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之音】中國批「台獨課本」 學者:歷史課綱揚棄「大中國史觀」
就在兩岸情勢緊繃之際,關於台灣歷史教育的爭議再次被端上台面。在台灣立法院上個星期舉行的公聽會中,有教授批評現行課綱是去中國化的「歷史虛無主義」。同一天,中國官媒央視發布紀錄片,痛批民進黨政府用「台獨課本」洗腦青少年。但也有歷史教師反駁稱,台灣教材中有關中國的部分並未減少,只是打破了「大中國主義」的思維,用更宏觀,也更加客觀的視角陳述中國史。
中國央視轉載的紀錄片《何以當歸》片段中,拍攝者在台灣街頭采訪剛剛考完學測(大學入學考試)的考生,提問中國史相關內容,視頻中有人說中國史僅考一、兩道題,甚至有人疑惑發問「中國史是什麼?」據《環球時報》5月31日報道,該視頻發布9小時就吸引逾1.5億次點擊,登上微博熱搜榜首。
有網民在央視微博回應「台獨教育方式是對台灣青少年的荼毒,無根何以立本,血脈豈可斷絕」、「台獨分子已經在文化根子上宣布台獨」,還有人說「再不收回,這一代人長大心理上就收不回了」,質疑把中國史從教科書上抹去是台灣政府幹過「最沒天良的事」。
台灣立法院課綱公聽會 「去中化」成爭議焦點
巧的是,就在央視發布紀錄片同日,台灣立法院召開「高級中等教育法暨108課綱實施檢討」公聽會,據台灣《自由時報》報道,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在會中質疑歷史教材「去脈絡化」,他說「50年前說要做堂堂正正中國人,30年前有人懷疑不是中國人,現在變成『我不是我爸爸(中國)生的』」。
北一女國文教師區桂芝也主張應停止「去中化的課綱」,而台灣國民黨立委羅智強則表明要「撥亂反正」。
「108課綱」指的是台灣官方在2019年(民國108年)修訂的中小學課程綱要,之所以遭質疑「去中化」,首先是因為在社會科教材中,過去獨立一冊的中國史被並入東亞史,與日、韓、越南等國歷史共同編寫。
此外,歷史課文書寫方式從「時間軸」轉為「主題式」的脈絡,也就是從過去按編年史聚焦中國歷代政權更迭,改以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分述。
對於學者和立委的批評,親身學習這些課程的高中生有不同看法。
在雲林的斗六高中高三學生張峻輔說,他自己也反對課綱去中化,支持保留中國歷史,但對他而言,所謂「中國」並非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黃河、長江流域歷史發展和中華民族文化的統稱。
張峻輔對美國之音說:「『中國』這兩個字其實代表的意思有很多,我是中華民國台灣,是孫中山創國的時候所提出的『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央視(紀錄片內容)是一個很離譜的錯誤,共產黨執政下的媒體,他們就是想要統戰,才會覺得說我們去中國化,就是要完全不學他們的中華文化。」
張峻輔直言央視的「統戰」策略很糟糕,不僅紀錄片採訪的學生基數太少,還刻意挑選台灣最高學府台灣大學的學生來批判現行課綱,會讓中國人以為「台灣在民進黨執政下都是一群傻子」,激化兩岸對立。
在台北的陽明高中高三學生鄭羽倢則認為,該片對「牆外」的人影響不大,但對「牆內」的人恐有極大宣傳效果,可以強化「台灣要回歸」的概念、形塑台灣政府「顛覆政權」,進而達到合理化中國對台行動的目的。
