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民主之道——論大眾的民主體驗與小眾的政治生活

寫在前面的話


許多人都認為,民主是目前比較好的制度。但民主究竟要怎麼樣在中國實現,民主對於人民大眾意味著什麼,我想並不是每個人都清楚。


在雅典,全體20歲以上的男性公民,也就是不到一半的人口才具備參政的權利。但雅典式民主依然締造了偉大的國度和舉世矚目的文明。然而,今天一些實行普選(即一人一票)的國家,仍然無法擺脫政局混亂的局面。

本文將試論中國實現民主的相關因素,以及中國最終需要的是怎麼樣的民主制度。至於當下面臨的問題,則不在文中贅述,諸位可以循此大綱,討論實際相關之問題。


1、教育——人民參政的基礎

首先要問,什麼是政治呢?我認為國父講的很清楚,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便是政治

人生來就是政治的,不錯,但這僅僅是表明人民具有管理公共事務及自我管理的潛在能力。論及管理的方法,和服務公眾的意願,則應該以後天的教育來提升和培養。人生來是自由的,也是無知的。在中國古代,士人謹守聖賢之道,用以教化百姓。在古希臘,教育不單包含智力的提升,也包括體能的長進。教育是國家的重要職責。

根據民國十三年(1924年)頒布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設國家的程序分為三個階段:軍政時期、訓政時期與憲政時期。其中,訓政便是以國家教育為本,讓大眾明白何為公民權利,以及作為國民對國家應負的責任。訓政時期,是要力爭在地方實現自治,即所謂的基層民主。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可謂是大師輩出,然而這些大師多是前朝的學者。不僅僅是學者,民國時期的學生,也普遍對民主共和有著極大追求。可見未必是民主造就了高素質的國民,更是高素質的國民締造了民主。中國曾經是以農業人口為主的國家,如今越來越多的國民接受了大學教育,民主的呼聲也理當漸漸提高。因為這就是人民參政的基礎。


2、憲政——國家共識的形成

這裡的小和大,不僅僅指的是參與政治活動的人數,也包括民主決策的影響和深度。顯而易見,決定是否在自己的城市修建一個市政公園,與決定自己的國家是否加入/退出一個國際組織完全不同,起碼,對於參政者的知識與能力有著不同的要求。

訓政時期力求地方自治,當過半省份完成自治,則可進入憲政階段。當然,中國大陸沒有進入到這個時期,到現在也沒有。因此,我們只能從理論上來講,中國的憲政是一個怎麼樣的情況。

什麼是憲政呢?就是由人民行使政權,以憲法治理國家。這意味著,大多數的城市國民完成了國家教育,具備了奉公守法的基本精神,對於公共事務也有相當程度的理解力。最重要的是,對於國家的體制和發展方向,有著相當程度的共識。在這種情況下,憲政才有可能實行。否則,法律就是一紙空文。這也是當下許多新興民主國家面臨的困境,即政黨之間無法達成最基本的共識(有理說不清),文人政府無法有效控制軍隊(秀才遇到兵)等等。

中國的共識是什麼?我認為是「三民主義」,是《建國大綱》,是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這個共識,就是民主中國的基石。為什麼有人認為,中國一旦民主就必然解體呢?或者說必然要先解體才能實現民主呢?因為他們沒有找到,或者不願去承認這一共識。

地方有了自治,國家有了共識,接下來才可以討論個人如何參與國家事務。


3、國民大會——人民施政的管道

人是有限的,不僅僅是體能上,在智能上亦是有限。人與人又是不同的,並非所有人都能夠提出一個合理的解決問題之道。

同樣,我們必須承認這樣一個現實,中國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國家,由眾多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性格,不同生存環境的人所構成。人們對於自己的家鄉,或許可以相當的了解。對於自己所在的省份的事務,則已有認識和決策上的困難,更別提整個國家的事務。

況且,對於一些人來說,國家事務距離自己是十分遙遠的,更別說如「脫歐」這種專業的國際關係議題。我們應當理解,在人人都擁有選舉權的情況下,大多數人並不願意去思考過於複雜的公共議題,也沒有足夠的智力去判斷現有的決策,更不會去認真對待手中的選票。因此,在國家決策當中,一人一票几乎等同於擲骰子。對於中國來說,更是如此。當然,實際操作起來,也是困難重重。這樣,中央的存在,就十分必要了。

按照國父的「權能分開」理論,人民應該是有權的,政府應該是有能的。(似乎現狀與此恰好相反)若把國家比喻為一輛車,人民就好比車的主人,對於車的一切擁有決定權。而政府好比一個專業的司機,需要用自己的能力服務車主,並且確保車輛和乘車人的安全。

