真的覺得自己的國民蠢得跟豬一樣,不簡化就學不會?
暴露的暴,我在中國遇過念瀑的只有一個人,似乎是個古代文化愛好者。其他人都念報,有的理科生還跟我辯。有一種文盲堅持他識字,我不識字的感覺。
在金文以前暴是兩個字,一個是在太陽下心急如焚地奔跑,一個是捧著糧食在太陽下曬。後來統一成一個字,但讀音還是分開的。脾氣暴躁的時候念報,在太陽下暴曬念瀑。
讀音合併真的很拉低文化的層次。其實就跟簡體字一樣,不管文字的來源跟原因,恣意割裂文字的歷史。真的覺得自己的國民蠢得跟豬一樣,不簡化就學不會?
乌龟的龟
繁体字的龟太难写 龜
有些字不应该合并成一个
比如说 发,(我看到国内很多理发店把“理发”写成“理發”
还有就是製造的製
twitter上的华涌以为“专制”的繁体字是“專製”
繁体字的龟太难写 龜
有些字不应该合并成一个
比如说 发,(我看到国内很多理发店把“理发”写成“理發”
还有就是製造的製
twitter上的华涌以为“专制”的繁体字是“專製”
个人觉得有变好了的字,也有失败了的字
如果有些繁体字你叫我写,我真觉得书写是件痛苦的事,就算是简体字有些笔画我都懒得去写。。。
亦或者有些字笔画真的太多,快速浏览的时候可能只看一个黑色方块
语言是用来传递和记录信息的,让传递变得困难,让信息出现劣化的变动,都是不好的变动
事实证明,语言不应该由政府或语言学家来定义,应该由它的使用者
如果有些繁体字你叫我写,我真觉得书写是件痛苦的事,就算是简体字有些笔画我都懒得去写。。。
亦或者有些字笔画真的太多,快速浏览的时候可能只看一个黑色方块
语言是用来传递和记录信息的,让传递变得困难,让信息出现劣化的变动,都是不好的变动
事实证明,语言不应该由政府或语言学家来定义,应该由它的使用者

Why not all?
簡化本身就是最失敗的,但它的確把共產主義和馬列思想剝奪人性抹殺個體差異的特點表達得淋漓盡致,即為了所謂的效率或是滿足國家政治需要的醜化、異化、削除。
簡體字雖不是共產黨發明的(共產黨上層大都是文盲),但卻頗具共產主義特色,充滿了黨性。令我思考。
簡化本身就是最失敗的,但它的確把共產主義和馬列思想剝奪人性抹殺個體差異的特點表達得淋漓盡致,即為了所謂的效率或是滿足國家政治需要的醜化、異化、削除。
簡體字雖不是共產黨發明的(共產黨上層大都是文盲),但卻頗具共產主義特色,充滿了黨性。令我思考。
我覺得古而有之的異體字都是好的簡化,例如:荐。而筆劃少不了多少又形態奇怪的簡化是差的,例如:报。
当然是“乾”
乾隆干隆孙乾孙干傻傻分不清
还有發髪不分
乾隆干隆孙乾孙干傻傻分不清
还有發髪不分
车、东,丧失了对称性;
龙、书、广,没有了饱满的感觉;
感觉比较好的,变,简单了很多,原来也不怎么好看
龙、书、广,没有了饱满的感觉;
感觉比较好的,变,简单了很多,原来也不怎么好看
简化最成功的汉字就是台了
因为连台湾都接受了
据说要改回去了?
因为连台湾都接受了
据说要改回去了?