台灣高中生:教科書無法動搖個人史觀
鄭羽倢全程參與了課綱公聽會,並在會中發言指出,隨著時代改變,歷史脈絡會被重整,但教科書已盡可能只闡述歷史事實。她說雖然台灣高中歷史課堂數量減少,需取舍部分內容,但東亞史與台灣的多元歷史銜接,更能打破「以自我價值為中心」的討論。
鄭羽倢說:「我不覺得它中國史東西有減少到很多,(然而)它是一個去華夏中心的一個方式,並不是以漢人為主,而是講整個東亞,韓國或日本這些文化在互相影響的過程,現在歷史更加強調的東西是文化或這些族群的轉變、互相融合,並沒有所謂的去中國化。」
鄭羽倢說她理解部分師長擔心台灣跟中國「斷根」,畢竟「大中國史觀」是早期教育和社會風氣造就而成,但她認為歷史課本的改編並不會影響學生思想,因為新世代資訊來源廣泛,課本早已不是獲取知識或建立觀念的唯一來源。
鄭羽倢指出,台灣允許民眾對土地、國族認同有不同的想法,尊重多元價值觀。因此每位高中生自有一套「對中國的理解」,個人信念不可能因教科書而被動搖。
台灣教育團體:現行課綱並未「支解中國史」
在台北的台灣一滴優教育協會是倡議課綱改革的學生團體,理事長李瑞霖在出席公聽會後受訪表示,批評台灣歷史課綱去中國化、炒作意識形態的說法有誤,政治化的討論模糊了修改課綱的真正內涵。
李瑞霖認為中國的定義不斷隨歷史改變,從夏商周到13世紀南北宋時期對「中國」的概念其實都不相同,因此歷史不應以國家分界,而應該以地區分界。
李瑞霖說,過去被形容為「秋海棠葉」的中國土地,宏觀來看屬於東亞范圍,用東亞史來呈現更為客觀且兼容並蓄,也能屏除華夏中心主義觀點,避免意識形態爭議。
身為接受108課綱的第一屆學生,如今就讀台大政治系的李瑞霖告訴美國之音:「我沒有少學中國歷史,全面消滅中國史或者是中國史完全被肢解在東亞史裡,論述應該是不正確的,如果我們要擺脫意識形態,我們應該要用地區、區域互動,就台灣、東亞、世界這樣的一個脈絡去呈現。台灣史的台灣並不是指台灣國,而是指台灣這塊土地。」
台灣「自認中國人」下降趨勢 早於課綱修改
李瑞霖還說,其實單一課綱很難影響國族認同,以政大選舉研究中心做了超過30年的「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調查為例,自認台灣人的比例在馬英九執政的2008年(44%)到2016年(58%),上漲14%,自認中國人的比例持平在3%。然而自認是中國人的比例下降最多的趨勢卻發生在1994(26%)年至2008年(4%),而非2019年起實施108課綱的年代,可以推論出,認同變化趨勢與課綱沒有正相關。
李瑞霖指出,無可否認教育對於價值觀有長遠且直接的影響,但現行歷史教育未灌輸台獨意識,且學生吸收新知識的管道多元,國族認同更可能受網絡媒體或同儕論述影響。
在台北的歷史教師深根聯盟發言人黃惠貞有逾25年的教學資歷,在她看來,中國史並入東亞史可謂宏觀史觀,是中國影響力的擴大、而非縮減。
因為中國文化影響力擴及全東亞,像是日本、韓國和越南都使用漢字,反之如果單從中國角度觀察,才是矮化中國歷史。
黃惠貞指出,歷史學是過去與現在不斷對話,目前台灣史、東亞史和世界史各一冊,已是高中生沉重的學習負擔,不該拿30年前「只學中國史和世界史」的標准,斷定現在中國史的比例失衡。
另一方面,針對主題式的歷史編寫方式被批評是「肢解中國史」,黃惠貞反駁稱,歷史不僅是政治史或帝王將相等統治者觀點,也包含繪畫、經濟、社會、法律史和飲食文化史等多元面相。
