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消费主义】如何评价App小红书?
国内很受欢迎的App,我不敢在朋友圈里骂它(因为不想要social suicide
好奇大家们对这个App看法?
我偶尔用过两三次,感觉是一个教你如何全方位做一名精致女性的App。
追求美丽不是坏事,但它很多内容也太蠢了吧?
大量虚假信息:
我买口红前想看看别人的试色,结果找不到一张没P过的图。
我染头发前想看看别人的试色,结果还是找不到一张没P过的图。
全是色差...然后我卸载了。
大量低质量信息:
很多人对护肤品的评价就是:“我感觉有用”,“我*感觉*好像白了一点点诶~”
没有类似于IMDB之类的条目集中评分,基本上就是一系列低质量碎片信息的集合。无法检索。
消费观恶心:
小红书上很多那种20个爱马仕、天天豪车豪宅秀生活的人。
消费观是很私人的话题。你有钱想买20个爱马仕,是你的自由。不过楼主是宁愿拿买包包的钱去买股票的人,不理解这种行为。我认识的富一代都是很会财富管理的。
....当然,我也不知道这20个爱马仕的真假。
好奇大家对这个App有何评价?
讨厌它什么?喜欢它什么?有什么可取之处?
也许上纲上线一下——觉得它对中国城市女性的风气有什么影响?或者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什么风气?
或者你作为女反贼,对于它体现的那种风气、消费观有什么评价?
谢谢~回复的时候请注意言辞,不要仇女~
好奇大家们对这个App看法?
我偶尔用过两三次,感觉是一个教你如何全方位做一名精致女性的App。
追求美丽不是坏事,但它很多内容也太蠢了吧?
大量虚假信息:
我买口红前想看看别人的试色,结果找不到一张没P过的图。
我染头发前想看看别人的试色,结果还是找不到一张没P过的图。
全是色差...然后我卸载了。
大量低质量信息:
很多人对护肤品的评价就是:“我感觉有用”,“我*感觉*好像白了一点点诶~”
没有类似于IMDB之类的条目集中评分,基本上就是一系列低质量碎片信息的集合。无法检索。
消费观恶心:
小红书上很多那种20个爱马仕、天天豪车豪宅秀生活的人。
消费观是很私人的话题。你有钱想买20个爱马仕,是你的自由。不过楼主是宁愿拿买包包的钱去买股票的人,不理解这种行为。我认识的富一代都是很会财富管理的。
....当然,我也不知道这20个爱马仕的真假。
好奇大家对这个App有何评价?
讨厌它什么?喜欢它什么?有什么可取之处?
也许上纲上线一下——觉得它对中国城市女性的风气有什么影响?或者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什么风气?
或者你作为女反贼,对于它体现的那种风气、消费观有什么评价?
谢谢~回复的时候请注意言辞,不要仇女~
我扯一些小红书以外的题外话吧。就是个人经历感受。
在加州的时候 我觉得我作为女性对自己比较有自信。我可以完全素颜甚至连护肤这步骤都是精简的不行了。基本上只有晚上要去高档餐馆和party的时候我才会dress up。而且我在国外的时候我买衣服不会在乎什么看起来贵不贵的。我什么衣服都有,从二手店有年代感破破烂烂的hippie style到barneys的什么意大利产的羊绒我都有。穿衣服也是完全按照心情来,今天我想装一个很穷的hippie,我就会穿上二手店买的破铜烂铁素颜出门。要是要去见工作相关的人,我就会换上精致的套装化一个精致的妆。
因为家里有点事情,现在肉身回国了几年。我发现我变了很多。首先所有的二手店买的破铜烂铁好几箱当初辛苦海运运回来的东西基本上还是放在我父母家里没动过。然后就是我出门必定化妆。第三就是我对护肤和保养这一块极尽重视,对自我的外表保养到了严苛的程度(这完全是我作为女权主义者应该不齿,先自我检讨下。。。且要是换作以前的我肯定会鄙视的)。我每天洗完脸之后的护肤流程有15分钟吧,1个水,2个精华,1个油再视情况决定是否加一个霜or混合俩种不同功能的霜最后一步上脸。每次洗澡完后,我会分区域对身体护理。容易出油长痘的身体部位用加酸的乳液,容易干燥起皮的身体部位用加了神经酰胺和玻尿酸的乳。然后对还湿的头发我会上油再吹干。好了说到衣服,我现在只买那种所谓的中产阶级最爱的有品牌质感好的衣服。
综上,我觉得国内的消费主义非常横行霸道,已经把我洗的差不多了。。。忘了说了,我以前从来没有所谓的囤护肤品的习惯。但是我现在在国内一个卫生间里都是我的护肤品(因为季节不一样,湿度温度不一样,每个季节我都会有不一样的护肤routine和不一样的粉底液),我老公的只有4瓶。。。除了这一个卫生间的护肤品,我另外还有一个大箱子里面是我囤的各种护肤品,以便供应不时之需。。。
但是我不看小红书,至今也没有下载过小红书。因为我也意识到小红书不适合我,我对于成分原料深深着迷,小红书对我来说科技含量太低了吧,多是营销。而我喜欢看护肤成分的各种分析,研究护肤品的成分组成和原料公司。还有我也不太买口红。
再回到style,我觉得我回了国的style也比较单一。那完全和国内单一的审美配套上了。例如在国外我头发漂过之后非常毛躁乱糟糟的,然后素颜批一些很hippie的破铜烂铁,大家就觉得这很hippie很okay。但是我在国内这么穿的话会遭到父母家人批斗,出门也会被盯,不舒服,最后我只能回归到主流的中产阶级style。
我还特别喜欢靴子。我喜欢非常硬气比较男性化的靴子,例如我很喜欢的靴子牌子r.m williams的很多都是unisex的。有一次穿出去被朋友爸妈和他们的亲戚朋友围观我的脚,问我是不是脚太大了所以只能穿男人的靴子😂😂😂我的us size是8,在美国是打折买不到货的脚码,最average的鞋号,而我有170+,所以我完全认为我的脚的尺寸是和我的身体成proportionate的。但是为什么讨论我的脚大不大?我以为我们早就pass了小脚为美的年代了不是吗?!
综上,我觉得小红书影响下的网红审美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大陆的审美。而基于网红审美对外表极尽的重视已经比较深刻地印在了城市中产阶级女性的脑海里。我可以用choice feminism那套辩论说,老娘愿意这么折腾保养自己的皮肤,是因为我不想老。但是是否真的受了东亚大环境对那种年轻女性特征的审美偏好下作出的选择?我不知道,难以辨别。
在加州的时候 我觉得我作为女性对自己比较有自信。我可以完全素颜甚至连护肤这步骤都是精简的不行了。基本上只有晚上要去高档餐馆和party的时候我才会dress up。而且我在国外的时候我买衣服不会在乎什么看起来贵不贵的。我什么衣服都有,从二手店有年代感破破烂烂的hippie style到barneys的什么意大利产的羊绒我都有。穿衣服也是完全按照心情来,今天我想装一个很穷的hippie,我就会穿上二手店买的破铜烂铁素颜出门。要是要去见工作相关的人,我就会换上精致的套装化一个精致的妆。
因为家里有点事情,现在肉身回国了几年。我发现我变了很多。首先所有的二手店买的破铜烂铁好几箱当初辛苦海运运回来的东西基本上还是放在我父母家里没动过。然后就是我出门必定化妆。第三就是我对护肤和保养这一块极尽重视,对自我的外表保养到了严苛的程度(这完全是我作为女权主义者应该不齿,先自我检讨下。。。且要是换作以前的我肯定会鄙视的)。我每天洗完脸之后的护肤流程有15分钟吧,1个水,2个精华,1个油再视情况决定是否加一个霜or混合俩种不同功能的霜最后一步上脸。每次洗澡完后,我会分区域对身体护理。容易出油长痘的身体部位用加酸的乳液,容易干燥起皮的身体部位用加了神经酰胺和玻尿酸的乳。然后对还湿的头发我会上油再吹干。好了说到衣服,我现在只买那种所谓的中产阶级最爱的有品牌质感好的衣服。
综上,我觉得国内的消费主义非常横行霸道,已经把我洗的差不多了。。。忘了说了,我以前从来没有所谓的囤护肤品的习惯。但是我现在在国内一个卫生间里都是我的护肤品(因为季节不一样,湿度温度不一样,每个季节我都会有不一样的护肤routine和不一样的粉底液),我老公的只有4瓶。。。除了这一个卫生间的护肤品,我另外还有一个大箱子里面是我囤的各种护肤品,以便供应不时之需。。。
但是我不看小红书,至今也没有下载过小红书。因为我也意识到小红书不适合我,我对于成分原料深深着迷,小红书对我来说科技含量太低了吧,多是营销。而我喜欢看护肤成分的各种分析,研究护肤品的成分组成和原料公司。还有我也不太买口红。
再回到style,我觉得我回了国的style也比较单一。那完全和国内单一的审美配套上了。例如在国外我头发漂过之后非常毛躁乱糟糟的,然后素颜批一些很hippie的破铜烂铁,大家就觉得这很hippie很okay。但是我在国内这么穿的话会遭到父母家人批斗,出门也会被盯,不舒服,最后我只能回归到主流的中产阶级style。
我还特别喜欢靴子。我喜欢非常硬气比较男性化的靴子,例如我很喜欢的靴子牌子r.m williams的很多都是unisex的。有一次穿出去被朋友爸妈和他们的亲戚朋友围观我的脚,问我是不是脚太大了所以只能穿男人的靴子😂😂😂我的us size是8,在美国是打折买不到货的脚码,最average的鞋号,而我有170+,所以我完全认为我的脚的尺寸是和我的身体成proportionate的。但是为什么讨论我的脚大不大?我以为我们早就pass了小脚为美的年代了不是吗?!