內臟和骯髒都變脏,這個真的很離譜。可能老共用自己那套量度他人,認為大家的心都很髒。
還有乾、幹、干都用同一個字代替,在那個勒緊褲帶的年代,的確節省不少。還因此而衍生了"fuck goods"這種為洋人帶來歡笑的「文化佳話」呢。
每次看見「餘秋雨」、「範曉萱」,就覺得好笑,還有那個被人擄回大陸現在還下落不明的是究竟是蕭建華還是肖建華,我都搞不懂了。這種簡體系統,會自動幫人家改姓。
還有乾、幹、干都用同一個字代替,在那個勒緊褲帶的年代,的確節省不少。還因此而衍生了"fuck goods"這種為洋人帶來歡笑的「文化佳話」呢。
每次看見「餘秋雨」、「範曉萱」,就覺得好笑,還有那個被人擄回大陸現在還下落不明的是究竟是蕭建華還是肖建華,我都搞不懂了。這種簡體系統,會自動幫人家改姓。
都会就完事了, 繁体顶多能看不能写, 繁体嫌笔画太多, 象形都无所谓了, 要我甚至还想抛弃汉字全盘拉丁化呢
魔仍是魔,
鬼还是鬼,
偷还是偷,
骗还是骗,——騙
贪还是贪,——貪
毒还是毒,
黑还是黑,
赌还是赌,——賭
贼仍是贼!——賊
————某些字,還是有簡化過的
鬼还是鬼,
偷还是偷,
骗还是骗,——騙
贪还是贪,——貪
毒还是毒,
黑还是黑,
赌还是赌,——賭
贼仍是贼!——賊
————某些字,還是有簡化過的
最失敗
農、农:令小學生讀錯字
國、国:前面有人提到了,這個字將「國」格調降低了
廣、广:與部首混淆、而且是最醜方塊字。日本人都知道字太小不平衡,所以中間加點料成「広」,至少看上去方方整整的方塊字
後、后:一定很多人讀古書時被害慘了
於、于:明明是兩個不同的字!!!
髮、发:平白無事添亂
最成功
萬、万:古已有之
其實要舉例的很多呢,這篇只是博君一笑
農、农:令小學生讀錯字
國、国:前面有人提到了,這個字將「國」格調降低了
廣、广:與部首混淆、而且是最醜方塊字。日本人都知道字太小不平衡,所以中間加點料成「広」,至少看上去方方整整的方塊字
後、后:一定很多人讀古書時被害慘了
於、于:明明是兩個不同的字!!!
髮、发:平白無事添亂
最成功
萬、万:古已有之
其實要舉例的很多呢,這篇只是博君一笑

又有點妖魔化了,簡體也是中共叫老百姓簡化的,甚至還出了第三版。
至於醜陋,看習慣的人覺得是沒什麼問題的,但當然談到內在,簡體是比較醜。但不敢想像電腦手機普及前,台灣人比大陸人寫字有多慢。現在打字時代了,倒應該恢復繁體了,手寫的話可以寫簡單一點,那麼多筆劃要寫死我了。
日語也簡體過,大家知道嗎?因為日本是統一的國家,所以繁體日語沒什麼人懷念了,中共鐵拳沒砸向港澳台,所以繁體活下來了。其實很多東西也很簡單的,沒那麼深奧。
至於醜陋,看習慣的人覺得是沒什麼問題的,但當然談到內在,簡體是比較醜。但不敢想像電腦手機普及前,台灣人比大陸人寫字有多慢。現在打字時代了,倒應該恢復繁體了,手寫的話可以寫簡單一點,那麼多筆劃要寫死我了。
日語也簡體過,大家知道嗎?因為日本是統一的國家,所以繁體日語沒什麼人懷念了,中共鐵拳沒砸向港澳台,所以繁體活下來了。其實很多東西也很簡單的,沒那麼深奧。
我觉得和自然现象相关的简化字都非常成功。
比如云和电,最早的字形就是这样的象形字,只是后来加上了雨字头,表示和气象的联系,比如下雨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现代社会,云已经可以脱离气象而独立存在,比如人工造云,再比如云计算等抽象的云概念,使用简体云字更能抓住其核心喻意。电也是如此,如今我们知道电产生的原理,有火力发电,核能发电等,还有日常的静电等现象,并不是一定要下雨,这也是个从特殊到一般的泛化的认识过程,是汉字的进步。
比如云和电,最早的字形就是这样的象形字,只是后来加上了雨字头,表示和气象的联系,比如下雨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现代社会,云已经可以脱离气象而独立存在,比如人工造云,再比如云计算等抽象的云概念,使用简体云字更能抓住其核心喻意。电也是如此,如今我们知道电产生的原理,有火力发电,核能发电等,还有日常的静电等现象,并不是一定要下雨,这也是个从特殊到一般的泛化的认识过程,是汉字的进步。
最失敗的字:「爱」,在一個最常煽情甚至神化各種情感的國度,這個字眼是上到政府,下到人民,日常都很常用來情感勒索pua和宣傳的字眼,但你居然把最基本的「心」去掉?細思極恐的一簡化。
可能接近事實的真相是:「愛本無心,人生若只如初見。」
最成功的簡化字:「习」,方便我打「翠」。
其餘的我沒感覺,對我來說,繁簡也好,英文也好,沒影響生活又看的懂就可。
可能接近事實的真相是:「愛本無心,人生若只如初見。」
最成功的簡化字:「习」,方便我打「翠」。
其餘的我沒感覺,對我來說,繁簡也好,英文也好,沒影響生活又看的懂就可。
本來筆畫太多又符合造字常理的如体(體)這種我很贊成。
但完全破壞漢字造字規律又醜得要命的如广(廣)、厂(廠)、飞(飛)系列簡直要我命。
也有一些原本並不難寫但偏偏要簡化又變得更醜的如马(馬)、鸟(鳥)、东(東)之類,究竟省了這幾筆卻破壞了整個東亞漢字體系的目的何在!?如论(論)這種也是,但省略了言字旁卻又不把本字言也改了是為何!?
