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困扰我很久的语言学问题:为什么英语不使用附加字母(变音符)?
维基百科:衍生拉丁字母
在使用拉丁字母的世界各地语言里,只有英语使用了最少的字母,而且把借词里的变音符如é去掉成e,这是什么原因?
荷兰语的字母表顺序基本和英语一样,而且很大一部分字母发音也和英语的非常接近。除了外来词(主要是法语等拉丁借词)和极小部分词语外,基本不使用附加字母,虽然另有ÿ但不常用,另有é等少量作词语同形异音区分的附加字母。
在使用拉丁字母的世界各地语言里,只有英语使用了最少的字母,而且把借词里的变音符如é去掉成e,这是什么原因?
荷兰语的字母表顺序基本和英语一样,而且很大一部分字母发音也和英语的非常接近。除了外来词(主要是法语等拉丁借词)和极小部分词语外,基本不使用附加字母,虽然另有ÿ但不常用,另有é等少量作词语同形异音区分的附加字母。
谢邀。先说结论:英语在变音符号在广泛流传之前就已经高度缝合,变音符已经毫无意义。
首先,如@钟鸣 的回答所说,楼主说的附加拉丁字母其实有两种:合字(ligature)和变音符(diacritics)。
合字是两个或多个字母合体后出现的新字母,如丹麦语的oe > ø,西班牙语的nn > ñ,甚至是英语的vv > w(英语的"w"发音还是"double U",而拉丁语里是没有"w"这个字母的)。
变音符则通常附加在元音上区分重音(accent)的符号,如英语里最常见的"é",表明"é"出现的地方是发音为IPA里的/ɛ/或/eɪ/而不是其他发音方式:比如résumé的两个"é"发/ɛ/和/eɪ/音,而不是像"resume"中的最后一个"e"不发音(所以"résumé"有时也写成"resumé",主要强调最后一个"e"),还有Pokémon的"é"用来表示发音为/ˈpoʊkeɪˌmɑn/,而不是Pokemon /ˈpoʊkˌmɑn/。
尽管英语没有变音符,但英语是有合字的。古英语中的"æ"即为"a"和"e"的合字,而且一直到近代英语里都有使用(如"encyclopædia","archæology",二十世纪初还很常见)。因为美式英语一开始就不用"æ",而打字机也是在美国先流行起来的,打字机的字母里没有"æ"这个字,导致"æ"也逐渐在现代英语中不再使用。
变音符则是最先在欧洲被古希腊语使用,之后传入拉丁语,虽然拉丁语中只有一个变音符号,名为"apex",也就是"´",用于区分长短元音。不过由于该符号不是很显眼,通常不容易被注意到,所以在古典拉丁语(classical Latin)演变为通俗拉丁语(vulgar Latin)时,该符号并没有被保留。也就是说,早期罗曼语族的语言(如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等)是没有变音符号的。变音符号开始广泛应用,是在十六世纪的时候,这个时候也同时是活字印刷和印刷机在欧洲流行,文艺复兴运动的鼎盛时期。由于传播需要,很多欧洲语言开始了书写规范化运动,其中包括文表音的运动。也就是这个时候,大多数欧洲语言开始借复兴古希腊文化的名义,把希腊语中使用的变音符作为书写规范,以达到「文表音」的效果。
然而,不幸的是,英语在这个时候已经是一个高度缝合的语言,无法再用变音符「正音」了。因为诺曼人征服英格兰导致了英语拉丁化,致使上万个法语单词进入英语,而后文艺复兴时期英语又从拉丁语和希腊语中借了两万甚至一万个词。英语那时的单词发音规律已经十分混乱,其混乱程度不亚于同是缝合怪的日语。复读一下我之前的评论,欣赏英语的缝合程度:
多说一句,虽然日语读音混乱,但日语并不是纯拼音语言,只有日语的汉字读音混乱,然而英语作为拼音语言读音一样混乱,实乃拼音语言之耻。之前看Youtube某美国人游戏解说的时候,把"cacophony"读成/kɒkˈfoʊni/,说明英语母语者也会犯文化程度低导致的乳包式错误,,,
事实上,曾经有过英语的书写改革运动,比如十五世纪的Ormulum,然而如此缝合的书写方式和发音规则,已经是「的确读(音)规则欠缺,老英语无药可救」的局面。所以无论怎么加变音符,也不能把英语混乱的发音方式抢救回来。同时,恰好在变音符在欧洲流行的时候,英语的元音大推移(Great Vowel Shift)也在发生,而变音符主要是在元音上,在发音出现大规模变动的时候规范书写达到「文表音」的效果更是无济于事。因此,英语也就与变音符无缘了。
最后,英国和美国由于机缘巧合,使得英语变成了世界性语言,而打字机和计算机也是在英语世界最先流行的,这也导致了我们熟知的「拉丁字母」也和英语的拉丁字母完全一致。事实上,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真正的「拉丁语字母」只有23个字母,并没有"J/U/W"。其中"J"是"I"的变体(英语的”Jesus”是”Iesus”的变体,所以汉语翻译是「耶稣」而不是「杰酥」),"U"是"V"的变体(”u”是元音”v”是辅音,发音相同),"W"是"VV"的合字。如果二战德国打赢了,我们熟知的拉丁字母说不定就是27个字母,包含”ẞ”了,毕竟德语有一段时间也担任过欧洲的学术语言。
首先,如@钟鸣 的回答所说,楼主说的附加拉丁字母其实有两种:合字(ligature)和变音符(diacritics)。
合字是两个或多个字母合体后出现的新字母,如丹麦语的oe > ø,西班牙语的nn > ñ,甚至是英语的vv > w(英语的"w"发音还是"double U",而拉丁语里是没有"w"这个字母的)。
