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知识付费?
节录自36氪。作者 刘旷
知识付费不热了,得到们接下来故事怎么讲?
如今,知识付费风口已过,红利期随之在逐渐消失,很多知识付费的创业者也在感叹生意难做,甚至有人已经开始离场。比如,百度音频知识付费产品只生存了6个月,最后的更新时间则停在7月13日。再如,在分答社区运营了两个多月的papi酱于2017年9月11日也宣布了停更。
早在2016年,分答、得到、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平台都纷纷入局带起知识付费风潮,可以说几乎在知识付费元年——2016年,每个月都有新产品产生,譬如:4月,知乎推出了值乎;5月果壳推出了分答;6月,罗辑思维公众号推送了《李翔商业内参》......然而2017年的知识付费市场冷静了不少,最直观的一个现象是,据搜狐网报道,自2017年4月起,几乎所有知识付费产品打开率和播放率都明显下降。
如何评价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不热了,得到们接下来故事怎么讲?
如今,知识付费风口已过,红利期随之在逐渐消失,很多知识付费的创业者也在感叹生意难做,甚至有人已经开始离场。比如,百度音频知识付费产品只生存了6个月,最后的更新时间则停在7月13日。再如,在分答社区运营了两个多月的papi酱于2017年9月11日也宣布了停更。
早在2016年,分答、得到、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平台都纷纷入局带起知识付费风潮,可以说几乎在知识付费元年——2016年,每个月都有新产品产生,譬如:4月,知乎推出了值乎;5月果壳推出了分答;6月,罗辑思维公众号推送了《李翔商业内参》......然而2017年的知识付费市场冷静了不少,最直观的一个现象是,据搜狐网报道,自2017年4月起,几乎所有知识付费产品打开率和播放率都明显下降。
如何评价知识付费?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连代码都开源了,他们搞知识付费,本就是倒行逆施,破产是很正常的
没用的信息网上到处都有免费的,有用的信息他们收了费也一样不敢讲,付费没有任何竞争力
现在唯一成功的知识付费产品是VPN
没用的信息网上到处都有免费的,有用的信息他们收了费也一样不敢讲,付费没有任何竞争力
现在唯一成功的知识付费产品是VPN
谢谢鹿的邀请
我不是互联网专业,也不是计算机科学的学生,都是我并不支持搞所谓的“知识付费”。
互联网本来就是把人类的智慧集聚在一起,通过网络把全球的思想串联起来。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把信息集合起来,并且进行共享。
在这个咨询爆炸的年代,搞知识付费是完全是逆潮流而动,这种违背互联网本质的行为,失败是必然的。
我不是互联网专业,也不是计算机科学的学生,都是我并不支持搞所谓的“知识付费”。
互联网本来就是把人类的智慧集聚在一起,通过网络把全球的思想串联起来。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把信息集合起来,并且进行共享。
在这个咨询爆炸的年代,搞知识付费是完全是逆潮流而动,这种违背互联网本质的行为,失败是必然的。
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知识付费都是智商税。要不就是毒鸡汤。当TED演讲面对全世界求知若渴的人民免费放送的时候,中国的穷酸知识分子们看到当局打压微博大V公知,就断了做意见领袖的念想,选择了"知识"(如果那算知识的话变现赚快钱)变现这条看似光明的大道。
只可惜,只顾捞钱却缺乏诚意的知识变现,必然会迅速破产。
我很庆幸我至今混迹于TED,quora,英文wikipedia,google,youtube,与墙内受污染的信息彻底而决然的say goodbye。
只可惜,只顾捞钱却缺乏诚意的知识变现,必然会迅速破产。