综上,我觉得小红书影响下的网红审美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大陆的审美。而基于网红审美对外表极尽的重视已经比较深刻地印在了城市中产阶级女性的脑海里。我可以用choice feminism那套辩论说,老娘愿意这么折腾保养自己的皮肤,是因为我不想老。但是是否真的受了东亚大环境对那种年轻女性特征的审美偏好下作出的选择?我不知道,难以辨别。
我针对小红书社区中用户为什么从沉迷消费主义从传播学进行一些分析
在《娱乐至死》这本社会学著作中,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理论。既信息的媒介和形式决定了信息价值的上限,正如同你不可能使用篝火来发表一个深刻的哲学观点一样,一些短视频和小红书甚至是知乎长回答都无法表现一些深刻而有价值的信息。
而现在兴起的一些大众所热爱的社交媒体和传播形式正是基于这种天生有着巨大缺陷的信息媒介之中。请想象,你希望在一个短视频或者一个图文并茂的短文章中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和关注,甚至通过这个媒介盈利。你需要的是什么,你需要的不是全面的介绍,细致的评测,详实的注释。
而是,夸张的题目,吸睛的封面,刺激的内容,和夸张的描写。
这正是抖音,小红书,ins等这些年轻人喜欢的社交中意见领袖所展现的。而你作为内容的消费者,如果封面有两个内容一个是有人分享自己前往公园游玩的游记,而另一个是一位美丽或帅气博主乘坐私人飞机。你有更大的几率被这个奢华和稀奇的内容吸引。小红书的炫富演变史就是如此,当有人凭借更加稀有,更加吸引眼球的内容取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利益。一些人就会尝试去超越他\她。当一些普通的奢侈品已经不能满足的时候,就会有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昂贵物品出现。
其社区内容发布者为了吸引眼球进行的竞争,社区的内容便会向着社区大部分群体所希望的方向持续转向甚至进行突破。比如快手在前期的视频多以农村土味为主,到了后期各种主播开始以猎奇,自虐,自残为买点。因为这种行为符合了快手这个平台的用户的希望。
而不同意见领袖趋同化和竞争使得他们的反方面受意见领袖的影响。
这形成了同温层效应。当一个社区的意见领袖和大部分普通用户的意见达成共鸣后,他们的意见如同回音墙一样会在这个社区持续升高。一些看起来不符合逻辑的行为也会在这个封闭且趋同的社区显得合理。比如小红书的奢侈品炫耀,快手的自虐,品葱的屠支。
回顾一下逻辑链条:(短视频和短文章传播)--->(传播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吸引和取悦读者)---->(吸睛的压力使得传播者尝试更极端化的内容)---->(意见领袖开始在方向上趋同)---->(封闭的社区形成回音墙)
因为在小红书的封闭社群内,不同的声音要不是去了其他不同意见的平台,就是被智能推送的算法给屏蔽。而使得小红书中沉迷消费主义的用户大量看到重复的奢侈品的信息,使得他们认为消费主义是一种大家都在践行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一个人如果让他\她的思想被正确化,那么他\他就会按照社区意见领袖和其他用户的行为去做。
窝佬会不定时从慢慢更新或者写新的帖子来总结一下一个社区意见的趋同化和激进化现象。
但是窝佬是个理工专业学生,分析中有错误请指正,不要留情。
在《娱乐至死》这本社会学著作中,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理论。既信息的媒介和形式决定了信息价值的上限,正如同你不可能使用篝火来发表一个深刻的哲学观点一样,一些短视频和小红书甚至是知乎长回答都无法表现一些深刻而有价值的信息。
而现在兴起的一些大众所热爱的社交媒体和传播形式正是基于这种天生有着巨大缺陷的信息媒介之中。请想象,你希望在一个短视频或者一个图文并茂的短文章中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和关注,甚至通过这个媒介盈利。你需要的是什么,你需要的不是全面的介绍,细致的评测,详实的注释。
而是,夸张的题目,吸睛的封面,刺激的内容,和夸张的描写。
这正是抖音,小红书,ins等这些年轻人喜欢的社交中意见领袖所展现的。而你作为内容的消费者,如果封面有两个内容一个是有人分享自己前往公园游玩的游记,而另一个是一位美丽或帅气博主乘坐私人飞机。你有更大的几率被这个奢华和稀奇的内容吸引。小红书的炫富演变史就是如此,当有人凭借更加稀有,更加吸引眼球的内容取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利益。一些人就会尝试去超越他\她。当一些普通的奢侈品已经不能满足的时候,就会有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昂贵物品出现。
其社区内容发布者为了吸引眼球进行的竞争,社区的内容便会向着社区大部分群体所希望的方向持续转向甚至进行突破。比如快手在前期的视频多以农村土味为主,到了后期各种主播开始以猎奇,自虐,自残为买点。因为这种行为符合了快手这个平台的用户的希望。
而不同意见领袖趋同化和竞争使得他们的反方面受意见领袖的影响。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的环节。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这形成了同温层效应。当一个社区的意见领袖和大部分普通用户的意见达成共鸣后,他们的意见如同回音墙一样会在这个社区持续升高。一些看起来不符合逻辑的行为也会在这个封闭且趋同的社区显得合理。比如小红书的奢侈品炫耀,快手的自虐,品葱的屠支。
同温层效应,在媒体上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
回顾一下逻辑链条:(短视频和短文章传播)--->(传播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吸引和取悦读者)---->(吸睛的压力使得传播者尝试更极端化的内容)---->(意见领袖开始在方向上趋同)---->(封闭的社区形成回音墙)
因为在小红书的封闭社群内,不同的声音要不是去了其他不同意见的平台,就是被智能推送的算法给屏蔽。而使得小红书中沉迷消费主义的用户大量看到重复的奢侈品的信息,使得他们认为消费主义是一种大家都在践行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一个人如果让他\她的思想被正确化,那么他\他就会按照社区意见领袖和其他用户的行为去做。
窝佬会不定时从慢慢更新或者写新的帖子来总结一下一个社区意见的趋同化和激进化现象。
但是窝佬是个理工专业学生,分析中有错误请指正,不要留情。
这有一些学者研究成果,贴出来看看:
陶东风:后极权社会的新景观:“美丽新世界”和“老大哥”的联合
2008-01-14
英国的两位作家,乔治·奥威尔和奥尔德斯·赫胥黎,分别写过两部预言性质的书,《1984》和《美丽新世界》。前者描述的是极权主义统治的可怕景象,后者则预言了另一种可怕景象:娱乐至死;前者是我们所熟悉的、以法西斯主义、斯大林主义和中国的文革为典型的极权专制,而后者则是我们所不熟悉的娱乐专制。
《娱乐至死》一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在此书的前言中比较了奥威尔和赫胥黎的两本书: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一九八四年》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这本书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1]
不知道为什么波兹曼没有想到另一种可能:极权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结合,专制和娱乐的结合,或者说,“老大哥”和美丽新世界的结合。[2]我这里之所以提出专制和娱乐的结合这个问题,是因为娱乐或消费文化本身成为专制(如《美丽新世界》所言),与我说的极权专制和娱乐专制的结合还是有区别的。这是因为“极权主义”作为一个专门的政治学术语,是指以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为原型的现代专制形式(以阿伦特的研究为典范),这种专制形式产生于消费主义出现之前的时代,那个时代连娱乐都少的可怜,哪来的娱乐至死?娱乐至死是消费主义时代的现象,也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象。在这些国家,没有出现过类似法西斯主义或斯大林主义的极权主义,因此也谈不到极权主义和娱乐至死的结合问题。但是在一些原先是极权主义,后来又进入后极权主义的国家,则完全可能出现事实上也已经出现原先的极权专制和新出现的娱乐专制联手和结盟的现象:既强行禁书,又无人愿意读书;既剥夺人们的知情权、控制信息,又让大众淹没在浩如烟海的信息(各种娱乐新闻)之中;一方面是有人故意隐瞒真理,另一方面是大众日益对真理不感兴趣;在文化仍然受到控制的同时,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文化也在泛滥。也就是说,奥威尔和赫胥黎担心的事情同时发生,同时出现,同时存在,甚至相互依存、联手、结盟。这就是我反复说的后极权社会的特征!