变音符则通常附加在元音上区分重音(accent)的符号,如英语里最常见的"é",表明"é"出现的地方是发音为IPA里的/ɛ/或/eɪ/而不是其他发音方式:比如résumé的两个"é"发/ɛ/和/eɪ/音,而不是像"resume"中的最后一个"e"不发音(所以"résumé"有时也写成"resumé",主要强调最后一个"e"),还有Pokémon的"é"用来表示发音为/ˈpoʊkeɪˌmɑn/,而不是Pokemon /ˈpoʊkˌmɑn/。
尽管英语没有变音符,但英语是有合字的。古英语中的"æ"即为"a"和"e"的合字,而且一直到近代英语里都有使用(如"encyclopædia","archæology",二十世纪初还很常见)。因为美式英语一开始就不用"æ",而打字机也是在美国先流行起来的,打字机的字母里没有"æ"这个字,导致"æ"也逐渐在现代英语中不再使用。
变音符则是最先在欧洲被古希腊语使用,之后传入拉丁语,虽然拉丁语中只有一个变音符号,名为"apex",也就是"´",用于区分长短元音。不过由于该符号不是很显眼,通常不容易被注意到,所以在古典拉丁语(classical Latin)演变为通俗拉丁语(vulgar Latin)时,该符号并没有被保留。也就是说,早期罗曼语族的语言(如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等)是没有变音符号的。变音符号开始广泛应用,是在十六世纪的时候,这个时候也同时是活字印刷和印刷机在欧洲流行,文艺复兴运动的鼎盛时期。由于传播需要,很多欧洲语言开始了书写规范化运动,其中包括文表音的运动。也就是这个时候,大多数欧洲语言开始借复兴古希腊文化的名义,把希腊语中使用的变音符作为书写规范,以达到「文表音」的效果。
然而,不幸的是,英语在这个时候已经是一个高度缝合的语言,无法再用变音符「正音」了。因为诺曼人征服英格兰导致了英语拉丁化,致使上万个法语单词进入英语,而后文艺复兴时期英语又从拉丁语和希腊语中借了两万甚至一万个词。英语那时的单词发音规律已经十分混乱,其混乱程度不亚于同是缝合怪的日语。复读一下我之前的评论,欣赏英语的缝合程度:
suit /sut/
suite /swi:t/
though /ðoʊ/
through /θɹu:/
thought /θaʊt/
thorough /θɜɹoʊ/
rough /rɒf/
cough /cɔːf/
womb /wuːm/
bomb /bɑm/
comb /koʊm/
多说一句,虽然日语读音混乱,但日语并不是纯拼音语言,只有日语的汉字读音混乱,然而英语作为拼音语言读音一样混乱,实乃拼音语言之耻。之前看Youtube某美国人游戏解说的时候,把"cacophony"读成/kɒkˈfoʊni/,说明英语母语者也会犯文化程度低导致的乳包式错误,,,
事实上,曾经有过英语的书写改革运动,比如十五世纪的Ormulum,然而如此缝合的书写方式和发音规则,已经是「的确读(音)规则欠缺,老英语无药可救」的局面。所以无论怎么加变音符,也不能把英语混乱的发音方式抢救回来。同时,恰好在变音符在欧洲流行的时候,英语的元音大推移(Great Vowel Shift)也在发生,而变音符主要是在元音上,在发音出现大规模变动的时候规范书写达到「文表音」的效果更是无济于事。因此,英语也就与变音符无缘了。
最后,英国和美国由于机缘巧合,使得英语变成了世界性语言,而打字机和计算机也是在英语世界最先流行的,这也导致了我们熟知的「拉丁字母」也和英语的拉丁字母完全一致。事实上,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真正的「拉丁语字母」只有23个字母,并没有"J/U/W"。其中"J"是"I"的变体(英语的”Jesus”是”Iesus”的变体,所以汉语翻译是「耶稣」而不是「杰酥」),"U"是"V"的变体(”u”是元音”v”是辅音,发音相同),"W"是"VV"的合字。如果二战德国打赢了,我们熟知的拉丁字母说不定就是27个字母,包含”ẞ”了,毕竟德语有一段时间也担任过欧洲的学术语言。
这些特殊符号基本上是用来区分发音的,而英语在欧洲语言里说实话是个异类。
欧洲的绝大多数语言都是有严格的拼写规律的,也就是说一个单词的拼写形式固定对应它的发音。所以学绝大多数其他语言,背单词的时候都不太需要刻意去记拼写,因为你记住了它的读音之后自然而然就能给它写出来。而英语不是这样,英语的拼写方式跟读音虽然也有一定联系,但并无严格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更诡异的是英语还有同样拼写的一个单词在表达不同意思或者作为不同词性的时候发音不同的这种现象(比如live, read等),这在其他欧洲语言里面是基本不存在的。再者,英语单词的重音也没啥规律,一个单词的词性改变也常常导致其重音位置改变。所以学习英语必须要配合着音标来进行,而不能简单的根据一个单词的拼写来猜它的读音,否则极其容易读错。
英语的这一特征使得它的拼写摆脱了发音的束缚,可以用26个基础拉丁字母自由组合拼写,而不必担心拼写形式难以发音等情况。而对于其他语言来讲,其拼写形式必须严格对应其发音的,因此26个字母就显得不够用了。尤其是元音,在各种语言里面都有着丰富的变化,但元音字母却只有5个,这时候你如果不给他们添加点其他成分,那很多发音你就根本表示不出来。
以西班牙语为例,西班牙语元音上的符号代表了重音的位置,如果一个单词的重音音节的位置不符合西班牙语的重音规则,那么就必须用这个符号把重音给标注出来。与之相比,重音位置本就没规律,完全要靠音标来确定的英语自然就不需要这个东西。而ñ这个字母则表示发一种腭化音,也同样难以替代。这个音不太常见,印象中只有法语和西班牙语以及西班牙的几种小语种有。