雖然不可能令所有人滿意,但某些粗糙之處真的讓人大為光火...
但完全破壞漢字造字規律又醜得要命的如广(廣)、厂(廠)、飞(飛)系列簡直要我命。
也有一些原本並不難寫但偏偏要簡化又變得更醜的如马(馬)、鸟(鳥)、东(東)之類,究竟省了這幾筆卻破壞了整個東亞漢字體系的目的何在!?如论(論)這種也是,但省略了言字旁卻又不把本字言也改了是為何!?
雖然不可能令所有人滿意,但某些粗糙之處真的讓人大為光火...
最失败的是把偏旁换成了又字的,例如仅、汉、鸡、难
简化的原偏旁全都不一样
简化的原偏旁全都不一样
推广简体字是中共少有的德政,更正确的做法是废除汉字。
後 不應該合併到 后,很多把天后 皇后寫成 天後 皇後!
憂鬱---忧郁,这个最成功省了多少笔啊!
党无黑,爱无心,亲无见,体无骨,都是神预言了。
党无黑,爱无心,亲无见,体无骨,都是神预言了。
简化比较成功的字是有历史渊源的简化字,而非凭空捏造的简化字,也就是历史上的俗字,例如「万」、「从」、「台」、「医」。中共捏造出来的简化字,我认为最成功的就是「龟」,既保留了原字的象形特征,又避免了原字的繁杂。至于其他简化字,全都是垃圾

國變成国,其實不是好字,中文字很有趣,國是有一個國家的概念在裡面,有固定的疆域,軍隊,人民跟土地,但是国只有玉,玉向來就是權勢的象徵,一個國家只講權勢。。。。
眾->众
人多曰众,很符合汉字的造字原则。
字数补丁
人多曰众,很符合汉字的造字原则。
字数补丁
感覺真的有根據象形去簡化的應該佔少數
畢竟當初簡化字只是拼音化的過渡期而不是最終目的
只是一簡時掃盲已經進行得差不多,證明了漢字不妨礙學習才停止
那官員就不會花太多力氣去設計一個本來預定不會用太久的字體了
畢竟當初簡化字只是拼音化的過渡期而不是最終目的
只是一簡時掃盲已經進行得差不多,證明了漢字不妨礙學習才停止
那官員就不會花太多力氣去設計一個本來預定不會用太久的字體了

難以理解題主為什麼覺得塵、體字形不好。
這倆個字就像兩幅畫,見形知意。不須學習,即可準確的領會字意。
塵> 鹿跑過揚起的土。
體> 左邊是屍骸,右邊是祭品,上酒下豆。勾畫的是摆在祭臺上的人身,細緻傳神。(雖然有些令人胆寒)
這倆個字就像兩幅畫,見形知意。不須學習,即可準確的領會字意。
塵> 鹿跑過揚起的土。
體> 左邊是屍骸,右邊是祭品,上酒下豆。勾畫的是摆在祭臺上的人身,細緻傳神。(雖然有些令人胆寒)
简化字其实是共产党对中国人进行的精神阉割。江峰的《历史上的今天》里提到过:最早苏联指示中共进行汉字全盘西化,使汉字拉丁化,中共甚至派代表去苏联商议此事。这也是中共49年以来破坏的中国优秀文化之一。结果还有那么多国人为简体字找了那么多借口,身为奴才却操着主子的心(他们连终身制都可以找理由,封锁外网都可以找理由)。中共现在能如此作恶和中国人民的奴性也有关系。