-------------------------------
[1] 《娱乐之死》第2页。
[2] “老大哥”(big brother)是《1984》中塑造的专制者,影射斯大林。
陶东风:后极权社会的新景观:“美丽新世界”和“老大哥”的联合
2008-01-14
英国的两位作家,乔治·奥威尔和奥尔德斯·赫胥黎,分别写过两部预言性质的书,《1984》和《美丽新世界》。前者描述的是极权主义统治的可怕景象,后者则预言了另一种可怕景象:娱乐至死;前者是我们所熟悉的、以法西斯主义、斯大林主义和中国的文革为典型的极权专制,而后者则是我们所不熟悉的娱乐专制。
《娱乐至死》一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在此书的前言中比较了奥威尔和赫胥黎的两本书: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一九八四年》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这本书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1]
不知道为什么波兹曼没有想到另一种可能:极权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结合,专制和娱乐的结合,或者说,“老大哥”和美丽新世界的结合。[2]我这里之所以提出专制和娱乐的结合这个问题,是因为娱乐或消费文化本身成为专制(如《美丽新世界》所言),与我说的极权专制和娱乐专制的结合还是有区别的。这是因为“极权主义”作为一个专门的政治学术语,是指以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为原型的现代专制形式(以阿伦特的研究为典范),这种专制形式产生于消费主义出现之前的时代,那个时代连娱乐都少的可怜,哪来的娱乐至死?娱乐至死是消费主义时代的现象,也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象。在这些国家,没有出现过类似法西斯主义或斯大林主义的极权主义,因此也谈不到极权主义和娱乐至死的结合问题。但是在一些原先是极权主义,后来又进入后极权主义的国家,则完全可能出现事实上也已经出现原先的极权专制和新出现的娱乐专制联手和结盟的现象:既强行禁书,又无人愿意读书;既剥夺人们的知情权、控制信息,又让大众淹没在浩如烟海的信息(各种娱乐新闻)之中;一方面是有人故意隐瞒真理,另一方面是大众日益对真理不感兴趣;在文化仍然受到控制的同时,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文化也在泛滥。也就是说,奥威尔和赫胥黎担心的事情同时发生,同时出现,同时存在,甚至相互依存、联手、结盟。这就是我反复说的后极权社会的特征!
-------------------------------
[1] 《娱乐之死》第2页。
[2] “老大哥”(big brother)是《1984》中塑造的专制者,影射斯大林。
美妆一直都是女性消费市场的大宗。这件事情一直有人在做,往后也将有类似的产物出现。小红书只是证明了,在中国网路世界也同样奏效--那就是美妆品,也可以偶像化、网红化,甚至可以是一种娱乐性浓厚的读物。
这可以负面的去看,它确实是在鼓励受众沉溺于消费行为,也多少肯定了炫耀物质的价值观。在这些社群上,所展现的都是生活光鲜的那一面。总之人生还不简单,就是快乐的买买买。
不过,其实也可以正面的去评价,透过买这买那,打扮梳化来展现自我的个性。反正心情低落的时候,就可以买个什么东西来抒压,觉得自己真是无辜可怜。那感到开心的时候,也可以买个什么东西,觉得自己真是好棒棒。听起来非常低能,但不得不说确实有效......。
在台湾,小红书感觉只有在学生族群为主的社群,会有一些讨论。很多人或许会批评小红书非常拜金,但它整体的目标受众,是很年轻的。个人建议可以周年庆的时候,去百货公司旁观大肆採购的婆婆妈妈,买乳霜彷彿在买狗罐头。每次经过都深深怀疑,她们到底有几张脸?就会知道会看小红书的女孩,买个口红也要看别人试色看半天,简直真是勤俭持家。
这可以负面的去看,它确实是在鼓励受众沉溺于消费行为,也多少肯定了炫耀物质的价值观。在这些社群上,所展现的都是生活光鲜的那一面。总之人生还不简单,就是快乐的买买买。
不过,其实也可以正面的去评价,透过买这买那,打扮梳化来展现自我的个性。反正心情低落的时候,就可以买个什么东西来抒压,觉得自己真是无辜可怜。那感到开心的时候,也可以买个什么东西,觉得自己真是好棒棒。听起来非常低能,但不得不说确实有效......。
在台湾,小红书感觉只有在学生族群为主的社群,会有一些讨论。很多人或许会批评小红书非常拜金,但它整体的目标受众,是很年轻的。个人建议可以周年庆的时候,去百货公司旁观大肆採购的婆婆妈妈,买乳霜彷彿在买狗罐头。每次经过都深深怀疑,她们到底有几张脸?就会知道会看小红书的女孩,买个口红也要看别人试色看半天,简直真是勤俭持家。
这篇文章我蛮喜欢的。
三寸金莲、高跟鞋和有闲阶级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顿时理解了为什么有人喜欢那种夸张的美甲!
我当时还觉得:指甲上亮片水钻一堆,不方便干活吧?后来才知道this is the point. 人家就是想要炫耀自己不用干活啊!
三寸金莲、高跟鞋和有闲阶级
在《有闲阶级论》一书里,凡勃伦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讲述服装。他认为,服装是炫耀性浪费(conspicuous waste)之原则的最好应用。我们知道,炫耀性浪费的两个主要途径是明显有闲和炫富。中国有句俗语,“人靠衣服马靠鞍”;英文则有“A cheap coat makes a cheap man”与之对应。对于有闲阶级,高雅的服装之所以能到达高雅的目的,不只是在于其昂贵的价格,而且还在于其做为有闲的标志。所以,高档服装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价格不菲,足以能炫耀财富;二是穿在身上非常不便于从事任何生产劳动,故而可以成为有闲阶层的标志。除了这两个特征外,高档服装(尤其是为女人制作的)还得附加第三个条件,即服装式样必须不停的变化,也就是成为我们常说的时装。
一个典型例子是女用紧身胸衣(corset)。从人体健康的角度看,紧身胸衣实在是对女人身体的毁伤行为。那为什么妇女会如此自虐呢?原来,穿紧身胸衣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妇女的活力,使她永久性地、显而易见地不适宜于劳动工作。毫无疑问,紧身胸衣对人体带来一定的损毁,但同时它令穿着的人炫耀有闲和地位。权衡利弊,社会地位的增益会远远高于对身体的减损。因此,紧身胸衣发展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女性服装。
但仔细分析起来,高跟鞋与缠足还不太相同。这是因为缠足的代价太高,而且是永久性的,不可逆转;而穿高跟鞋则很容易模仿,任何人都可以穿,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穿。所以,穿高跟鞋本身并不一定真能代表有闲阶级。为了更明显地表明身份、地位和财富,女人在鞋子数量和式样上互相攀比,展开竞赛。许多女人是鞋子控,买起鞋来毫不吝啬,一双接一双地买,有些甚至还从没穿出过家门。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夫人伊梅尔达更是爱鞋如命,据说收藏了足足4000多双鞋子。如果她一天换一双,十年也不会重样。如果我们熟悉凡勃伦的理论,所有这一切都很容易解释。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顿时理解了为什么有人喜欢那种夸张的美甲!