西班牙语的这一特征也同样适用于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巴西葡萄牙语情况较复杂,这里不讨论)对于这两种语言,书写符号的主要功能也是标注重音。但葡萄牙语中同时也存在着后面所说的改变某个字母发音的符号。
再说德语,德语除了一个奇葩的类似希腊字母贝塔的复s之外,还有3个带变音符号的元音,即a,o,u上面加两个点。这三个元音在加点和不加点的情况下读音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这就不难理解了,德语也有着严格的拼写与发音的对应关系,而德语中元音又多,不加这些符号,你很难去准确表达这么多元音的发音。
发音的变化规律以及元音种类更多的法语那就不用说了,法语中各种书写符号那是出了名的,几乎是法语特色。与德语不同的是,法语中的一部分符号并不是为了区分发音的,而仅仅是历史习惯或者区分词意(比如a不管上面加什么符号其发音都不变)。但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带符号的字母表示一种特殊发音规则,比如é,ç,ï等。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前南斯拉夫语)有两种书写方式,一种是塞尔维亚的西里尔字母书写,一种是像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的的拉丁字母书写。这里我们只说拉丁字母的书写。这种语言主要规律是用一些加了符号的辅音来表示复合辅音。比如š就是类似于英语中的“sh”,德语写作“sch”,法语写作“ch”,ć类似于英语的ch,德语写作“tsch”,西班牙语写作“ch”,法语无此发音。不难发现,这种复合辅音在其他语言里需要用两三个辅音字母组合起来表示,而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人比较懂得偷懒,直接在某些辅音字母上加个小符号就省下多写几个字母了。
而像z上面加个符号(抱歉我的输入法打不出来这个字母),则表示发相当于法语中“j”的音(听起来类似于“日”)这种属于找不到相应辅音字母来表示这个发音,所以就要改写创造新字母。
波兰语和土耳其语等其他欧洲常见语言我了解不多,就不再说了,但据我所知,其基本思路实际上也是通过添加符号来使得某个字母表示一种特定的发音规则。有了解的朋友欢迎补充。
欧洲的绝大多数语言都是有严格的拼写规律的,也就是说一个单词的拼写形式固定对应它的发音。所以学绝大多数其他语言,背单词的时候都不太需要刻意去记拼写,因为你记住了它的读音之后自然而然就能给它写出来。而英语不是这样,英语的拼写方式跟读音虽然也有一定联系,但并无严格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更诡异的是英语还有同样拼写的一个单词在表达不同意思或者作为不同词性的时候发音不同的这种现象(比如live, read等),这在其他欧洲语言里面是基本不存在的。再者,英语单词的重音也没啥规律,一个单词的词性改变也常常导致其重音位置改变。所以学习英语必须要配合着音标来进行,而不能简单的根据一个单词的拼写来猜它的读音,否则极其容易读错。
英语的这一特征使得它的拼写摆脱了发音的束缚,可以用26个基础拉丁字母自由组合拼写,而不必担心拼写形式难以发音等情况。而对于其他语言来讲,其拼写形式必须严格对应其发音的,因此26个字母就显得不够用了。尤其是元音,在各种语言里面都有着丰富的变化,但元音字母却只有5个,这时候你如果不给他们添加点其他成分,那很多发音你就根本表示不出来。
以西班牙语为例,西班牙语元音上的符号代表了重音的位置,如果一个单词的重音音节的位置不符合西班牙语的重音规则,那么就必须用这个符号把重音给标注出来。与之相比,重音位置本就没规律,完全要靠音标来确定的英语自然就不需要这个东西。而ñ这个字母则表示发一种腭化音,也同样难以替代。这个音不太常见,印象中只有法语和西班牙语以及西班牙的几种小语种有。
西班牙语的这一特征也同样适用于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巴西葡萄牙语情况较复杂,这里不讨论)对于这两种语言,书写符号的主要功能也是标注重音。但葡萄牙语中同时也存在着后面所说的改变某个字母发音的符号。
再说德语,德语除了一个奇葩的类似希腊字母贝塔的复s之外,还有3个带变音符号的元音,即a,o,u上面加两个点。这三个元音在加点和不加点的情况下读音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这就不难理解了,德语也有着严格的拼写与发音的对应关系,而德语中元音又多,不加这些符号,你很难去准确表达这么多元音的发音。
发音的变化规律以及元音种类更多的法语那就不用说了,法语中各种书写符号那是出了名的,几乎是法语特色。与德语不同的是,法语中的一部分符号并不是为了区分发音的,而仅仅是历史习惯或者区分词意(比如a不管上面加什么符号其发音都不变)。但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带符号的字母表示一种特殊发音规则,比如é,ç,ï等。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前南斯拉夫语)有两种书写方式,一种是塞尔维亚的西里尔字母书写,一种是像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的的拉丁字母书写。这里我们只说拉丁字母的书写。这种语言主要规律是用一些加了符号的辅音来表示复合辅音。比如š就是类似于英语中的“sh”,德语写作“sch”,法语写作“ch”,ć类似于英语的ch,德语写作“tsch”,西班牙语写作“ch”,法语无此发音。不难发现,这种复合辅音在其他语言里需要用两三个辅音字母组合起来表示,而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人比较懂得偷懒,直接在某些辅音字母上加个小符号就省下多写几个字母了。