成功:几,太常用,繁体的幾笔画太多。
失败:东,不减几笔却大失方正;龙,难看。
失败:东,不减几笔却大失方正;龙,难看。
自然是“習>习” 字 当仁不让, 亲自简化丑化
亲自亲自亲自亲自
亲自亲自亲自亲自
趙和聖,聖字這麼莊嚴的文字竟然被簡化成了又和土,趙字把肖去掉了,直接打了個叉,而且聽說這兩字不是簡化而是醜化,這就難以理解了。
我就简单举几个例子:1.既然「雞」可以简化作“鸡”,为什么溪不能简化作“汉”;2.既然「樹」可以简化作“树”,为什么“彭”不能简化作“又丿丿丿”;3.既然「鏽」可以简化作“锈”,那么萧为什么不简化作“莠”,不一而足。简化字不仅仅是丑,而且是不系统瞎胡改。

最失敗的大概是卫这个字,照搬片假名这一舉蠢得超乎想象
有說香港(現在台灣)著名填詞人梁偉文的筆名林夕就是來自於簡體字的「夢」(梦)
因為有一次讀簡體書無意中發現簡體「梦」字,覺得一個夕陽映照下的森林,意境的確很夢幻,所以就決定用林夕作筆名。
因為有一次讀簡體書無意中發現簡體「梦」字,覺得一個夕陽映照下的森林,意境的確很夢幻,所以就決定用林夕作筆名。
第一类是热评说的合并字,發髮不分
第二类直接把字的一部分敲掉的简化,字显得空空的,比如廣广,廠厂,產产,氣气
第三类是專专,葉叶,又丑又莫名其妙的
第二类直接把字的一部分敲掉的简化,字显得空空的,比如廣广,廠厂,產产,氣气
第三类是專专,葉叶,又丑又莫名其妙的
小土為塵、水目為淚、人本為體
都是六書造字法中的會意,原本在民初就有簡化,但都不想離開六書造字法。是改變了漢字的形,但不想改變漢字的神。
但毛的一套是要廢除封建文化,打破舊制度,將漢字簡化是第一步。大量漢字為簡而簡。不少繁體字併為一字,「干了112天终于湿了」。
都是六書造字法中的會意,原本在民初就有簡化,但都不想離開六書造字法。是改變了漢字的形,但不想改變漢字的神。
但毛的一套是要廢除封建文化,打破舊制度,將漢字簡化是第一步。大量漢字為簡而簡。不少繁體字併為一字,「干了112天终于湿了」。
进:本来是向前的意思,改完成了往井里走???
当前回答字数不足20,是否回复为讨论?
当前回答字数不足20,是否回复为讨论?
台灣一般人都是繁簡兼用,歷史上也是如此。
我手寫簡字,鍵盤繁體。
支共的簡體不合理處太多,很多人說過了。支共不合情理的地方太多,導致即使國家級公告,看起來也很簡陋粗糙。講了也不會聽,說這有用嗎?
我手寫簡字,鍵盤繁體。
支共的簡體不合理處太多,很多人說過了。支共不合情理的地方太多,導致即使國家級公告,看起來也很簡陋粗糙。講了也不會聽,說這有用嗎?
最失敗應該是“肖”,多少人被滅祖滅宗,當初沒有想過?