我当时还觉得:指甲上亮片水钻一堆,不方便干活吧?后来才知道this is the point. 人家就是想要炫耀自己不用干活啊!
国内现在宣扬两种主义,或者说不是在宣扬,而是环境如此,就是:消费主义和金钱至上。
消费主义背后的经济意义就是促进消费,提高钱在市场中的流动,因为中国房价过高,而房子在面对当下阶段的人口膨胀是刚需,这会导致人们不愿意花钱,变的爱储蓄。推动消费主义的意义就是不让大家储蓄,改为推崇大家去透支、刷信用卡,为国家付账,花未来的钱,给当下的自己。 小红书等等APP的爆红其实就是这样的目的。
而金钱至上其实本质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意识形态,强调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本无可厚非,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种意识形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愿意亲自实干派来挣钱的人会越来越少,出卖某些意义上道德是来钱最快的。电视购物、虚假宣传、收钱说鬼话、刷假评论等等等等。人们都向往金钱,想变得有钱,却不敢承认,然后用一个冠冕堂皇的包装粉饰它就ok了,比如带货、推荐、安利等等。。。其实本质就是销售。
简单下个结论,接下来一段时间各个领域各个意义的“小红书”类APP将会越来越多。并且会活得很好。
消费主义背后的经济意义就是促进消费,提高钱在市场中的流动,因为中国房价过高,而房子在面对当下阶段的人口膨胀是刚需,这会导致人们不愿意花钱,变的爱储蓄。推动消费主义的意义就是不让大家储蓄,改为推崇大家去透支、刷信用卡,为国家付账,花未来的钱,给当下的自己。 小红书等等APP的爆红其实就是这样的目的。
而金钱至上其实本质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意识形态,强调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本无可厚非,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种意识形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愿意亲自实干派来挣钱的人会越来越少,出卖某些意义上道德是来钱最快的。电视购物、虚假宣传、收钱说鬼话、刷假评论等等等等。人们都向往金钱,想变得有钱,却不敢承认,然后用一个冠冕堂皇的包装粉饰它就ok了,比如带货、推荐、安利等等。。。其实本质就是销售。
简单下个结论,接下来一段时间各个领域各个意义的“小红书”类APP将会越来越多。并且会活得很好。
小红书是农业社会步入发达社会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当年日本韩国都经历过类似的时期。
通过媒体引导使口袋殷实大脑空虚的人购买高溢价产品,等到经济爆发期结束进入稳定期后,群体会重新回归理性消费,甚至进入断舍离的低消费状态。
通过媒体引导使口袋殷实大脑空虚的人购买高溢价产品,等到经济爆发期结束进入稳定期后,群体会重新回归理性消费,甚至进入断舍离的低消费状态。
印象里小红书刚出来的时候 作用像是炫富only 把全身上下穿的东西加上tag 写上品牌。用户也没有那么多 还有一点土
现在基本上网红都得有小红书号 和抖音一样
里面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广告而且像三无产品一样
不过里面有钱人很多 某些程度上扭曲了一部分的消费观
经常看到这样的帖子 女朋友看了小红书以后想要xx万的xx怎么办
反正搞的本来就浮躁的那部分人更加浮躁
现在基本上网红都得有小红书号 和抖音一样
里面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广告而且像三无产品一样
不过里面有钱人很多 某些程度上扭曲了一部分的消费观
经常看到这样的帖子 女朋友看了小红书以后想要xx万的xx怎么办
反正搞的本来就浮躁的那部分人更加浮躁
第一句 :
・国内很受欢迎的App,我不敢在朋友圈里骂它
⇒说明你朋友圈很多人用小红书
第二句 :
・我偶尔用过两三次,感觉是一个教你如何全方位做一名精致女性的App。
我买口红前想看看别人的试色,结果找不到一张没P过的图。
我染头发前想看看别人的试色,结果还是找不到一张没P过的图。
全是色差...然后我卸载了。
很多人对护肤品的评价就是:“我感觉有用”,“我*感觉*好像白了一点点诶~”
没有类似于IMDB之类的条目集中评分,基本上就是一系列低质量碎片信息的集合。无法检索。
⇒从后面半句来看,这根本就不是偶尔两三次所感悟的。
第三句 :
・小红书上很多那种20个爱马仕、天天豪车豪宅秀生活的人。
消费观是很私人的话题。你有钱想买20个爱马仕,是你的自由。
不过楼主是宁愿拿买包包的钱去买股票的人,不理解这种行为。我认识的富一代都是很会财富管理的。
当然,我也不知道这20个爱马仕的真假。
⇒第一楼主不认识富一代,第二楼主也不是有钱人。
你喷小红书我能理解,但是你喷的完全就是你的利益。我还就不信了,小红书全都是假的没有真的?
就跟淘宝一样,难道都是假的没有真的?
・国内很受欢迎的App,我不敢在朋友圈里骂它
⇒说明你朋友圈很多人用小红书
第二句 :
・我偶尔用过两三次,感觉是一个教你如何全方位做一名精致女性的App。
我买口红前想看看别人的试色,结果找不到一张没P过的图。
我染头发前想看看别人的试色,结果还是找不到一张没P过的图。
全是色差...然后我卸载了。
很多人对护肤品的评价就是:“我感觉有用”,“我*感觉*好像白了一点点诶~”
没有类似于IMDB之类的条目集中评分,基本上就是一系列低质量碎片信息的集合。无法检索。
⇒从后面半句来看,这根本就不是偶尔两三次所感悟的。
第三句 :
・小红书上很多那种20个爱马仕、天天豪车豪宅秀生活的人。
消费观是很私人的话题。你有钱想买20个爱马仕,是你的自由。
不过楼主是宁愿拿买包包的钱去买股票的人,不理解这种行为。我认识的富一代都是很会财富管理的。
当然,我也不知道这20个爱马仕的真假。
⇒第一楼主不认识富一代,第二楼主也不是有钱人。
你喷小红书我能理解,但是你喷的完全就是你的利益。我还就不信了,小红书全都是假的没有真的?
就跟淘宝一样,难道都是假的没有真的?
