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书面文章曾经如此精彩好睇!八十年前粤语报章上的一篇短篇技击报道欣赏
细路仔打倒洋拳师 榄核镖利害怕乜你力大
作者:我是山人
原载广州《星报》 1947年7月
自从苏联拳师与许大伟氏比赛西洋拳之后,本市国术界又发起国术搏斗会,据报纸所讲,本月十三日在十三行妇女会球场,搭起座擂台,请晒全市有名教头(把全市有名教头都请来),参加比赛。许大伟又表演西洋拳术,哗!呢个(那个)场面,一定好睇(看)过做戏。你想吓(想一下),方世玉与雷老虎两个人打擂台,尚且如此热闹,何况个个都系本市有名教头乎?
讲起打擂台,好多人就讲到打工夫仔(打拳)问题,有啲(些)老友话(说):你估西洋拳好打,抑或中国拳好打呢?又有啲话:你估西人好打还是中国人好打呢?
这个问题,市面上的人,讨论了好多日,山人大胆讲一句,唔怕(不怕)西人牛高马大,中国佬虽然瘦瘦削削,但打起嚟(来)西人不一定会胜,不只唔胜,即使中国细佬哥(小孩)都打赢佢(他)。
话说好多年前,有一班叫作海京伯大马戏班嚟到香港表演,在铜锣湾海军球场后面个笪大(一大块)地上,搭起一座大帐幕。马戏班中除了虎、象、豹、狮等表演之外,重(还)有西女山上吊(空中飞人)。嗰(这)西女年纪只有二十岁左右,打出只雪白大腿,从几丈高之天空,做出种种惊人表演,睇见牙都烟晒(心惊胆战)。但这种惊人表演,却能吸引观众,虽然收到五文老西(五元银元)一位咁(那么)贵,都人山人海,迫到实(非常拥挤)。
除此之外,班中还有一个西人拳师哥夫力架,本是挪威人,神高神大,正是小说里所谓身高成丈,腰大十围,头如大斗,眼若铜铃,同我地的高佬一拍(和我们的高个儿站在一起),哗!高佬只在他心口左右而已。睇佢个样已经得人惊,更兼出嚟表演,重八九百斤之大石,佢一手举起,抛上半空,跌番落嚟,佢又一脚,踢开丈多远。你话畀佢(给他)一拳或一脚,梗(一定)变为肉饼无疑矣。
呢首(这位)哥夫力架自言环游世界,未曾逢过敌手,最好打最高大的苏联拳师,都畀佢一拳打倒。你地(你们)啲中国佬咁(这么)瘦,更唔在讲(不用讲),真系一只手指尾(小指头),一推,就当堂瓜得(死掉)也。如是口出大言,耀武扬威,所有香港人果然畀佢抛窒(吓唬住),冇个敢出去同佢比武。就中激嬲(激怒)了一名细路仔。
这细路仔在西湾河居住,叫何均,天咁百厌(非常调皮),花名星君仔,年纪只得十四岁。其父为北派拳师,北派拳善跳跃,故星君仔跳扎极叻(跳起来非常利害)。当时星君仔闻得有马戏做,就从布帐罅(缝隙)跳左入去睇,睇见哥夫力架咁巴闭(嚣张),好,撚化你落左你棚牙至得(打掉你的门牙才可以)。即刻返屋企(回家)取出牛屎榄核一大包,约百个左右,藏于袋中,又试入去马戏场。
哥夫力架正在场中表演工夫,撑手挡脚,星君仔一粒榄核打过去,打正哥夫力架个额首,咦,乜咁痛(怎么这么痛),有血出添(还有血流出来),边个咁抵死(谁这么该死),哥夫力架担高头望吓(抬高头望了一下),星君仔第二粒榄核又到,打正佢个口(正打在他嘴上),打落门牙两只。
星君仔笑曰:“哥夫力架,重敢唔敢咁牙擦(还敢不敢这样装逼)?”
数千观众,见此情形,又好慌(害怕)又好笑。慌者慌住哥夫力架嬲起上嚟(生气起来),梗(一定)打死呢条细路(这个小孩);笑者,睇见牛高马大之哥夫力架,旧先牙擦擦(之前很装逼),而家(现在)满面鲜血也。
哥夫力架,当堂大怒,一个箭步,标埋(窜到)星君仔之前,一拳,照星君仔头颅打落(下)。点知星君仔一跳,哥夫力架之拳落空,打左落张椅度(打在椅子上),观众又大笑。
哥夫力架老羞成怒,直追星君仔。星君仔跳两跳,跳左出海军球场,哥夫力架衔尾追出,星君仔又一粒榄核打中哥夫力架个心口,一个窿(破了一个洞),笑曰:“怕乜(怕什么)你牛高马大,有本事追嚟(追来)!”