黃惠貞告訴美國之音:「我非常確定,16到18歲的孩子會對飲食文化史比較有興趣,對政治史比較沒有興趣。不要來污染、不要來壓迫高中生,把他們喜歡的專題都說叫做去中國化,我真地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政治腦可以講出這麼違背歷史學專業的話。加深了世代的對立,這在教學現場上是完全沒有任何好處,而且是無法對話的。」
黃惠貞也強調歷史教育者並非為官方服務,不會將課綱主導者的國家認同強加給新世代。她說,40年前的台灣處於威權統治,只能接受師長灌輸的國族認同;但現在高度民主化,主權由國民決定,歷史教育是幫助學生了解這塊土地曾發生的事,如何建構認同則交給學生自己判斷。
中國央視轉載的紀錄片《何以當歸》片段中,拍攝者在台灣街頭采訪剛剛考完學測(大學入學考試)的考生,提問中國史相關內容,視頻中有人說中國史僅考一、兩道題,甚至有人疑惑發問「中國史是什麼?」據《環球時報》5月31日報道,該視頻發布9小時就吸引逾1.5億次點擊,登上微博熱搜榜首。
有網民在央視微博回應「台獨教育方式是對台灣青少年的荼毒,無根何以立本,血脈豈可斷絕」、「台獨分子已經在文化根子上宣布台獨」,還有人說「再不收回,這一代人長大心理上就收不回了」,質疑把中國史從教科書上抹去是台灣政府幹過「最沒天良的事」。
台灣立法院課綱公聽會 「去中化」成爭議焦點
巧的是,就在央視發布紀錄片同日,台灣立法院召開「高級中等教育法暨108課綱實施檢討」公聽會,據台灣《自由時報》報道,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在會中質疑歷史教材「去脈絡化」,他說「50年前說要做堂堂正正中國人,30年前有人懷疑不是中國人,現在變成『我不是我爸爸(中國)生的』」。
北一女國文教師區桂芝也主張應停止「去中化的課綱」,而台灣國民黨立委羅智強則表明要「撥亂反正」。
「108課綱」指的是台灣官方在2019年(民國108年)修訂的中小學課程綱要,之所以遭質疑「去中化」,首先是因為在社會科教材中,過去獨立一冊的中國史被並入東亞史,與日、韓、越南等國歷史共同編寫。
此外,歷史課文書寫方式從「時間軸」轉為「主題式」的脈絡,也就是從過去按編年史聚焦中國歷代政權更迭,改以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分述。
對於學者和立委的批評,親身學習這些課程的高中生有不同看法。
在雲林的斗六高中高三學生張峻輔說,他自己也反對課綱去中化,支持保留中國歷史,但對他而言,所謂「中國」並非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黃河、長江流域歷史發展和中華民族文化的統稱。
張峻輔對美國之音說:「『中國』這兩個字其實代表的意思有很多,我是中華民國台灣,是孫中山創國的時候所提出的『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央視(紀錄片內容)是一個很離譜的錯誤,共產黨執政下的媒體,他們就是想要統戰,才會覺得說我們去中國化,就是要完全不學他們的中華文化。」
張峻輔直言央視的「統戰」策略很糟糕,不僅紀錄片採訪的學生基數太少,還刻意挑選台灣最高學府台灣大學的學生來批判現行課綱,會讓中國人以為「台灣在民進黨執政下都是一群傻子」,激化兩岸對立。
在台北的陽明高中高三學生鄭羽倢則認為,該片對「牆外」的人影響不大,但對「牆內」的人恐有極大宣傳效果,可以強化「台灣要回歸」的概念、形塑台灣政府「顛覆政權」,進而達到合理化中國對台行動的目的。