我很庆幸我至今混迹于TED,quora,英文wikipedia,google,youtube,与墙内受污染的信息彻底而决然的say goodbye。
如果只从理论上讲,那知识当然是应当付费的,或者就算要对读者免费也必须有广告商代为付费,否则终究不过是涸泽而渔而已。大家知道知乎上很多人会在文末发公众号,意思就是你知乎不让我赚钱我就引流到我的微信公众号上去,然后从中得益的就变成了微信。知乎搞知识付费说穿了也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问题在于中国所谓的“知识付费”是价格与商品不符的,它所售卖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一个带有知识光环的流量明星。这种流量明星如果不输出鸡汤其实是无路可走的。因为他可能本来就虚有其表,也可能本来是很有料的,但是因为用户所需要的阅读量太大,用不了多久就被榨干了。就像知乎上很看不起的罗辑思维,你要看他最初几集也是挺有料的。
这种流量明星你说他比TFBOYS高贵到哪去么?无非就是顶着“知识”这一政治正确的光环罢了。
问题在于中国所谓的“知识付费”是价格与商品不符的,它所售卖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一个带有知识光环的流量明星。这种流量明星如果不输出鸡汤其实是无路可走的。因为他可能本来就虚有其表,也可能本来是很有料的,但是因为用户所需要的阅读量太大,用不了多久就被榨干了。就像知乎上很看不起的罗辑思维,你要看他最初几集也是挺有料的。
这种流量明星你说他比TFBOYS高贵到哪去么?无非就是顶着“知识”这一政治正确的光环罢了。
一份辛劳一份收获。知识付费当然没问题,但是售后保障要做到位:客户不满意可以退款。被毒鸡汤毒害了应给赔偿。
个人的想法,是认为现在的「知识」概念,本质上是一种个人经验的意见,或者是对于原产物与学术研究的二次加工。很多人并没有搞清楚,红起来的原因可能并不在内容物本身,而是在那一层「加工技术」带给观众的愉悦与陪伴感。因为做了一百次《资本论》的书摘,不代表从此变成马克斯,最多只能成为「很会做《资本论》书摘的人」。现在快速的泡沫化,就是因为又能写、又能讲,且具有足够讨喜性格与外型的人,被市场给挖光了
那麽,有没有既是足够进行严谨的论述,又对大众足够亲切的人呢?世界就是这麽不公平,这是有的。目前脑海中想到的是Michael Sandel,就是在哲学领域有一席之地,又可以开面向大众的讲座,写的书还能上排行榜。他掌握了一些技巧,把抽象的理论讲的老妪能解。演讲的现场非常浮夸,彷彿来到了什麽传教还是佈道大会。不过坐在底下的观众,到底是受到社群主义的主张所吸引,还是只是沉溺在我们Sandel大老师的个人魅力与学者风采之中,这可能就没有人知道了.....
那麽,有没有既是足够进行严谨的论述,又对大众足够亲切的人呢?世界就是这麽不公平,这是有的。目前脑海中想到的是Michael Sandel,就是在哲学领域有一席之地,又可以开面向大众的讲座,写的书还能上排行榜。他掌握了一些技巧,把抽象的理论讲的老妪能解。演讲的现场非常浮夸,彷彿来到了什麽传教还是佈道大会。不过坐在底下的观众,到底是受到社群主义的主张所吸引,还是只是沉溺在我们Sandel大老师的个人魅力与学者风采之中,这可能就没有人知道了.....
感觉很多知识付费就是贩卖焦虑。逻辑思维起初的一些挺喜欢,但后面就没意思了,就是你必须要学这学那。哪能听一卖书的说你该读什么呢,那还不累死。
而且逻辑思维给我的感觉是你缺什么什么,快来看X X书/X X课程,感觉就解决问题了。
印象很深的一本书,罗马人的故事,逻辑思维的宣传完全是销售的套路,秦晖也谈过这本书,而且秦晖那明显也是一个配合销售的活动,但秦提出了很多问题,而且问题他自己也没答案。和逻辑思维的比较,当时给我很大冲击。
而且逻辑思维给我的感觉是你缺什么什么,快来看X X书/X X课程,感觉就解决问题了。
印象很深的一本书,罗马人的故事,逻辑思维的宣传完全是销售的套路,秦晖也谈过这本书,而且秦晖那明显也是一个配合销售的活动,但秦提出了很多问题,而且问题他自己也没答案。和逻辑思维的比较,当时给我很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