原先的传播学理论认为,需求+传播 才能打造好的营销效果。健康的产业,需求(和能最好满足需求的产品)应该才是主体,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而传播只是附加手段。
小红书这类的东西颠覆了这种认知,传播媒介不仅能刺激需求,把需求转化为购买力,甚至能通过一个小团体内的攀比,众口铄金,创造需求。由是,很多人讨论产品时,说的不是”这个好不好看/好不好用“,而是讨论“这个是不是网红款”。
小红书这类的东西颠覆了这种认知,传播媒介不仅能刺激需求,把需求转化为购买力,甚至能通过一个小团体内的攀比,众口铄金,创造需求。由是,很多人讨论产品时,说的不是”这个好不好看/好不好用“,而是讨论“这个是不是网红款”。
小红书是lookbook.ru的山寨版。确实就是为了营销存在的。
字数字数,自数字数,自述字数。
字数字数,自数字数,自述字数。
我一开始以为小红书会变成中国版ins,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
买包可以保值的,买lv这些是还可以升值,其中也可以赚钱的。。。不过这是别人的生活,别人想买就买。但个人不会买包
大陸這種購物平台就跟政府的言論一樣,好評都是水軍,刷出來的。平時多逛逛香港的購物平台,外國的購物平台,哪有這麼多圖片評論啊,而且國內很多圖評質量高還都是露臉的,我真信不過。所以我一般淘寶,評論過於多的我直接不看,事實也告訴我,真正高質量的店鋪根本沒有這麼多圖評。
當然最噁心的假貨例子多到數不過來,連喬丹都能生龍活虎的就看得出來國人學識是多麼差
當然最噁心的假貨例子多到數不過來,連喬丹都能生龍活虎的就看得出來國人學識是多麼差
小红书存在并且还活的挺不错,说明它的受众范围不小,用户量也不低。
无论人们如何反思消费主义,反思娱乐至上,可中国互联网还是被类似小红书等碎片化信息严重的劣币产品占领了。
抖音、快手、微博、知乎、贴吧、头条等。
资本有错,但不全是资本的错,根本原因还是大陆的废青喜欢这些东西。
无论人们如何反思消费主义,反思娱乐至上,可中国互联网还是被类似小红书等碎片化信息严重的劣币产品占领了。
抖音、快手、微博、知乎、贴吧、头条等。
资本有错,但不全是资本的错,根本原因还是大陆的废青喜欢这些东西。
她们也挺可怜的,她们除了胡乱花点钱,她们还能干嘛。我认识的几个,爱国剩女奴才,甚至还去做传销(她们不是没有钱也不是需要钱,她们就是无聊,闲的)。。假如不是当初法轮功烧的太快(也可以说是一种加速主义),她们可能也会去信法轮功的………
以前有加過小紅書寫功課賺錢的群XD
只會看做飯,化妝品那些,很多都只收藏不買,不覺得普通女性能有錢到有幾十個愛馬仕,大牌出新化妝品馬上入手。
只會看做飯,化妝品那些,很多都只收藏不買,不覺得普通女性能有錢到有幾十個愛馬仕,大牌出新化妝品馬上入手。
小红书就是一个高级华人互相比较获得优越感的地方
有用的东西还不如微博多,看笑话也没有微博多。全是小仙女
有用的东西还不如微博多,看笑话也没有微博多。全是小仙女
小红书的信息碎片化,检索结果往往都很混乱。但是有一部分有价值的信息,引流效果不错,做生意的可以利用。还有一些墙内理论上不合法的产品在公开售卖,可以买到vpn和GV号,当然安全性和质量不保证。在墙内做生意想开拓财路是一定要关注不同的流行APP,这是没办法的事
我打算出一款小黄书APP,推荐黄色经济圈的吃喝玩乐,希望消费者能喜欢上小黄书。
我一般只看他們的網頁 不用app 但是他們的網頁現在改了設計 如果沒有app看到的內容就不多 強制下載他們的app 這種真的很討厭
然後就覺得如果牆內的人的生活水平都是小紅書這種 牆內的人好有錢啊 簡直是遍地黃金那種
我一般是去哪裡看美容電子產品的review 或者是別的review 然後發現 裡面的人 如果是自己寫的 寫得真差 沒有內容 一點都不相信 稍微好一點的 一般是抄襲 內容一模一樣的完全可以在別的地方找到 完全的copy & paste
再然後就是 我對這個網站完全無感了
然後就覺得如果牆內的人的生活水平都是小紅書這種 牆內的人好有錢啊 簡直是遍地黃金那種
我一般是去哪裡看美容電子產品的review 或者是別的review 然後發現 裡面的人 如果是自己寫的 寫得真差 沒有內容 一點都不相信 稍微好一點的 一般是抄襲 內容一模一樣的完全可以在別的地方找到 完全的copy & paste
再然後就是 我對這個網站完全無感了
只知道里面戾气很重,非得要接受她们的观点,只要你反对她们就会扣你帽子抵毁你,然後一堆女(不排除有男)附和喷死你,无言了
小红书现在完全成了营销平台,国内这种社会,什么平台都能做成营销.....而小红书简直是为营销量身定做的,上面全都是假信息,很多人都是P的图,搞营销的,真实的晒日常生活的少之又少!
竟然还有人在上面能找到小姐信息,简直了......
竟然还有人在上面能找到小姐信息,简直了......
一說小紅書我還以為是毛語錄出app了呢,嚇死我了
我也不理解喜歡包包的人的心態,我不懂包包的魅力
但是我懂『喜歡包包的人想要炫耀自己的包包收藏』這個心態
樓主可以喜歡股票,這沒問題。但我就喜歡包包,我看了就爽,而且我想要在世界的中心喊我對我的包包的愛!
此處可以代入『包包』以外的各種名詞,比方說『我就喜歡衣服,我看了滿滿的衣櫃就爽』『我就喜歡鐘錶,我聽著滴答聲都爽』『我就喜歡貓咪,我被貓踐踏就爽』……
差不多一個意思,爽到就好了,所以貓咪啊來踐踏我吧
我也不理解喜歡包包的人的心態,我不懂包包的魅力
但是我懂『喜歡包包的人想要炫耀自己的包包收藏』這個心態
樓主可以喜歡股票,這沒問題。但我就喜歡包包,我看了就爽,而且我想要在世界的中心喊我對我的包包的愛!
此處可以代入『包包』以外的各種名詞,比方說『我就喜歡衣服,我看了滿滿的衣櫃就爽』『我就喜歡鐘錶,我聽著滴答聲都爽』『我就喜歡貓咪,我被貓踐踏就爽』……
差不多一個意思,爽到就好了,所以貓咪啊來踐踏我吧
1.隐藏的色情信息平台
2.假货泛滥
3.夸张的攀比刺激你的焦虑
建议卸载。
2.假货泛滥
3.夸张的攀比刺激你的焦虑
建议卸载。
我一直搞不懂,一個月收入沒有1萬rmb的人,天天買奢侈品,還要對著其他人炫耀,說別的發達地區窮是什麼心態。。。
小红书上有一些编发教程挺实用,还有旅游踩雷也挺实用。我基本避开美妆或者减肥部分,因为我感觉我越看这些就会越把时间花在这种东西上面。但是现实中除了你根本没那么多人关注你的“美貌”。我觉得做人还是要靠实力。
我只开发了小红书一部分内容,教做菜,目前做着感觉不错,之前用了一阵bilibili学做小吃,两相对比小红书好用。
假!大!空!
反正打开app就觉得全中国,不,全世界华人,除了我,都有钱,且美(指国内网红审美),似乎还没有生活压力,品味也不是好品味,就是大logo的奢侈品爆款。竟然还有人在上面分享how to be a independent women.就蛮好笑的啊哈哈哈哈哈哈。
我已经不把这个作为购物分享app了。最近在上面查动森攻略……
反正打开app就觉得全中国,不,全世界华人,除了我,都有钱,且美(指国内网红审美),似乎还没有生活压力,品味也不是好品味,就是大logo的奢侈品爆款。竟然还有人在上面分享how to be a independent women.就蛮好笑的啊哈哈哈哈哈哈。
我已经不把这个作为购物分享app了。最近在上面查动森攻略……
**该用户被封禁,内容已自动替换**
失蹤人民共和國|了解真相,何為「指定居所監視居住(RSDL)」https://pincong.rocks/article/18201
掌握权力的作恶者常常用一些轻描淡写的或者中立的命名来掩饰背后的残暴:“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字面上完全看不出血腥屠杀的暴虐。“三年自然灾害”、“六四反革命暴乱”,则是无耻地篡改历史、颠倒黑白。“法制教育中心”,其实跟法制和教育没有一毛钱关系,那是遍布全国的任意关押和折磨法轮功学员的黑监狱。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也是这样一个不痛不痒的名字。一位良心犯的妻子在丈夫被强迫失踪后心急如焚,但不久后听说转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以为是好消息;其实那比“刑事拘留”要可怕得多。这本《失踪人民共和国——来自中国强迫失踪体系的故事》讲述的就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RSDL)背后那鲜为人知的真相。
从立法沿革上,“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在1997刑诉法第57条就有规定,作为监视居住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适用于无固定居所的犯罪嫌疑人。但在中国警察权力过大、司法制度弊端重重的情况下,这种规定被警察部门、尤其是国保、国安等特务系统所滥用,也就在所难免。中国最知名的民主人士、诺贝尔奖获得者刘晓波,因《08宪章》被捕之后,就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而且六个月期满继续关押。刘晓波显然不属于“无固定居所的犯罪嫌疑人”,而且监视居住应该与家人在一起生活,律师可以随时会见。但是在被监视居住的7个月期间,刘晓波却处在完全失踪的状态。后来据律师透露,刘晓波被监视居住的房间“没有窗户,只有卫生间里有一个小天窗,又不能放风,这7个月过得很压抑。”