而像z上面加个符号(抱歉我的输入法打不出来这个字母),则表示发相当于法语中“j”的音(听起来类似于“日”)这种属于找不到相应辅音字母来表示这个发音,所以就要改写创造新字母。
波兰语和土耳其语等其他欧洲常见语言我了解不多,就不再说了,但据我所知,其基本思路实际上也是通过添加符号来使得某个字母表示一种特定的发音规则。有了解的朋友欢迎补充。
啊,来了之后发现大家已经答的很全面了。我至多也只能复述一下。
最重要的应该就是英语的读音规则是比较混乱的,大致是古英语+两种通俗拉丁语构成。读音符既然区分不了拼写,那么使用就缺乏意义。
倒不是很同意英语简单所以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观点。英语虽然规则的确简单入门快,但也有非常多的不规则缝合拼写与读音,以及称得上巨大的词库。
英语的地位来自于英语的使用者持续贡献高水平的研究结果并一直持续到二战后,成功的接上了信息时代。历史上这样的事也很多,不过由于交通不够方便,语言流变和变异常常随机独立发生,导致了通俗拉丁语演变为印欧语系;而现代的纠错机制就要强很多,因此地区性的变化就比较少,但是某个地区产生的新变化也更容易共振给其他地区,典型如网络词汇。
啊跑题了,做了一点微小的贡献,很蟾愧,谢谢大家。
最重要的应该就是英语的读音规则是比较混乱的,大致是古英语+两种通俗拉丁语构成。读音符既然区分不了拼写,那么使用就缺乏意义。
倒不是很同意英语简单所以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观点。英语虽然规则的确简单入门快,但也有非常多的不规则缝合拼写与读音,以及称得上巨大的词库。
英语的地位来自于英语的使用者持续贡献高水平的研究结果并一直持续到二战后,成功的接上了信息时代。历史上这样的事也很多,不过由于交通不够方便,语言流变和变异常常随机独立发生,导致了通俗拉丁语演变为印欧语系;而现代的纠错机制就要强很多,因此地区性的变化就比较少,但是某个地区产生的新变化也更容易共振给其他地区,典型如网络词汇。
啊跑题了,做了一点微小的贡献,很蟾愧,谢谢大家。
英语要是使用附加字母,还会有严格的区分词性等等,这么难,怎么能成为世界语言呢?
日语有附加词汇,名词好几种形态,动词好几种形态,日语的附加字母都是汉字衍生的假名,学完日语,感觉可以继续搞编程了。
除了近代从欧洲引入的词汇,日文词汇基本是汉字,如果不加这些语法、词法附加字母,就是古汉语,还没标点,读起来累死,非母语人士根本无法学习。
韩语就是例子,现在韩国的博物馆里,中国人去了能读懂的古代文字,韩国人不懂。
有附加字母的语言其实很好,严谨,公式化便于记忆,敬语、非敬语、男女性用法一目了然,德语、法语、俄语都这样,日语也是。
借地方说一句,
先学英语,再说其他欧洲语言,应该不难;
先学日语,再学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学成了,欧洲人听不懂,自我感觉特好,
嘻嘻,都过N2了,这个词是英语啊——日语很多平假名的单词都是完全的英语音译,也有德语、法语、荷兰语,大家还是把英语学好吧,英语是世界语,
不用在乎英音、美音,日本人英语发音那么差,并没有影响日本的国际地位,
中国大陆英语那么标准,美国一样看不起中国(因为CCP,因为制度),
The virus called Xi Jing Ping have extended po ji all countries on the earth. Winnie the Pooh will take the planet flying universe without changing shoulder.
日语有附加词汇,名词好几种形态,动词好几种形态,日语的附加字母都是汉字衍生的假名,学完日语,感觉可以继续搞编程了。
除了近代从欧洲引入的词汇,日文词汇基本是汉字,如果不加这些语法、词法附加字母,就是古汉语,还没标点,读起来累死,非母语人士根本无法学习。
韩语就是例子,现在韩国的博物馆里,中国人去了能读懂的古代文字,韩国人不懂。
有附加字母的语言其实很好,严谨,公式化便于记忆,敬语、非敬语、男女性用法一目了然,德语、法语、俄语都这样,日语也是。
借地方说一句,
先学英语,再说其他欧洲语言,应该不难;
先学日语,再学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学成了,欧洲人听不懂,自我感觉特好,
嘻嘻,都过N2了,这个词是英语啊——日语很多平假名的单词都是完全的英语音译,也有德语、法语、荷兰语,大家还是把英语学好吧,英语是世界语,
不用在乎英音、美音,日本人英语发音那么差,并没有影响日本的国际地位,
中国大陆英语那么标准,美国一样看不起中国(因为CCP,因为制度),
The virus called Xi Jing Ping have extended po ji all countries on the earth. Winnie the Pooh will take the planet flying universe without changing shoulder.