台灣高中生:教科書無法動搖個人史觀
鄭羽倢全程參與了課綱公聽會,並在會中發言指出,隨著時代改變,歷史脈絡會被重整,但教科書已盡可能只闡述歷史事實。她說雖然台灣高中歷史課堂數量減少,需取舍部分內容,但東亞史與台灣的多元歷史銜接,更能打破「以自我價值為中心」的討論。
鄭羽倢說:「我不覺得它中國史東西有減少到很多,(然而)它是一個去華夏中心的一個方式,並不是以漢人為主,而是講整個東亞,韓國或日本這些文化在互相影響的過程,現在歷史更加強調的東西是文化或這些族群的轉變、互相融合,並沒有所謂的去中國化。」
鄭羽倢說她理解部分師長擔心台灣跟中國「斷根」,畢竟「大中國史觀」是早期教育和社會風氣造就而成,但她認為歷史課本的改編並不會影響學生思想,因為新世代資訊來源廣泛,課本早已不是獲取知識或建立觀念的唯一來源。
鄭羽倢指出,台灣允許民眾對土地、國族認同有不同的想法,尊重多元價值觀。因此每位高中生自有一套「對中國的理解」,個人信念不可能因教科書而被動搖。
台灣教育團體:現行課綱並未「支解中國史」
在台北的台灣一滴優教育協會是倡議課綱改革的學生團體,理事長李瑞霖在出席公聽會後受訪表示,批評台灣歷史課綱去中國化、炒作意識形態的說法有誤,政治化的討論模糊了修改課綱的真正內涵。
李瑞霖認為中國的定義不斷隨歷史改變,從夏商周到13世紀南北宋時期對「中國」的概念其實都不相同,因此歷史不應以國家分界,而應該以地區分界。
李瑞霖說,過去被形容為「秋海棠葉」的中國土地,宏觀來看屬於東亞范圍,用東亞史來呈現更為客觀且兼容並蓄,也能屏除華夏中心主義觀點,避免意識形態爭議。
身為接受108課綱的第一屆學生,如今就讀台大政治系的李瑞霖告訴美國之音:「我沒有少學中國歷史,全面消滅中國史或者是中國史完全被肢解在東亞史裡,論述應該是不正確的,如果我們要擺脫意識形態,我們應該要用地區、區域互動,就台灣、東亞、世界這樣的一個脈絡去呈現。台灣史的台灣並不是指台灣國,而是指台灣這塊土地。」
台灣「自認中國人」下降趨勢 早於課綱修改
李瑞霖還說,其實單一課綱很難影響國族認同,以政大選舉研究中心做了超過30年的「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調查為例,自認台灣人的比例在馬英九執政的2008年(44%)到2016年(58%),上漲14%,自認中國人的比例持平在3%。然而自認是中國人的比例下降最多的趨勢卻發生在1994(26%)年至2008年(4%),而非2019年起實施108課綱的年代,可以推論出,認同變化趨勢與課綱沒有正相關。
李瑞霖指出,無可否認教育對於價值觀有長遠且直接的影響,但現行歷史教育未灌輸台獨意識,且學生吸收新知識的管道多元,國族認同更可能受網絡媒體或同儕論述影響。
在台北的歷史教師深根聯盟發言人黃惠貞有逾25年的教學資歷,在她看來,中國史並入東亞史可謂宏觀史觀,是中國影響力的擴大、而非縮減。
因為中國文化影響力擴及全東亞,像是日本、韓國和越南都使用漢字,反之如果單從中國角度觀察,才是矮化中國歷史。
黃惠貞指出,歷史學是過去與現在不斷對話,目前台灣史、東亞史和世界史各一冊,已是高中生沉重的學習負擔,不該拿30年前「只學中國史和世界史」的標准,斷定現在中國史的比例失衡。
另一方面,針對主題式的歷史編寫方式被批評是「肢解中國史」,黃惠貞反駁稱,歷史不僅是政治史或帝王將相等統治者觀點,也包含繪畫、經濟、社會、法律史和飲食文化史等多元面相。