刘晓波在被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重判11年监禁,在被关押八年半之后被告知罹患肝癌,并于2017年7月13日在监禁中逝世,如果不是秘密关押场所和监狱的糟糕环境,他很有可能不得上这种病或者可以得到及时治疗。他的妻子刘霞也不时的被失踪,被软禁在家,在毫无任何法律依据和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断绝她与外界的联系。
2011年的茉莉花镇压,当局大规模绑架、秘密关押维权律师和活动人士,这种黑社会式的犯罪手段,同样是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并披上“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合法外衣。人权律师刘士辉(第二章)回忆说:“被特务指令打伤缝针、肋骨剧痛的我,连续五天五夜遭禁眠,所以想进看守所竟然成为我那个时候一厢情愿的奢望。”唐荆陵更是被禁止睡觉长达十天,最后直到他“浑身发抖、双手麻木、心脏感觉不好,生命出现严重危险时,警方才允许每天睡一至两小时。”异议作家野渡野渡曾被关押在广州民警培训中心九十六天,与本书中律师隋牧青(第十章)的关押地点一样,野渡 回忆道:“足足一个月没见过阳光。每天审讯二十二小时,一小时吃饭,一小时是睡觉,这样审到第七天,胃大出血,才停止了此方式。”
华泽编辑的《茉莉花在中國:鎮壓與迫害實錄》记录了47名活动人士的遭遇。我也是其中之一。我被绑架后,秘密关押70天,口头告知是“监视居住”,但从来没有一个人告诉我他们是什么名字,什么单位,什么职务,也没有给我看过工作证、搜查证或其他任何法律文书。我被打耳光、剥夺睡眠、固定姿势、每天24小时被强迫带手铐持续36天、威胁辱骂、强迫写认罪书,种种虐待,一言难尽。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立法上明确属于非羁押性的强制措施,但事实上,它不但成了法定羁押场所之外的审前羁押,而且因为不受看守所规则的束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成了比刑事拘留和逮捕更为严厉、更可怕的羁押措施。它大大地方便了警察、特务机构对被监禁者使用酷刑和施加非法压力,事实上“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期间的酷刑极为普遍和严重,而且被施以酷刑也难以取证。
当局大概从滥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实践中发现这是一种更方便、更有效的对付民主维权人士的手段,于是在2012年的刑诉法修改中将其扩大化,合法化。2013年施行的刑诉法第73条规定:“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再制定的居所执行。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因此,警方可以任意决定将任何人指定监视居住,警方决定谁将被失踪。这就是目前“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法律依据,它是立法讨论过程中争议最大的条文之一,民间有人直接称之为“茉莉花条款”。它把茉莉花镇压期间的强迫失踪合法化,把臭名昭著的党内“双规”扩大化,把私设公堂、黑监狱合法化。
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但实际上都是在公安、安全、检察系统专门办案的“培训中心”、“预防基地”、“警示 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或者是经过侦查机关进行安全改造过后的宾馆和招待所等。法律允许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不予通知家属以及不予律师会见,而在实践中,这些特殊情况已经成为常态,导致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事实上就意味着强迫失踪。“强迫失踪”,正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想要达到的效果。
我在2011年被关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因为每次转换关押地点都被戴上黑头套,无法知道自己所处位置,但释放后根据同时被关的其他维权者的综合信息,第二个地方应该是位于密云的某处武警培训中心;而第三个地方,根据我掌握的信息,可以完全确定是位于北京昌平十三陵镇的卧虎山庄。这些地方远离市中心,数十名看守轮班随时监控,外界完全无法知晓,对于亲人朋友来说,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完全失踪了,不知是死是活,这对家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折磨。
2011年的茉莉花镇压、2015年709大抓捕,维权人士经历的就是这种强迫失踪的恐怖。严重的例子如王全璋律师,在2015年8月被绑架后两年多直到我写下这段文字时,仍没有任何一丝消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野蛮可见一斑,中共当局的残暴可见一斑。2010年中国政府拒绝加入联合国《保护所有人免遭强迫失踪国际公约》,已经是不负责任;实践中针对民主人士、人权活动家、宗教人士的强迫失踪大量存在,公然践踏本国法律(有名的例子包括达赖喇嘛确认的班禅喇嘛从1995年5月17日起失踪至今、2009年新疆75事件后大量的维族人被强迫失踪等等);此后竟在刑事诉讼法中把强迫失踪合法化,可谓无耻之尤。
从立法条文和立法本意出发,“指定居所”只能作为监视场所而不能成为讯问场所和羁押场所,但实际上,这些地方不但成为专门的讯问场所,成为比监狱和看守所更严密的“超羁押场所”,更成为恐怖的酷刑中心。长时间剥夺睡眠、拳打脚踢、用电棍电击、长时间戴手铐脚镣、老虎凳、长时间坐吊吊椅、用烟熏眼睛、长时间固定姿势、扇耳光、不给食物和水、不让上厕所、长时间连续审讯、侮辱谩骂、暴力威胁、单独监禁、“包夹”……等等,都是在2011年“茉莉花镇压”和2015年“709大抓捕”中反反复复发生的。
已经披露出来的唐吉田、江天勇、李海、唐荆陵、野渡、谢阳、屠夫吴淦、李和平、李春富等人在失踪期间所受到的种种酷刑,有时候让人不忍卒读。让人尤其愤怒的是强迫喂药,包括李和平、李春富、谢燕益、李姝云、勾洪国在内的等许多709案当事人表示,在被关押期间被强迫服用不明药物,服药后出现程度不同的四肢无力、视力模糊等症状,部分709律师家属在一篇公开信中控诉到:“李春富律师、谢燕益律师、谢阳律师、李和平律师都折磨得和被抓前判若两人,四十几岁的年纪都象六十多岁的老人!李春富律师甚至精神受到严重刺激,意识恍惚,与人接触充满了恐惧!一个心理素质极好、身体健康的律师被折磨成这个样子!709被抓的人几乎全都被强迫服药,服药后肌肉酸痛,头晕目眩,意识不清……给健康人乱吃药,居心何在?”
曾因组织中国民主党而入狱八年的何德普,曾在2002年11月4日至2003年1月27日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八十五天:“国保警察把我扒光了衣服按在一张木床上(木板上只有一层塑料布和一块白布单)对我说,按照国家监视居住的相关规定,我们能把你按在床上躺半年,没人知道。国保警察把我交给了他们的二十七名看守看管,他们四人一组,每两小时一换岗,四个看守站立在木床的两侧,各看管我的手腕和脚腕。看守的领导对我说,按照“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相关规定,被监视居住人的手腕和脚腕应在看管人员的视线之内,被监视人只准躺在床上,不准下床。……每天我都要遭受看守的谩骂、殴打,每天夜里都被四个看守各拉住我的手腕和脚腕,一起用力将我的身体拉成一个大字十几次。由于长时间一个固定姿势躺在木板床上不准动,肩部、背部、胯部与木板接触时间过长,其皮肤处都被硌破了,身下的白布单上留下了许多血迹。”
令人震惊的不仅仅是“暴行的残忍”,而且更是“暴行被实施时的轻率”。我从失去自由的那一瞬间,就立即能感受到。不由分说蒙头绑架、饭还没吃完就被夺走、随手的殴打、随口的威胁谩骂、随随便便地立下一个规矩,都让我痛苦万分。我整日被强迫面壁而坐,有一次一个看守竟然盯着我,不让我闭眼睛。暴政不仅仅体现在屠杀、恶法、腐败和大抓捕上,更体现在琐碎的细节中。本书大量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了中共政权的反人类面目。
直到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大部分关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信息都来自于家属的公开信,以及分散性的报道,本书是第一个以更完整的画面呈现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下所遭受的痛苦。
本书的作者之一江孝宇,一位NGO工作者,在第八章中写到:
胖子狞笑着说:“你要不配合就不给你吃的。现在开始就不给你饭吃。你要是继续不配合,连水也不给。”“我们可以让你消失好几年,你老婆孩子也根本找不到你。”“我们可以合法地一直把你关下去!”