因為英語音系極度簡化。英語算是全世界主流語言中最易的,沒大舌音小舌音顫音,時態和陰性陽性都簡化了
中文還要學簡體字繁體字甚至可能還要學廣韻 ,不同方言,及藏緬語,域外方音,對音
例如藏緬語羽毛是sgro,對應羽廣韻三等合口遇攝云母麌韻或遇韻
1. 王矩切 羽小韻 遇合三上麌云
2. 王遇切 芋小韻 遇合三去遇云
還要參考詩經韻腳和各種古代注釋,如x,又y,那麼xy發音同。或x,y也,那麼xy發音同
藏語smak對應黑xak和墨mak
rdung對應撞drung
其實古拉丁語字母更少,只有22~23個,沒J,沒W,沒U,而且沒細楷(小寫字母)
拉丁字母主要有以下26個字母。不過,雖然名稱上叫作拉丁字母,拉丁文其實沒有用J、U和W這三個字母(以I、V、V代替)。在古拉丁文中,連Y、Z也都不用(以I、D代替),甚至G、K、X也很少用(以Q、C、QS代替),是在羅馬征服希臘或其他地區後才引進。因此,古拉丁文應該只有21個字母,再精省掉G、K、X後,所得18字母應該是最精省的純拉丁字母 。
中文還要學簡體字繁體字甚至可能還要學廣韻 ,不同方言,及藏緬語,域外方音,對音
例如藏緬語羽毛是sgro,對應羽廣韻三等合口遇攝云母麌韻或遇韻
1. 王矩切 羽小韻 遇合三上麌云
2. 王遇切 芋小韻 遇合三去遇云
還要參考詩經韻腳和各種古代注釋,如x,又y,那麼xy發音同。或x,y也,那麼xy發音同
藏語smak對應黑xak和墨mak
rdung對應撞drung
其實古拉丁語字母更少,只有22~23個,沒J,沒W,沒U,而且沒細楷(小寫字母)
拉丁字母主要有以下26個字母。不過,雖然名稱上叫作拉丁字母,拉丁文其實沒有用J、U和W這三個字母(以I、V、V代替)。在古拉丁文中,連Y、Z也都不用(以I、D代替),甚至G、K、X也很少用(以Q、C、QS代替),是在羅馬征服希臘或其他地區後才引進。因此,古拉丁文應該只有21個字母,再精省掉G、K、X後,所得18字母應該是最精省的純拉丁字母 。
英語固無變音符,英文乃克有之。語,口所言也。文,筆所書也。嚴思始於嚴辭,其垂注哉。
小鈣君已言其大端,不佞謹補其細者。
變音符有數用,曰標音、分讀、別異、示源、示調等等。標音為其大者,變音符不勝英文拼寫之繁,故不用,詳見小鈣君論。
分讀者,謂前後字母不合讀也,如法文Noël(耶誕),ë謂oe分讀為/ɔɛ/,不合讀為/œ/。英文少分合讀之異,須分者如coexist(共存),亦易知co(共同)為字首,果欲標之,亦用分字符作co-exist,故不需變音符。
別異者,謂不施變音符則二字相混,如義文te(爾)、tè(茶)之異。英文常用字少形同之憂,故不需變音符。
示源者,謂標示古語來源,如法文école(學堂)、épouse(配偶)古為escole、espouse,不標則e但為e,無以知也。不知亦無妨,故英文不用變音符。
示調者,標示重音也,如教會拉丁文philosóphia(哲學),重音在só音節。不標亦可,如教會拉丁文亦常不標,故英文無之。
綜言之,變音符之諸用,英文或不堪之,或不須之,故不用。
敬白
小鈣君已言其大端,不佞謹補其細者。
變音符有數用,曰標音、分讀、別異、示源、示調等等。標音為其大者,變音符不勝英文拼寫之繁,故不用,詳見小鈣君論。
分讀者,謂前後字母不合讀也,如法文Noël(耶誕),ë謂oe分讀為/ɔɛ/,不合讀為/œ/。英文少分合讀之異,須分者如coexist(共存),亦易知co(共同)為字首,果欲標之,亦用分字符作co-exist,故不需變音符。
別異者,謂不施變音符則二字相混,如義文te(爾)、tè(茶)之異。英文常用字少形同之憂,故不需變音符。
示源者,謂標示古語來源,如法文école(學堂)、épouse(配偶)古為escole、espouse,不標則e但為e,無以知也。不知亦無妨,故英文不用變音符。
示調者,標示重音也,如教會拉丁文philosóphia(哲學),重音在só音節。不標亦可,如教會拉丁文亦常不標,故英文無之。
綜言之,變音符之諸用,英文或不堪之,或不須之,故不用。
敬白
这里说说自己的理解:
1. 英语本身拼写就不规则,加上本身词汇来源十分广泛,没有必要使用音符来区分读音。就光拿法语的e来说,就有éèêë四种音符,前两种用来区分读音(é发[e]音,而e一般发[ə]音或在词尾时不发音),后两种现在一般用于区分词汇(比如Paris是法国首都巴黎,Pâris则是希腊神话中的帕里斯;ë则是表示这个字母不和前面的读音组合单独发音)。
2. 和其他语言不一样,英语没有一个规范这个语言的组织,再加上本身英语使用范围太广泛了,也就更难规范。语言拼写的不规范是可以用正字法和音符来规范的。但是一些报社如 New Yorker,是有自己的拼写规则的,比如使用和法语类似的ë(reëlect, naïve, coëfficient, coöperation, reäction)。
3. 英语尤其是在诗歌中也曾经是有音符的,比如-èd。还有一些长音短音的音符(也许是从拉丁语来的)如ōŏ。
1. 英语本身拼写就不规则,加上本身词汇来源十分广泛,没有必要使用音符来区分读音。就光拿法语的e来说,就有éèêë四种音符,前两种用来区分读音(é发[e]音,而e一般发[ə]音或在词尾时不发音),后两种现在一般用于区分词汇(比如Paris是法国首都巴黎,Pâris则是希腊神话中的帕里斯;ë则是表示这个字母不和前面的读音组合单独发音)。
2. 和其他语言不一样,英语没有一个规范这个语言的组织,再加上本身英语使用范围太广泛了,也就更难规范。语言拼写的不规范是可以用正字法和音符来规范的。但是一些报社如 New Yorker,是有自己的拼写规则的,比如使用和法语类似的ë(reëlect, naïve, coëfficient, coöperation, reäction)。
3. 英语尤其是在诗歌中也曾经是有音符的,比如-èd。还有一些长音短音的音符(也许是从拉丁语来的)如ōŏ。
谢邀。英语和德语都属于日耳曼语系,历史上是北欧蛮族人所说的语言,特点就是变音符极少。
英语不是那种法语一样所见即所读的语言。发音不能严格按单词写法读出,对于外来词没有变音符就读不好。但是蛮族一般都不 care, 能知道大概就行了。所以,英语对初学者非常友好, 因为容易学,能够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全世界传播。但是,如果学多了就发现新词要发准了音,总要借助音标,这就是烦恼。
而法语是准确的所见即所读的语言,为了发准外来词汇的发音,不得不发明一些符号代表新的发音,就是所谓的变音符来源。但是严格增加了难度,造成法语的地球推广比较困难。但是,如果学深了,就可以完全抛开音标,对新词也能发准音, 这点非常幸福。
总之有利有弊。英语没有变音符和设计这种语言时的定位有关。
