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的大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很难让人有归属感?
我不止一次看到旅居在北上广深的外地人感慨:“那里的万家灯火没有一盏属于自己”,然后考虑再三决定回老家,可我觉得感觉很别扭,我感觉除了二线以上的地区,回老家完全是找罪受……去北上广深的都市群城市也可以
而国际上著名的大城市,虽然也是钢筋水泥丛林,但会有一种舒适感,北上广深是真的冷漠
ps:四个城市里面也就广州稍好一点
而国际上著名的大城市,虽然也是钢筋水泥丛林,但会有一种舒适感,北上广深是真的冷漠
ps:四个城市里面也就广州稍好一点
说来也搞笑,人家上海说上海话,广州说广州话
你一个外地的不主动融入大家
还说人家的是鸟语
就这个态度能有什么归属感?
就像支人去美国只混华人圈,英语口语烂得要命
说人家本地人不跟你玩儿,在微博说:还是国内好
这种人去哪里都不受欢迎
你一个外地的不主动融入大家
还说人家的是鸟语
就这个态度能有什么归属感?
就像支人去美国只混华人圈,英语口语烂得要命
说人家本地人不跟你玩儿,在微博说:还是国内好
这种人去哪里都不受欢迎
人在一个地方出生长大是会有印记的,这些东西不会因为法律文件上地址/户籍/国籍的简单变更而随之变化:
你的方言、口音,你的小学、初高中同学,等等,
离开了这个城市这些熟悉的东西就脱离了,只剩下孤单一个人;
如果是跑去了非自己文化圈的地方,这种差别会更加明显。
如果说某些人,小学中学都不是在A城念的,就为了赚钱来A城的,还讲个锤子的对A城的认同感。🤣
支忽虽然做得可笑,但有一个问题很好,就是讽刺那些成年后才取得上海户籍的“新上海人”—本来他们可以大大方方地说,自己是XX省份/城市的人,现在取得了上海的户籍。
“新上海人”这个观念既自欺,又诓不到上海人,给人一种“沐猴而冠”的感觉。
更脑残的就是在海外装自己是上海人的,结果一张嘴毫无吴语口音—是不是从虹桥/浦东起飞都叫come from Shanghai 啊?🤣
讲几个我见过的的例子:
1. 某人在芝忽声称:我出生在A地,成长在B地,大学在C地上的,工作在D地,我现在认同的是…
你认同个P你认同🤣你刚上大学,同学就该问你是哪里人了吧?
合着你读了个大学毕业,自己是哪里人都能改了?
工作就更他妈荒唐了,当兵的外派“新西兰“几年,就能认同自己是当地人了?🤣
碰瓷真不害臊。
2.某人出生在A省,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A省份就读,户籍通过关系落在在某一线城市(无不动产),却总喜欢在外边自称是某省份二线城市B的人(有不动产),
您说您这是费个什么劲?🤣您在那B城市又没出生成长,连省都跨了,方言也不同,您最多也就是假期在B 城住一段时间,最多也就算是个熟悉B城的外地人,连法律上的B城人都算不上🤣
合着在三亚有房没落户籍的的东北人,都能自称三亚人了?🤣
你的方言、口音,你的小学、初高中同学,等等,
离开了这个城市这些熟悉的东西就脱离了,只剩下孤单一个人;
如果是跑去了非自己文化圈的地方,这种差别会更加明显。
如果说某些人,小学中学都不是在A城念的,就为了赚钱来A城的,还讲个锤子的对A城的认同感。🤣
支忽虽然做得可笑,但有一个问题很好,就是讽刺那些成年后才取得上海户籍的“新上海人”—本来他们可以大大方方地说,自己是XX省份/城市的人,现在取得了上海的户籍。
“新上海人”这个观念既自欺,又诓不到上海人,给人一种“沐猴而冠”的感觉。
更脑残的就是在海外装自己是上海人的,结果一张嘴毫无吴语口音—是不是从虹桥/浦东起飞都叫come from Shanghai 啊?🤣
讲几个我见过的的例子:
1. 某人在芝忽声称:我出生在A地,成长在B地,大学在C地上的,工作在D地,我现在认同的是…
你认同个P你认同🤣你刚上大学,同学就该问你是哪里人了吧?