另一位受害者陈志修律师(第四章)的遭遇:
“房间很冷,尽管他给了我一条毯子。我仍然不能抵制那种寒冷。我光着身子,一个守卫会进入我的房间,掀起毯子,检查我是否睡觉。他把我推开,打我的脸,……窗帘总是拉着遮住了阳光。 在关我的期间,他们只拉开一次透透气。”
“头三天我的审讯是连续的。……我没有任何休息或食物。 直到第三天他们才给我两个小馒头和一些蔬菜。 两个馒头的大小加在一起也没有我手掌大。我觉得我会失去意识。 由于缺乏食物和睡眠,我总是感到头晕,但我仍然必须接受审讯。如果我坐不稳,在椅子上晃,他们会发出可怕的声音来震醒我。”
另一个作者写到:
“有时我要求喝一瓶水。我会紧紧抓住瓶子在手里,盯着标签看。至少这样可以读到东西。”
我在被关押期间对此也很有体会。因为被剥夺通信、阅读、写作、看电视、听音乐、说话等一切接触人类信息的机会,我有意识地用回忆、自言自语、构思文学作品等方法不让自己疯掉。有一次偶然看到包裹食物的一角报纸,我都很兴奋,终于可以看到一些文字!后来他们给我播放洗脑的纪录片,我听到片中好听的配乐,喜悦之极。
无论是肉体的酷刑还是精神的虐待,都难以用语言来描述和传达。然而最令人痛苦的往往不是酷刑本身。对与被关在黑监狱的良心犯来说,有两件事是更大的折磨:
一个是被迫认罪。本书一个作者描述的认罪过程:
“整个认罪过程是有明确步骤的。首先,他们给了我一个他们已写好的草稿,并要求我手抄一遍。这让我觉得自己有点像小学生,抄整本书,好像那是你应该学习的东西一样。他们不仅让我浪费时间抄供词,当我们开始录音时,还有人站在相机背后,举着大白纸,上面有我要读出的内容。如果我说错了,他们会让我重复一遍。我的每一句话,我说话的速度,我的声音,措辞,一切都必须完全按照他们的需要。如果我说错了,我们会重新再来一次。总而言之,大概用了七个小时。”
民主人士、维权人士是为了捍卫人权、追求自由而走上这条光荣的荆棘路的。但是在巨大的压力——生不如死的酷刑、重刑的威胁、对家人的威胁——之下,一些人被迫认罪,而当局会拿着这些认罪视频到官方电视台上公开播放,以此来混淆视听、打击反抗者的士气、贬低形象、分化支持者,这大概是一个政治犯最难受的时刻。当局的这种企图并不是总能达到目的,但多多少少有其效果。不少人因此承受着被误解、被疏远的痛苦,不少人自觉羞愧而退出维权活动。
另一个是威胁和迫害家人。一般来说,在专制体制下选择成为一名民主人士或人权捍卫者,应该清楚从事这一事业的风险,并且对此有所准备。当喝茶、软禁、劳教、关押和酷刑都无法让我们屈服、无法让我们停止抗争的时候,为了达到最大的威慑目的,将种种痛苦施加到我们的亲人身上,就成为专制当局常常采用、熟练运用的一种手段了。在我的经验里,争取自由的公民们最难以平衡的,就是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冲突。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情况下,种种酷刑在持续,一切虐待都有可能,一切信息被剥夺,一丝希望都看不到,软硬兼施之下,威胁家人的做法往往能给被关押者施加最大的压力。很多妥协、屈服、沉默,甚至放弃,是在父母、配偶、孩子等家人遭到迫害威胁或者已经遭到迫害之后而不得已做出的选择。中共也自然清楚这一点。我在香港苹果日报上发表的《中共的政治株连》一文中有专门的列举和论述。
和臭名昭著的中共“双规”制度一样,“指定场所监视居住制度”也是一种“超羁押手段”,因为实践中的异化、并且严重侵犯人权,明显与现代法治文明背道而驰,法学界一直有人呼吁彻底废除之。饱受酷刑的民主人士何德普认为,“中国的监视居住制度是最残忍的酷刑制度之一。”但在一党专制体制之下,缺少司法独立、缺少反映民意的渠道,当局在“维稳”的名义之下明显加强对维权运动的镇压和对社会的严密控制,这种呼吁得不到任何回声。但本书的出版自然有其重要意义:揭露真相,记录苦难,见证罪恶,将是通往正义的道路上不可缺少的路标。
---
滕彪,人权律师,前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目前为纽约大学亚美法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他在北京联合创立了两个NGO——分别是2003年的公盟和2010年的北京兴善研究所。由于他活跃的人权工作,分别在2008年和2011年遭到中国秘密警察绑架和拘留。
小紅書試色跟台灣/歐美的試色看了真的會覺得是兩種產品......
都可以開濾鏡開到變別種顏色.......
修圖修的程度也很誇張,下巴看起來都不像下巴了,尖成那樣還有骨頭?
都可以開濾鏡開到變別種顏色.......
修圖修的程度也很誇張,下巴看起來都不像下巴了,尖成那樣還有骨頭?
支男虎扑,支女红书。门当户对,天生绝配。一个大男子主义支味爆表,一个田园女拳主义臭气冲天。
建议多多联谊。
建议多多联谊。
一个伪装成快销平台的招嫖,传销,假货平台
紫薯紫薯紫薯紫薯
紫薯紫薯紫薯紫薯
问题是, 不用消费主义麻痹大众怎么能保持自己的合法性?
感謝提出投放方的觀點,但容我補充一些我觀察到對於接受方的一些情景,在中國或者是東方主義下,有些人喜歡投射自身到所喜歡的人事物上,例如透過模仿或打賞偶像來形塑自己,而這在搭配各種商業行銷,讓這種惡性循環每下愈況,而當自身國民教育又難以自知時,現在這種狀況真的會是無解的局面。
发现墙国没有一个能看的软件,作为最早使用微博的一批人,呢个时候比较真实,没有注入大量支媒热搜等粪坑,现在已经变成了粪蛆恶心的化粪池。
小红书也是粪蛆遍地的支女集中地,拜金虚伪绿茶婊集中地。
18字:拜金虚伪做作炫富互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红书也是粪蛆遍地的支女集中地,拜金虚伪绿茶婊集中地。
18字:拜金虚伪做作炫富互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红书籍app不是电商。”瞿芳和毛文超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以UGC社区的形态另辟门路.小红书籍展示出了辨别于保守电商的新形式。1亿用户为这款“种草神器”购账,它是异类仍旧前驱?在“商品贸易总数”(GMV)为上的电商原则中.瞿芳和毛文超却把小红书籍干成“从不将电商前置于社区”的异类。
毛文超在结业后便斩获了麦肯锡和贝恩接洽二份offer,随即又管制过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并在修业时与徐小同等认识。过往的人脉和阅历让毛文超成功地获得了投资,而瞿芳这个热衷游览和购购购的同伴,则是功效小红书籍的直接灵感。2013年,海内跨境电商交易蒸蒸日上,关于于海外有什么佳商品、要怎样购,消耗者存留着严沉的信息不关于称问题。
“小红书籍购物条记”上线之初,毛文超到香港助伙伴购 iphone5s时,瓜分了本人的购物阅历,很快便引来上百条留言。用户的活泼考证了小红书籍形式的可行性,在这个社区里,熟习外国购物的用户不妨瓜分本人的体味,想要购到外国商品的用户也能找到须要的信息。而毛文超和瞿芳也第一次真实体验到,小红书籍或者许正在转变华夏。
时至本日,5岁的小红书籍具有了亿位“小红薯”。月活泼用户胜过3000万,估值胜过30亿美元。至于毛文超和瞿芳,一个是2016年35位35岁以下创业精英中的一位,另一个则是福布斯2018年华夏商界25位后劲女性之一。一路走来,小红书籍的标语已从起初的“找到海外的佳物品"形成了“全天下的佳生计”,再变为“标志尔的生计”。范冰冰、弛韶涵等明星将小红书籍动作瓜分本人凡是生计的新平台,与亿“小红薯们”快意地调换。这与知乎、豆瓣等社区型平台颇为相像,而倒霉的是,小红书籍成功地找到了变现的方式。