英语不是那种法语一样所见即所读的语言。发音不能严格按单词写法读出,对于外来词没有变音符就读不好。但是蛮族一般都不 care, 能知道大概就行了。所以,英语对初学者非常友好, 因为容易学,能够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全世界传播。但是,如果学多了就发现新词要发准了音,总要借助音标,这就是烦恼。
而法语是准确的所见即所读的语言,为了发准外来词汇的发音,不得不发明一些符号代表新的发音,就是所谓的变音符来源。但是严格增加了难度,造成法语的地球推广比较困难。但是,如果学深了,就可以完全抛开音标,对新词也能发准音, 这点非常幸福。
总之有利有弊。英语没有变音符和设计这种语言时的定位有关。
早期英语借用拉丁字母其实是有变音符或者附加符号的。但是后来慢慢地越来越少,逐渐变成文人的一种特殊用途了,特别是在诗歌中现在有些还会用。这个演变具体过程不是很清楚,我的理解是英语的使用效率,它对于声调变化不是特别强调,诗歌和韵文除外;需要改变发音的时候它都用多种读音做了处理,人们只要记住字母组合在不同context的发音即可,这样变音符就多余了。因此也就逐渐弃之不用了。
只有拼写与发音规律性强的字母语言才需要这种东西,英语这种东拼西凑已经野鸡化的语言拼写与发音的关系已经很弱了,用音符没意义
蟹腰,转载一个Q乎上的答案,我感觉回答得挺合理。英语更多的采用二合字母来解决外来词的发音问题,类似的日语是采用拗音来解决外来语/汉音/吴音/唐音的。另外也有人提到因为英语属于日耳曼语系,日耳曼语系是没有变音符号的。
The short answer is that we don’t need them, because we solved the problem of adapting the Latin alphabet to English in a different way.
The longer answer is that diacritics usually occur when the writing system is borrowed from another language, and is insufficient for us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early adopters of English spelling relied on digraphs (sets of two letters) to extend the alphabet, rather than diacritics. So historically, we just “worked around” the problem of fitting Latin letters to English sounds.
Modern English had a dieresis that separated vowels in words like
But as you can see above, when written without the dieresis, these words are just as easy to pronounce. (Admittedly, do you do still sometimes see them, but they are rare.)
Optionally, some late-borrowed words occasionally retain diacritics from the language they were borrowed from, such as:
And don’t get me started on Blue Öyster Cult.
The short answer is that we don’t need them, because we solved the problem of adapting the Latin alphabet to English in a different way.
The longer answer is that diacritics usually occur when the writing system is borrowed from another language, and is insufficient for us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early adopters of English spelling relied on digraphs (sets of two letters) to extend the alphabet, rather than diacritics. So historically, we just “worked around” the problem of fitting Latin letters to English sounds.
Modern English had a dieresis that separated vowels in words like
- coöperation
- coërcion
- naïve
But as you can see above, when written without the dieresis, these words are just as easy to pronounce. (Admittedly, do you do still sometimes see them, but they are rare.)
Optionally, some late-borrowed words occasionally retain diacritics from the language they were borrowed from, such as:
- café
- José
- résumé
And don’t get me started on Blue Öyster Cult.
品葱上专业人士卧虎藏龙啊...不小心以为打开了知乎

同样我一直困惑,为什么中国用象形文字,其他都字母,按理说象形容易发展的
谢邀,英语还是有变音符的,但是用法和其他欧洲语言不一样。有的变音符是直接引用外来语时特别保留,以显示该外来语不能按照英语发音规则发音,如有人回答提到的resumé, 还有fiancée、naïve这些来自法语的词。还有一个特别规则就是两个o连写时,第二个o必须写成ö,如coöperative, 但是现在一般不采用这个规则,只有少数严肃杂志采用,如New Yorker。
誰說英語不用?