合着你读了个大学毕业,自己是哪里人都能改了?
工作就更他妈荒唐了,当兵的外派“新西兰“几年,就能认同自己是当地人了?🤣
碰瓷真不害臊。
2.某人出生在A省,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A省份就读,户籍通过关系落在在某一线城市(无不动产),却总喜欢在外边自称是某省份二线城市B的人(有不动产),
您说您这是费个什么劲?🤣您在那B城市又没出生成长,连省都跨了,方言也不同,您最多也就是假期在B 城住一段时间,最多也就算是个熟悉B城的外地人,连法律上的B城人都算不上🤣
合着在三亚有房没落户籍的的东北人,都能自称三亚人了?🤣
因為他們本來就不屬於那個地方
為什麼會有歸屬感
為什麼會有歸屬感
一、大部分國家沒有戶籍這回事,就算有,要遷戶籍也比中國容易千萬倍,而且戶籍牽涉的權利義務比中國少非常多。
二、財產權受保障,以及法治社會上,日常生活社會信賴充足,減少很多外部成本。
三、外國大城市的基礎建設是為了生活和工作方便,不是為了GDP好看。
外地人在中國大城市生活,處境完全能套一個從感情板看到的句子:
未來沒憧憬 現在沒品質 過去沒回憶
如果只是在交往時陷入這種情況分手就能解脫,可惜在中國生活解脫不是這麼容易,除非移民,不然全中國跑透透問題都一樣。
二、財產權受保障,以及法治社會上,日常生活社會信賴充足,減少很多外部成本。
三、外國大城市的基礎建設是為了生活和工作方便,不是為了GDP好看。
外地人在中國大城市生活,處境完全能套一個從感情板看到的句子:
未來沒憧憬 現在沒品質 過去沒回憶
如果只是在交往時陷入這種情況分手就能解脫,可惜在中國生活解脫不是這麼容易,除非移民,不然全中國跑透透問題都一樣。
1房价高
2落户难
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和外来人员带来的多样文化,连本地人也越来越找不到归属感。你在北京六环找个刚动迁来的老北京,问问他有没有归属感,他能跟你喷死外地人:“哪儿来的归属感,我他妈在河北有什么归属感??”
2落户难
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和外来人员带来的多样文化,连本地人也越来越找不到归属感。你在北京六环找个刚动迁来的老北京,问问他有没有归属感,他能跟你喷死外地人:“哪儿来的归属感,我他妈在河北有什么归属感??”
我觉得能对非民主政权有归属感的多少都有点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政府负责管理你的方方面面,在中国,所有的规则规定都没有经过大家的同意和授权,怎么可能会有归属感?
恐怕你没听说过某某城市freeze,某某城市cold这些说法。
生活节奏慢的地方才有你所谓的那种人情味, 否则大家都忙, 连本地人都照顾不过来, 别说外来的人了。
生活节奏慢的地方才有你所谓的那种人情味, 否则大家都忙, 连本地人都照顾不过来, 别说外来的人了。
可能有户口这个缘故吧,外地人没有大城市的户口算暂住人员怎么有归属感
因为那是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的家,你为什么要有归属感?

已隐藏
我在单位十几年了
我也没什么归属感
混口饭吃
原因是我觉得单位是领导的
和我没关系
我也没什么归属感
混口饭吃
原因是我觉得单位是领导的
和我没关系
可能从小没在这里长大吧。
我们小区附近收废品的,外地人,两个儿子从小就在北京长大,上北京的学校,当然不能高考,去年老大回老家高考,成功的考回了北京,这个孩子对北京绝对有归属感。
我们小区附近收废品的,外地人,两个儿子从小就在北京长大,上北京的学校,当然不能高考,去年老大回老家高考,成功的考回了北京,这个孩子对北京绝对有归属感。
中国太大了,人口太多了,外地人到北上广深其实相当于新移民到别的国家,不能用外国同一个国家的国民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