中央政府更應當是一個有能力的機構,具備頂尖的智力與資源,用以解決複雜而專業的問題。一個軟弱的中央,或者一個不受信任的中央,都不是中國的最佳選擇。要確保一個強大的中央,仍在人民的控制下,除了五權分立之外(注,此處分的是治權,而不是政權),確保人民握有政權,即選舉、罷免、創製、復決四權則十分重要。人民的政權,通過國民大會來行使。而國民大會的國大代表,由全體國民普選產生。(這裡才是普選)

這種基層直接民主,高層間接民主的方式,確保了國家決策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同樣,握有四權的國民大會可以起到強化人民,弱化政黨的效果。避免國家陷入政黨惡鬥,亦可在相當程度上,減少西方民主代議製中豬仔議員的產生。這種以國民大會為核心的民主中國,其實更接近於法式半總統製。


4、民權——民主建設的核心

如果說,民族主義凝聚共識成,為共和奠定基礎。民生主義發展經濟,為國家發展提供目標和方向。那麼民權主義,就是整個民主生活的核心。即還權於民,或說主權在民。

所以民主不單單是有選票這麼簡單,選票代表民意,民意被尊重,這背後是民權強大的體現。個體天賦的人權,要依靠制度形成合力,才能成為強大的民權。實際上,又回到前面的問題,國家應當教育人民,什麼是權利,並且指導人們,如何行使權利。國家又要有相應的體制和結構,來確保人民的意見得以表達,卻不至於造成盲目的後果。


5、總結:民主的大眾與參政的小眾

我們必須面對一個現實,即關心國家事務的人總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更關心自己的生活,更不是所有人都會認真對待手中的選票(在貧窮的地區,賄票的情況非常常見)。在中國,年輕人不關心政治已經是普遍現象。在自由地區(台灣),青年參政的積極性並不高,普選近六成為老年票。香港特別行政區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中,也只有58%的香港青年登記成為選民,區議會選舉的投票人數更是低的驚人,只有36%的青年參與。在地方事務上都是如此,更別說國家事務了。

因此,民主作為一個機制,一種精神,更應當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但落實到公共事務上,它並不要求每一個人都必須掌握和理解其中的原理,並且全心投入。真正參政的,仍是少數。自古以來,都是如此。所以,我們大可不必為他人不關心政治,不關心國事而擔憂。我們應當擔憂的,是大眾的靈魂,大眾的道德,大眾的人性。

是的,我不讚成「一人一票,決定XX的未來」這種煽動性的宣傳,我也不相信僅僅靠一人一票就能夠把中國帶向繁榮,給人民帶來幸福。良好的國民教育,與相當程度的國家共識,這是有效參政的基礎。而在中國具備這一基礎的,必然是小眾。


這就是中國的民主之道,對於生活在這裡的大眾來說,民主是民權的體現,也是公民權利的保障。對於關心國家事務的小眾來說,民主是穩定運作這個國家的良方。


-FreeChina
1
分享 2019-08-11

5 个评论

孙中山先生那一套东西,历史证明行不通,共产党那一套垃圾,就是铁桶江山,你说什么都没有办法改变,大陆就是大陆,和台湾不一样
已删除
略有几点不同意之处。

1. 曾经听过秦晖老师的一个演讲,提到自治的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他认为应该在实现了全面民主之后再考虑地方自治。依据是在没有实现民主制度之前,地方自治很容易会演变成少数族裔与多数族裔之间的对立关系(这里并不单指民族,因为每个人在某个意义上都很有可能属于少数群体),而这种群体关系通常是后天难以改变甚至无法改变的,所以在地方政治决策时很大可能会导致政策上对一方的倾斜甚至不公。而在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地方自治,则可以用政治光谱的差异来淡化族群之间的差异,而政治光谱是每个人都可以改变的,就好比一个黑人和白人在争执奥巴马的政绩时,即便白人不认同奥巴马,黑人也不太可能会认为这是种族歧视一样。秦晖老师这个观点我认为很有道理。

2. 在政务官选举上,基层和高层都应该实行普选。
在国家事务决策上,自然应该交给技术官僚,而不是靠投票,这种事情在选举政务官的时候已经外包给他了。
后共匪时代 新注册用户 (待解除) 回复 ppter3 ?
怎么就证明是行不通的,现在没实行就是行不通?历史的发展是具有偶然性的,现在存在的不一定代表必然存在,现在不存在的更不代表绝不可能存在!
ppter3 ? 回复 后共匪时代 新注册用户 (待解除)
你要不要看看民国时期历史,再来一次还是一样的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