分音符:naïve, coëfficiënt, coöperative
借詞:résumé, cliché, attaché, café
(這個評論為什麼少於20字。。。)
分音符:naïve, coëfficiënt, coöperative
借詞:résumé, cliché, attaché, café
(這個評論為什麼少於20字。。。)
本质上是英国人,尤其是出版商和皇室的洁癖啊。。。
古英语里衍生拉丁字母非常多,写法很像古代北欧诺斯语,德语法语的变音符也用了很久,毕竟都是长期的文学语言,比如尼伯龙根的拼写。
中古英语之后基本就没咋用了,而且本来来源于诺曼法语的词也基本没有了变音符,æ这种衍生字母也消失了,基本现在英语的拼写格局,都来源于1450年左右的caxton在英国设立的出版商所拼写的英语和之前的一些皇家用的中古英语拼写。
古英语里衍生拉丁字母非常多,写法很像古代北欧诺斯语,德语法语的变音符也用了很久,毕竟都是长期的文学语言,比如尼伯龙根的拼写。
中古英语之后基本就没咋用了,而且本来来源于诺曼法语的词也基本没有了变音符,æ这种衍生字母也消失了,基本现在英语的拼写格局,都来源于1450年左右的caxton在英国设立的出版商所拼写的英语和之前的一些皇家用的中古英语拼写。
我英语虽然还不错,但毕竟不是研究语言学和语言历史的....我只能说在我认知中的英语并不是说完全没有使用变音符,而是通过外来语的方式使用,比较典型的就是coupé,但是传统英语确实是没有这个东西,具体原因我也不清楚。英语这门语言的适用性毕竟是太强了,你偶尔可以看到在英语对话中出现添加变音符的词语,并不是说它不是英语,而是英语选择直接采用这个外来语不去做任何改变,这里我可以推荐一部电影“教授与疯子”,我印象中这部电影里有提到第一部牛津英语字典编纂是对变音符和外来语的一些处理,
完全不懂语言学+1
如果是政治、歷史、宗教、文化之類的話題,或許能叨嘮幾句,這個語言學上的問題,完全插不上嘴。
如果是政治、歷史、宗教、文化之類的話題,或許能叨嘮幾句,這個語言學上的問題,完全插不上嘴。
哇,谢谢邀请:D 不好意思啊,不懂语言学。不过看了楼上的许多回答,感觉学到了不少,真是不乏人才啊。支共英语教学出来的到国外发现根本哑巴啊,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练习英语才渐渐算是交流无碍。经常被问到是不是中国人从很小就学英语,回答是的,对方追问为啥却还没有印度人英语好...算了,若是此次习病毒导致多国联军后殖民,也许某种外语之后会被列为官方语言之一...说跑了,别介意。
英语本身就是很奇怪的语言。
他没有法语的严谨、也没有德语的所见即所读。但他就是成为世界的通用语言。
比如 check 和 cheque,都是一个音,但写法不一样。比如 resume 和 resumé,一个是动词继续,一个是名词简历。
所以说,英语是法语、德语和本地撒克逊语杂糅的语言。但不可否认的是,英语中的舶来词,还是会保有原先的发音。
至于为何字母上的变音符丢失,很可能是借鉴的词不够,更多的是没有变音符的词汇,所以少数的有变音符的词也无法促进其他的单词变化。
他没有法语的严谨、也没有德语的所见即所读。但他就是成为世界的通用语言。
比如 check 和 cheque,都是一个音,但写法不一样。比如 resume 和 resumé,一个是动词继续,一个是名词简历。
所以说,英语是法语、德语和本地撒克逊语杂糅的语言。但不可否认的是,英语中的舶来词,还是会保有原先的发音。
至于为何字母上的变音符丢失,很可能是借鉴的词不够,更多的是没有变音符的词汇,所以少数的有变音符的词也无法促进其他的单词变化。
英语单词的发音与拼写之间经常有很大差异,单词拼法也是所有字母语言中最难掌握的拼写之一。世界绝大多数的拼音文字是属于直接拼法,看单词就能正确发音,而英语拼写是属于间接拼法,要借助音标才知道单词的正确发音。
反正法语中的附加字母主要是规定发音
还有就是区分同音词
荷语的附加字母好像只有地名中才存在了
除了IJ那个字母比较常见一点,不过好像现在是算两个字母。
还有就是区分同音词
荷语的附加字母好像只有地名中才存在了
除了IJ那个字母比较常见一点,不过好像现在是算两个字母。
据说古老的语言有辅音,进化后没了。都依据这个说德语比英语更接近原始的拉丁语
被邀請惹但4我完全不懂語言學R
但我覺得應該跟他們的歷史演變有關吧~英文本來就比較庶民啊
唯一的缺點就是要背很多規則外的發音就是了XD
像是enough、muscle、knowledge之類的
但我覺得應該跟他們的歷史演變有關吧~英文本來就比較庶民啊
唯一的缺點就是要背很多規則外的發音就是了XD
像是enough、muscle、knowledge之類的

被邀請惹但4我完全不懂語言學R
(而且我英文也不好R)
這裡考量2個重點
1:語言系統的單純化有利統治(ex:書同文的秦朝)
2:大英帝國的英文是否是因為殖民地而進行語言簡化
後者我英文不好,有10多個老師認證過,就不嘴惹
前者還要想嗎?夠簡單的文法與用詞才好普級R
才有利統治,特別是異民族
(而且我英文也不好R)
這裡考量2個重點
1:語言系統的單純化有利統治(ex:書同文的秦朝)
2:大英帝國的英文是否是因為殖民地而進行語言簡化
後者我英文不好,有10多個老師認證過,就不嘴惹
前者還要想嗎?夠簡單的文法與用詞才好普級R
才有利統治,特別是異民族
不懂语言学,但是英语简单容易学或许有这个的关系。
谢邀,我对变音符也不太清楚,在这跟大佬们学习了不少
就觉得用LaTeX写论文的时候弄变音符挺麻烦的...
就觉得用LaTeX写论文的时候弄变音符挺麻烦的...