黃惠貞告訴美國之音:「我非常確定,16到18歲的孩子會對飲食文化史比較有興趣,對政治史比較沒有興趣。不要來污染、不要來壓迫高中生,把他們喜歡的專題都說叫做去中國化,我真地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政治腦可以講出這麼違背歷史學專業的話。加深了世代的對立,這在教學現場上是完全沒有任何好處,而且是無法對話的。」
黃惠貞也強調歷史教育者並非為官方服務,不會將課綱主導者的國家認同強加給新世代。她說,40年前的台灣處於威權統治,只能接受師長灌輸的國族認同;但現在高度民主化,主權由國民決定,歷史教育是幫助學生了解這塊土地曾發生的事,如何建構認同則交給學生自己判斷。
21 个评论
大一统的思想早就应该抛弃,如果台湾要独立自主,那么在思想上也应该独立自主。台湾有自己的独特历史,与大陆不同。
我對台灣歷史課本沒有太多日本角度覺得非常可惜,中國元素還是太多了,台灣自己本土為了政治正確又有點無聊。 我認為南韓歷史課本也有這裏問題,其實多個角度的歷史課本會很有趣。 記得台灣國中有很簡短提到西班牙人被屠殺,為了原住民政治最正確,就非常簡短的帶過
讀了台灣歷史課本,蠻佩服美國把自己屠殺原住民部分寫的那麼詳細而且也有強調美洲原住民也會屠殺白人,我讀了台灣政治這麼正確的課本,都覺得台灣原住民以前好殘暴哦
中国年轻人都应该去看看这样的教材
本站有条件的台湾葱油可以提供资料
本站有条件的台湾葱油可以提供资料
台獨如果是冥王星
他就在你面前跳啊跳 , 轉啊轉啊
你把眼睛閉上 , 說這顆球沒人承認
但那又如何 , 他還是存在阿, 他的引力依然發揮作用阿
你沒辦法讓它消失 , 你只能告訴自己他不存在
所以不要糾結台獨了 ,共產黨搞不好活的都沒台獨久
他就在你面前跳啊跳 , 轉啊轉啊
你把眼睛閉上 , 說這顆球沒人承認
但那又如何 , 他還是存在阿, 他的引力依然發揮作用阿
你沒辦法讓它消失 , 你只能告訴自己他不存在
所以不要糾結台獨了 ,共產黨搞不好活的都沒台獨久
當然要重點反省中國的劣等文明基因是怎麼一步一步產生的,中國的漢族的生存發展过程在歷史上是怎麼一步一步墮落腐朽的,他们怎麼樣逐漸脫離正常人類理性邏輯和政治常識,從而養成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反動民族精神,這要講清講楚,以史為鑒,不能無視中華文化從春秋時代就極致邪惡到現在依然夜郎自大不能融入世界潮流的一面。
两脚羊朱元璋
黑名单
他妈的,支那人把番人杀了做成吃番膏吃掉的时候,怎么不说台湾人是自己的血脉
「中國」本來就是個惡臭騙人的詞彙
明明本來是中原=東亞大陸隨著時間演變的各國歷史與疆域變化,怎麼就成了一個綿延千年、只是「朝代」更迭的莫名國度「中國」了?
去中國化是不錯,但從根本上來看,應該做的是揪正、拒用「中國」這扯蛋詞彙,及其衍生出的相關狗屁觀念才對!
明明本來是中原=東亞大陸隨著時間演變的各國歷史與疆域變化,怎麼就成了一個綿延千年、只是「朝代」更迭的莫名國度「中國」了?
去中國化是不錯,但從根本上來看,應該做的是揪正、拒用「中國」這扯蛋詞彙,及其衍生出的相關狗屁觀念才對!
北一女那個去跪支老師也是深度已被統戰的匪諜,台灣真的該重新立法將中共列為
敵人,對於像高金素梅、國眾兩黨、去跪支這些人以叛國罪論處。
敵人,對於像高金素梅、國眾兩黨、去跪支這些人以叛國罪論處。
在台灣立法院上個星期舉行的公聽會中,有教授批評現行課綱是去中國化的「歷史虛無主義」。
这是台湾教授问出来的话? 这是从哪里学到共匪话术还用得这么顺溜的?