髮發後后
最成功就是原本就流行的異體字吧
滿屏簡化字,又有拼音出現的同音錯字,還有「得的」這種。
為了文盲,倉促簡化出一堆垃圾,完全多此一舉
到現在講出簡體字是給文盲學的還會被指引戰。
最成功就是原本就流行的異體字吧
滿屏簡化字,又有拼音出現的同音錯字,還有「得的」這種。
為了文盲,倉促簡化出一堆垃圾,完全多此一舉
到現在講出簡體字是給文盲學的還會被指引戰。
其实很多字简化了还是笔划太多
应该效仿日本,大量启用边旁部首,赋予实际的意义,边旁部首都有一千左右,书写会简单很多。
应该效仿日本,大量启用边旁部首,赋予实际的意义,边旁部首都有一千左右,书写会简单很多。
失败我觉得是,爱中无心。
成功我觉得是,国中有玉。
成功我觉得是,国中有玉。
其實,六書是一個非常簡陋的系統。二千年前提出的確不錯,但到了今天還用這個錯漏紊亂但系統就真的使人很懷疑到底中國人是不是守舊成癮食古不化。
至於那些簡體字有問題,我以前也覺得合併字很齷齪,但考慮到「才」「纔」,「法」「灋」合併之後,就不得不承認很大程度上這個合併之所以有問題純粹因為我們不習慣而已。我不是說我支持「發」「髮」、「後」「后」、「干」「幹」「乾」這些合併——如果我負責處理我絕對不會這樣合併。我只不過是說這樣的合併我們感覺不爽是歷史和道路依賴而生的,沒有本質性的原因。
如果是說本質性的問題,那簡體字最大且最無可理直的就是草書楷化——這個是嚴重違反漢字的字形邏輯系統的。如果簡體字廢除了所有草書楷化而生的字,那簡體字就基本上不會再產生那種給人感覺是「殘體字」的美感。
至於那些簡體字有問題,我以前也覺得合併字很齷齪,但考慮到「才」「纔」,「法」「灋」合併之後,就不得不承認很大程度上這個合併之所以有問題純粹因為我們不習慣而已。我不是說我支持「發」「髮」、「後」「后」、「干」「幹」「乾」這些合併——如果我負責處理我絕對不會這樣合併。我只不過是說這樣的合併我們感覺不爽是歷史和道路依賴而生的,沒有本質性的原因。
如果是說本質性的問題,那簡體字最大且最無可理直的就是草書楷化——這個是嚴重違反漢字的字形邏輯系統的。如果簡體字廢除了所有草書楷化而生的字,那簡體字就基本上不會再產生那種給人感覺是「殘體字」的美感。
比較好的個人覺得是「魚」(懶得改輸入法設置了,各位自己腦内補全簡化版吧)
繁中版是4點,尾巴是斷開的,這不物理!
簡中版連起來,終於成爲整個的一個尾巴了
不好的有很多
基本上把本來是不同字的統一成一個字的我都覺得不好,使用上會失去準確性
比方説有人説雲云,但是「古語云」難道還是古代一朵雲在説話?這根本就兩個意思
類似的還有很多
經典兩岸交流梗:陸男對台女說「來我家,我下面給你吃」以後就被拉黑了
繁中版是4點,尾巴是斷開的,這不物理!
簡中版連起來,終於成爲整個的一個尾巴了
不好的有很多
基本上把本來是不同字的統一成一個字的我都覺得不好,使用上會失去準確性
比方説有人説雲云,但是「古語云」難道還是古代一朵雲在説話?這根本就兩個意思
類似的還有很多
經典兩岸交流梗:陸男對台女說「來我家,我下面給你吃」以後就被拉黑了
从,符合甲骨文本字。龟,看起来还是很形象。
失败的好多是合并字,比如面条和颜面的面,概念完全不同,小时候纠结了好久。
发,后,都是表面上缩减笔划,实际徒增学习成本。
失败的好多是合并字,比如面条和颜面的面,概念完全不同,小时候纠结了好久。
发,后,都是表面上缩减笔划,实际徒增学习成本。

已隐藏
其实你说的这些好和坏,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因为大陆的大部分人接受了这个简体字方案的教育,从小学的就是简体字,已经被大众认同为理所当然的了。没有人再去在意,它简化的好不好。同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陆人虽然没有系统化学习繁体字,但是还是能看懂大约一半繁体字(可能是这种简化还是有一定痕迹可寻,所以能举一反三的猜测出繁体字对应于什么简体字)。
簡化得好的有很多,例如尘、众,簡化得不好的不勝枚舉。
汇丰,这俩字简化得还是挺有用的,办卡的时候看香港的银行员工写了好久
简体字最失败的地方是因为跟“中国共产党”扯上关系。
台港澳在1949年幸运地躲过了共匪的魔爪,继续使用着繁体字。对简体字的鄙视或讨厌,是因为简体字是共匪推广的就是错。
首先要问,汉字发展到民国初年了,要不要简化?汉字简化已经是当时知识界的共识。
港澳之外来政权统治中华地区,没有条件进行,官方文字当然地是洋文(英文葡文)。
但是台湾的统治政权是使用汉字的中华政权,国号就是中华民国(直到现在还是,不管你共匪或台独分子愿不愿意承认)。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也有意推广简体字。但是共匪政权率先公布了简体字方案并推广开来,在蒋中正领导的在台中华民国抱着汉贼不两立的心态,不得不放弃简体字,并以繁体字作为正统的标志。
现在台港有些人反对简体字,无非抱着一种厌共心态,既然有“爱屋及乌”,那么“恨屋及乌”也一定有的。
简体字有不合理地方,但是汉字简体绝对是必须的。
至于汉字拉丁化,这涉及到拼音文字和会意文字的争论,为什么韩国越南都可以拼音化,就汉字不能拼音化?