竟然被邀了,受宠若惊,,,
不懂语言学+1,不知楼主为何要提这个问题,语言就是在不断演化而已,没啥原因不原因的,不如说演化本身即是其产生任何变化的原因,近现代历史的进程极大的加速了英语的演化,在推广开来的同时使之越来越简单,也正因如此它才越普及和通用,对比与之同源但演化较小的德语,差异可见一斑
不懂语言学+1,不知楼主为何要提这个问题,语言就是在不断演化而已,没啥原因不原因的,不如说演化本身即是其产生任何变化的原因,近现代历史的进程极大的加速了英语的演化,在推广开来的同时使之越来越简单,也正因如此它才越普及和通用,对比与之同源但演化较小的德语,差异可见一斑
我是强烈支持英语使用大量变音符号(diacritics)的,变音符号可以一扫大量元音和辅音的读写无常(morphophonological inconsistency);读写无常应该仅存于少量不规则或不发音的辅音或元音,例如 colonel, corps
謝邀,非語言學專業人士,我的感覺是原生英語那些拉丁字母組合的讀法是固定的,並沒有特殊元音變化讀法,也就沒有á é 這些附加符號。英語裡面很多讀法奇怪的是法語或者其他語言借過來的
啊谢邀,但完全不懂语言学+1
我想大概是因为英语的拼写与发音不是完全对应的原因?以及英语经过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确实已经简化了太多太多……
我想大概是因为英语的拼写与发音不是完全对应的原因?以及英语经过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确实已经简化了太多太多……
如果以国际语言的标准作为参照,英语没有硬性词性要求,语法不复杂,变形偏规律,发音门槛相对偏低。
但是英语在英国本土和美国本土还是有不同的,除了日常口语中部分词采用不同外,就是正式文和文学书写的不同, 英国文学作品和美国文学作品个人感觉英国的难读得多,很多英国著作我重复啃了两遍甚至三遍,美国文学一般一遍。 美国文学作品词汇范围比英更具象,英式则含有大量需要逻辑和一定文化背景理解才能读懂。
所以我认为英语在美国更提倡实用性、在英国则有许多逻辑暗示及理解暧昧性。这些特性中都完全不需要变音符。
但是英语在英国本土和美国本土还是有不同的,除了日常口语中部分词采用不同外,就是正式文和文学书写的不同, 英国文学作品和美国文学作品个人感觉英国的难读得多,很多英国著作我重复啃了两遍甚至三遍,美国文学一般一遍。 美国文学作品词汇范围比英更具象,英式则含有大量需要逻辑和一定文化背景理解才能读懂。
所以我认为英语在美国更提倡实用性、在英国则有许多逻辑暗示及理解暧昧性。这些特性中都完全不需要变音符。
谢邀 但是不太懂语言学的问题 但是英语不是也有音标吗?我记得以后读小学的时候还会教 尽管学会英语但是一直不懂音标怎么看
不懂语言学,但大致胡扯一下:现代英语属于拉丁语系中“简单”的语言,给大老粗用的,所以就成了这样。
我在學發音的時候,發現美式和英式的重音有時候也會不同。。。雲裡霧裡orz
泻药,不过外语只有英语水平不上不下,解答不了你的问题
英语是没有必要。
英语是一种无声调语言,哪里重读在词典的音标里面有规定的。
西班牙语、法语那些是没有音标的,必须在字母上标示出来,要不然不知道重读在哪个地方。
英语是一种无声调语言,哪里重读在词典的音标里面有规定的。
西班牙语、法语那些是没有音标的,必须在字母上标示出来,要不然不知道重读在哪个地方。
其實還是有一些英語的外來詞使用變元音的,比如:
Cliché
是借用的法語詞。
這類的例子比較少。
Cliché
是借用的法語詞。
這類的例子比較少。
我也不知道,也許在外語中衍生字母的發音一是在英語中不存在,一是有其他拼音取代。
(誰說英語像荷蘭語的???荷蘭語比英語更像德語)
(誰說英語像荷蘭語的???荷蘭語比英語更像德語)

我才疏学浅……我只知道全世界所有语言中,英语理论上是最简单的,所以,法语、西班牙、德语都比英语难得多,亚洲语言更可怕……
我是理科生,对语文这个不懂,而且也是对日语懂点,英语都忘了。
泻药,虽然我也不懂语言学,但我可以简单聊聊德语。
德语虽然有4个特殊的字母,但其实都是可以替代的:ä=ae, ö=oe, ü=ue, ß=ss,在键盘不方便打出这四个特殊字母的时候,就会用后面的替代。
其中以 ß 最为有趣,一些旧书里面会把 dass 这个词拼成 daß,然而依照最新的正字法规定,只有 dass 这种拼法是规范的。而在瑞士德语中,则干脆不存在 ß,只有 ss,比如 Straße 这个词,到了瑞士就变成了 Strasse.
德语虽然有4个特殊的字母,但其实都是可以替代的:ä=ae, ö=oe, ü=ue, ß=ss,在键盘不方便打出这四个特殊字母的时候,就会用后面的替代。
其中以 ß 最为有趣,一些旧书里面会把 dass 这个词拼成 daß,然而依照最新的正字法规定,只有 dass 这种拼法是规范的。而在瑞士德语中,则干脆不存在 ß,只有 ss,比如 Straße 这个词,到了瑞士就变成了 Strasse.
主要原因是英语作为书面语是相当晚的,大概是十三世纪(?)才开始成形,而那个时候英国人口还很少,人际关系简单。比如英语词汇里说brother,sister,uncle等的看不出年龄的长幼以及父方还是母方,因为口语就是这样的。一个历史长的语言就会加入各种东西来区别。变音符历史上是有的,但标准化把这些都去掉了,导致读音跟拼写不完全一致
为了书写简单,然后发音准不准就成了一种装逼方式。明明是拼音文字,一群人却像纠结方块字的发音一样纠结aeiou的读法,尤其是那些源于拉丁语的长词,未免是另一种迂腐
英语中没有变音符?英语中原本有只是废除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