在我來看
還差得很遠
必須將醬缸垃圾文化完全刪除
所以才說台灣的支那豬還是太多
這他媽比粉紅下賤的垃圾
該死的台灣支那豬
還差得很遠
必須將醬缸垃圾文化完全刪除
所以才說台灣的支那豬還是太多
這他媽比粉紅下賤的垃圾
該死的台灣支那豬
longdd
新注册用户 (待解除)
自己的文化传统学自己的咋还不行吗
"中国", "中华"这种充满支臭的名词就应该废去
>>我對台灣歷史課本沒有太多日本角度覺得非常可惜,中國元素還是太多了,台灣自己本土為了政治正確又有點無聊...
不是政治正確,是討論下去很尷尬
除了漢人跟原住民幾百年來的相殺現在雙方還有機會坐下談,扯到外國的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處理,又不是中共那種說麻吉就麻吉說翻臉就翻臉的
日本船飄到台灣被原住民幹掉,原住民日治又被日本人幹掉,你要一起論就是混亂,你要分開論…人早死光了而且雙方都沒啥道理也沒啥好談的
那年代很多這種以現在角度來看,雙方都不知道在幹啥的
近代就更亂了,日治時期台灣被美國轟炸,但沒有美援的話台灣早就被國民黨餓死了
日治初期殺了一狗票台灣人,但台灣基建、現代化、很多基本觀念都是那個時代建立的
以台灣現在很多人還沒辦法就事論事的情況下,這種就只能寫點絕對客觀的部份,有意見的自己去討論吧
中國史又不是我們土地的歷史,真正屬於我國的歷史應該是台灣土地史與中華民國史,至於中國大陸從石器時代到清代的歷史、中共掌權後的歷史,嚴格說來都是都是外國史。
我個人認為學歷史的意義,是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並避免重蹈覆轍會造成人類劫難的那些行為。所以單純的背誦大事記跟時代制度是很沒意義的,條列式表格式的理解也仍過於簡化,應該要做到的是去了解這些制度與歷史事件對文明、人民的影響。所以我倒是對108課綱的目標蠻報以期待的,即便實務面上要完全達到學習真諦會蠻難的,但起碼課綱設計有讓我感到比較擺脫過往填鴨教育了,再來就是加強師資培訓以確保教師有能力達成課綱目標。
我倒也覺得不需要完全刪除中國的歷史,但把他作為世界史的一部分上就好,畢竟歷史是“社會”學科而不是語言學科,我覺得與其因為我們講漢語就認為歷史應該聚焦漢人歷史,不如多結合地理公民,在歷史課程中聚焦地理因素對文化與政權的影響、人權法治的起源脈絡比較,透過歷史的學習健全我們文化共榮、公民意識、開放心態、社會關懷會更重要。
我個人認為學歷史的意義,是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並避免重蹈覆轍會造成人類劫難的那些行為。所以單純的背誦大事記跟時代制度是很沒意義的,條列式表格式的理解也仍過於簡化,應該要做到的是去了解這些制度與歷史事件對文明、人民的影響。所以我倒是對108課綱的目標蠻報以期待的,即便實務面上要完全達到學習真諦會蠻難的,但起碼課綱設計有讓我感到比較擺脫過往填鴨教育了,再來就是加強師資培訓以確保教師有能力達成課綱目標。
我倒也覺得不需要完全刪除中國的歷史,但把他作為世界史的一部分上就好,畢竟歷史是“社會”學科而不是語言學科,我覺得與其因為我們講漢語就認為歷史應該聚焦漢人歷史,不如多結合地理公民,在歷史課程中聚焦地理因素對文化與政權的影響、人權法治的起源脈絡比較,透過歷史的學習健全我們文化共榮、公民意識、開放心態、社會關懷會更重要。
扬弃这词不是这么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