2015年,小红书籍商城上线:2017年,小红书籍已实行了盈亏平稳,但是瞿芳不愿意将小红书籍与电商绘高等号:“小红书籍不是电商,而是游乐场”。他们正试图第二次转变华夏,举行一场“社区+电商”的形式革新。时至本日小红书籍App的首页还是UGC购物条记的信息流,“商城”则是一级进口。便是如许一个“另类”的电商,在2017年6月周年庆启售2小时后便出卖了1亿元的产物。
跟着阿里、京东等电商权威部署外国,网易考拉、蜜芽等笔直类跨境电商的兴盛,跨境电商商场很快变为一派红海。此时,赖以发迹的社区却成了小红书籍在猛烈的商场比赛中立足立命的壁垒。但是当线上盈利消退,鼎盛代消耗者逐渐生长为主宰.实质成为电商平合中新的暴发点时。小红书籍不蓄意地去“年少化”,只天然地经过UGC实质吸引着他们.瞿芳吐露,当前1亿用户一半以上是95后,90后占到70%以上。
2018年5月,小红书籍完毕了最新一轮由多家机构投资的3亿多美元融资,已成为估值胜过30亿美元的“独角兽”。瞿芳以为,给多数爆品“戴货”的小红书籍曾经到了经过告白变现的时侯,掌握佳用户价格和品牌价格之间的平稳点便是它的告白形式。谁人瞿芳和毛文超脆守的UGC社区,则是小红书籍将来延长的核心。“社区+电商”或者许不过小红书籍的个中部分。
毛文超在结业后便斩获了麦肯锡和贝恩接洽二份offer,随即又管制过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并在修业时与徐小同等认识。过往的人脉和阅历让毛文超成功地获得了投资,而瞿芳这个热衷游览和购购购的同伴,则是功效小红书籍的直接灵感。2013年,海内跨境电商交易蒸蒸日上,关于于海外有什么佳商品、要怎样购,消耗者存留着严沉的信息不关于称问题。
“小红书籍购物条记”上线之初,毛文超到香港助伙伴购 iphone5s时,瓜分了本人的购物阅历,很快便引来上百条留言。用户的活泼考证了小红书籍形式的可行性,在这个社区里,熟习外国购物的用户不妨瓜分本人的体味,想要购到外国商品的用户也能找到须要的信息。而毛文超和瞿芳也第一次真实体验到,小红书籍或者许正在转变华夏。
时至本日,5岁的小红书籍具有了亿位“小红薯”。月活泼用户胜过3000万,估值胜过30亿美元。至于毛文超和瞿芳,一个是2016年35位35岁以下创业精英中的一位,另一个则是福布斯2018年华夏商界25位后劲女性之一。一路走来,小红书籍的标语已从起初的“找到海外的佳物品"形成了“全天下的佳生计”,再变为“标志尔的生计”。范冰冰、弛韶涵等明星将小红书籍动作瓜分本人凡是生计的新平台,与亿“小红薯们”快意地调换。这与知乎、豆瓣等社区型平台颇为相像,而倒霉的是,小红书籍成功地找到了变现的方式。
2015年,小红书籍商城上线:2017年,小红书籍已实行了盈亏平稳,但是瞿芳不愿意将小红书籍与电商绘高等号:“小红书籍不是电商,而是游乐场”。他们正试图第二次转变华夏,举行一场“社区+电商”的形式革新。时至本日小红书籍App的首页还是UGC购物条记的信息流,“商城”则是一级进口。便是如许一个“另类”的电商,在2017年6月周年庆启售2小时后便出卖了1亿元的产物。
跟着阿里、京东等电商权威部署外国,网易考拉、蜜芽等笔直类跨境电商的兴盛,跨境电商商场很快变为一派红海。此时,赖以发迹的社区却成了小红书籍在猛烈的商场比赛中立足立命的壁垒。但是当线上盈利消退,鼎盛代消耗者逐渐生长为主宰.实质成为电商平合中新的暴发点时。小红书籍不蓄意地去“年少化”,只天然地经过UGC实质吸引着他们.瞿芳吐露,当前1亿用户一半以上是95后,90后占到70%以上。
2018年5月,小红书籍完毕了最新一轮由多家机构投资的3亿多美元融资,已成为估值胜过30亿美元的“独角兽”。瞿芳以为,给多数爆品“戴货”的小红书籍曾经到了经过告白变现的时侯,掌握佳用户价格和品牌价格之间的平稳点便是它的告白形式。谁人瞿芳和毛文超脆守的UGC社区,则是小红书籍将来延长的核心。“社区+电商”或者许不过小红书籍的个中部分。
小红书——类人群评鉴指南,充分展示物种的多样性。
两极化很严重哈,塔尖的人寥寥无几,而会被这类软件消费的大多数人,还真的都是教育水平不怎么高的那些。
例如我一同学:月薪不到3000毛币,吃、喝、拉、撒、住,全依赖年迈的老父老母。月月卖月月光,除了吃喝玩乐逛啥也不会,美其名曰美食评测。不化妆出不了门,不P图上不了网的,美其名曰化妆测评。
哈哈,让这些爱蝈傻甜坠入其中--拉动消费,因为咱社会主义嘛,只要中产高兴了,党爹党妈也就放心了!
例如我一同学:月薪不到3000毛币,吃、喝、拉、撒、住,全依赖年迈的老父老母。月月卖月月光,除了吃喝玩乐逛啥也不会,美其名曰美食评测。不化妆出不了门,不P图上不了网的,美其名曰化妆测评。
哈哈,让这些爱蝈傻甜坠入其中--拉动消费,因为咱社会主义嘛,只要中产高兴了,党爹党妈也就放心了!
别提小红书了,虚假打广告的一堆,这玩意只能看看消遣消遣。
2024年的话,这个平台跟女性没啥关系了,经常能看到癌味十足爹味十足的贴子,声讨女性的也一大堆,哪怕所谓的女性博主,基本上也都是恰烂钱的,比如前段时间那个女性旅社。
最典中典的是这个平台的屏蔽/删帖和审查机制,稍微说点实话有几率被审查,哪怕没审查,贴主可以随意删你贴,一个用户屏蔽了另一个用户后,被屏蔽的用户看不到他的任何帖子,但另一方却可以随意发帖点草。很多人作为回应就会另开一个帖子,所以这个平台很多人养成了一言不合就拉黑的习惯。
可以说真的是支味十足的做法了。平台对此视若无睹,也可以理解为它本身就鼓励这种行为。
而且这个机制说到底其实就是在鼓励卖货诈骗和傻逼自媒体,因为他们可以一键拉黑所有质疑的人。考虑到小红书是个app,所有推送都是app算法决定的,这股味远超墙内任何平台。
所以也就会出现以下几种哪怕在nga和虎扑都不会出现的奇景了:
发帖人自问自答自吹自擂置顶「这个博主好有趣,还不赶快关注」
拿个假视频配假标题,例如所谓暴风切菜机和菜刀
泛滥成灾无处不在的留学/找工/移民中介,帖子里面胡说八道,你要吐槽一下他说的有问题立刻喜提拉黑删帖
靠引战来吸引客源的贴子
简直是支得批爆。而我到这甚至还没提到作为墙内平台无处不在的审核了。而且相比之下,b站至少对审核还会吐槽几句,小红书上面的人估计都不知道审查是谁,反正自己自带敏感词过滤装置了。
最典中典的是这个平台的屏蔽/删帖和审查机制,稍微说点实话有几率被审查,哪怕没审查,贴主可以随意删你贴,一个用户屏蔽了另一个用户后,被屏蔽的用户看不到他的任何帖子,但另一方却可以随意发帖点草。很多人作为回应就会另开一个帖子,所以这个平台很多人养成了一言不合就拉黑的习惯。
可以说真的是支味十足的做法了。平台对此视若无睹,也可以理解为它本身就鼓励这种行为。
而且这个机制说到底其实就是在鼓励卖货诈骗和傻逼自媒体,因为他们可以一键拉黑所有质疑的人。考虑到小红书是个app,所有推送都是app算法决定的,这股味远超墙内任何平台。
所以也就会出现以下几种哪怕在nga和虎扑都不会出现的奇景了:
发帖人自问自答自吹自擂置顶「这个博主好有趣,还不赶快关注」
拿个假视频配假标题,例如所谓暴风切菜机和菜刀
泛滥成灾无处不在的留学/找工/移民中介,帖子里面胡说八道,你要吐槽一下他说的有问题立刻喜提拉黑删帖
靠引战来吸引客源的贴子
简直是支得批爆。而我到这甚至还没提到作为墙内平台无处不在的审核了。而且相比之下,b站至少对审核还会吐槽几句,小红书上面的人估计都不知道审查是谁,反正自己自带敏感词过滤装置了。
认识一个三线城市以下,89年单身女分红,经常贴个小红书要买这买那的,中毒太深
刚进去以为是个专业知识网站,结果成了各种垃圾网文的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