拼音化会毁灭中华文化,是苏联指导共匪的阴谋?现在大陆贴吧和其它论坛都在讨伐汉字拼音化,这点算是台港陆澳法轮功少有的共识了。
看看这批国立台湾图书馆的论文《1950年代台湾的汉字简化问题》
https://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911513424117.pdf
当时的台湾民众对汉字简化可是开明得多了,主动要求简化的。虽然台湾官方文字仍然是“正体字”,实际民间一直运行着自己简体方案。那些悄悄地用手写简体字却鄙视简体字的人,就有点无聊了。
共匪有错,共匪可恨,所以连着共匪推广的简体字也是充满阴谋错误和面目可憎?
台港澳在1949年幸运地躲过了共匪的魔爪,继续使用着繁体字。对简体字的鄙视或讨厌,是因为简体字是共匪推广的就是错。
首先要问,汉字发展到民国初年了,要不要简化?汉字简化已经是当时知识界的共识。
港澳之外来政权统治中华地区,没有条件进行,官方文字当然地是洋文(英文葡文)。
但是台湾的统治政权是使用汉字的中华政权,国号就是中华民国(直到现在还是,不管你共匪或台独分子愿不愿意承认)。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也有意推广简体字。但是共匪政权率先公布了简体字方案并推广开来,在蒋中正领导的在台中华民国抱着汉贼不两立的心态,不得不放弃简体字,并以繁体字作为正统的标志。
现在台港有些人反对简体字,无非抱着一种厌共心态,既然有“爱屋及乌”,那么“恨屋及乌”也一定有的。
简体字有不合理地方,但是汉字简体绝对是必须的。
至于汉字拉丁化,这涉及到拼音文字和会意文字的争论,为什么韩国越南都可以拼音化,就汉字不能拼音化?
拼音化会毁灭中华文化,是苏联指导共匪的阴谋?现在大陆贴吧和其它论坛都在讨伐汉字拼音化,这点算是台港陆澳法轮功少有的共识了。
看看这批国立台湾图书馆的论文《1950年代台湾的汉字简化问题》
https://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911513424117.pdf
当时的台湾民众对汉字简化可是开明得多了,主动要求简化的。虽然台湾官方文字仍然是“正体字”,实际民间一直运行着自己简体方案。那些悄悄地用手写简体字却鄙视简体字的人,就有点无聊了。
共匪有错,共匪可恨,所以连着共匪推广的简体字也是充满阴谋错误和面目可憎?

已隐藏
“面”字。
麵和面在繁体字里差别很大,就和京与晶一样意思完全不同,这一合并很容易造成歧义。
麵和面在繁体字里差别很大,就和京与晶一样意思完全不同,这一合并很容易造成歧义。
菸被取消,和煙通化,本來一目了然的,前者是草,後者是加了把火。

已隐藏
最失败地莫过于多个汉字合并成一个地例子。这种简化大大增加了汉语的歧义!
汉字正在拼音化,这还不是目前最简单的汉字简化版本。
从繁简里找优越感真是庸俗颟顸。
从繁简里找优越感真是庸俗颟顸。
我只知道在中共把中國的漢字簡化後的現在,偉大的縂加速師,慶豐大帝維尼還是能大言不慚地念出精甚細膩的書單
還討論什麽簡體繁體啊,你們中國漢人找古漢語都要去寫著拉丁字母的現代越南語裏面找,你們要去追求生活住大豪斯開豪車吃牛排還要學英語移民美英加澳紐,這年頭管你繁體簡體,都他媽沒拉丁字母好使。我這話説的很難聽,但也是血淋淋的現實。用腳投票才是最誠實的體現,什麽民族情懷歷史文化那都是口號而已,虛的!你的腳現在到底是站在那個遍地方塊字的東方國度還是大洋彼岸那個遍地拉丁字母的國度?你的腳在哪,哪裏就是你心目中真正的天堂
简体难看的字有“刘”--个人看法。总觉得姓“刘”特别土。连带看三国演义也不喜欢刘备。
后来看了不少线状书繁体,发现繁体字的“劉”没有难看的感觉。不知为什么。
后来看了不少线状书繁体,发现繁体字的“劉”没有难看的感觉。不知为什么。
我就说一个字吧
黨
很好地诠释了共产党的本质
黨
很好地诠释了共产党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