哥夫力架猛追,星君仔猛走,哥夫力架身躯高大,追极都追唔到,观众个个睇住两个,好睇过马戏。
两个人在球场内足足追左几点钟,冇法子追得到,追到哥夫力架气都咳;星君仔则拍手而笑,又试第四粒榄核打来,打中哥夫力架个头壳,仆一声,哥夫力架又试追,卒之(总之)追到天黑,成日氹氹转(团团转),都无法追到。
星君仔曰:“哥夫力架,唔好咁牙擦(不要这样装逼),睇小我地啲(小看我们)中国人,我一个细路,都打倒你;若果我老窦嚟(老爸来),重巴闭(比我还厉害),今日梗(一定)打死你也。好,我而家(现在)返去擦(吃)饭先。”乃耸一耸个膊头(肩膀),松一松个鼻哥(鼻子),扮作鬼脸。
哥夫力架眼光光望实(直着眼望定)星君仔走左去,冇佢收(拿他没办法)。第二日,哥夫力架扎住个头,好似亚叉咁(好像印度人一样),唔敢出嚟(不敢出来)表演矣。
—完—
作者:我是山人
原载广州《星报》 1947年7月
自从苏联拳师与许大伟氏比赛西洋拳之后,本市国术界又发起国术搏斗会,据报纸所讲,本月十三日在十三行妇女会球场,搭起座擂台,请晒全市有名教头(把全市有名教头都请来),参加比赛。许大伟又表演西洋拳术,哗!呢个(那个)场面,一定好睇(看)过做戏。你想吓(想一下),方世玉与雷老虎两个人打擂台,尚且如此热闹,何况个个都系本市有名教头乎?
讲起打擂台,好多人就讲到打工夫仔(打拳)问题,有啲(些)老友话(说):你估西洋拳好打,抑或中国拳好打呢?又有啲话:你估西人好打还是中国人好打呢?
这个问题,市面上的人,讨论了好多日,山人大胆讲一句,唔怕(不怕)西人牛高马大,中国佬虽然瘦瘦削削,但打起嚟(来)西人不一定会胜,不只唔胜,即使中国细佬哥(小孩)都打赢佢(他)。
话说好多年前,有一班叫作海京伯大马戏班嚟到香港表演,在铜锣湾海军球场后面个笪大(一大块)地上,搭起一座大帐幕。马戏班中除了虎、象、豹、狮等表演之外,重(还)有西女山上吊(空中飞人)。嗰(这)西女年纪只有二十岁左右,打出只雪白大腿,从几丈高之天空,做出种种惊人表演,睇见牙都烟晒(心惊胆战)。但这种惊人表演,却能吸引观众,虽然收到五文老西(五元银元)一位咁(那么)贵,都人山人海,迫到实(非常拥挤)。
除此之外,班中还有一个西人拳师哥夫力架,本是挪威人,神高神大,正是小说里所谓身高成丈,腰大十围,头如大斗,眼若铜铃,同我地的高佬一拍(和我们的高个儿站在一起),哗!高佬只在他心口左右而已。睇佢个样已经得人惊,更兼出嚟表演,重八九百斤之大石,佢一手举起,抛上半空,跌番落嚟,佢又一脚,踢开丈多远。你话畀佢(给他)一拳或一脚,梗(一定)变为肉饼无疑矣。
呢首(这位)哥夫力架自言环游世界,未曾逢过敌手,最好打最高大的苏联拳师,都畀佢一拳打倒。你地(你们)啲中国佬咁(这么)瘦,更唔在讲(不用讲),真系一只手指尾(小指头),一推,就当堂瓜得(死掉)也。如是口出大言,耀武扬威,所有香港人果然畀佢抛窒(吓唬住),冇个敢出去同佢比武。就中激嬲(激怒)了一名细路仔。
这细路仔在西湾河居住,叫何均,天咁百厌(非常调皮),花名星君仔,年纪只得十四岁。其父为北派拳师,北派拳善跳跃,故星君仔跳扎极叻(跳起来非常利害)。当时星君仔闻得有马戏做,就从布帐罅(缝隙)跳左入去睇,睇见哥夫力架咁巴闭(嚣张),好,撚化你落左你棚牙至得(打掉你的门牙才可以)。即刻返屋企(回家)取出牛屎榄核一大包,约百个左右,藏于袋中,又试入去马戏场。
哥夫力架正在场中表演工夫,撑手挡脚,星君仔一粒榄核打过去,打正哥夫力架个额首,咦,乜咁痛(怎么这么痛),有血出添(还有血流出来),边个咁抵死(谁这么该死),哥夫力架担高头望吓(抬高头望了一下),星君仔第二粒榄核又到,打正佢个口(正打在他嘴上),打落门牙两只。
星君仔笑曰:“哥夫力架,重敢唔敢咁牙擦(还敢不敢这样装逼)?”
数千观众,见此情形,又好慌(害怕)又好笑。慌者慌住哥夫力架嬲起上嚟(生气起来),梗(一定)打死呢条细路(这个小孩);笑者,睇见牛高马大之哥夫力架,旧先牙擦擦(之前很装逼),而家(现在)满面鲜血也。
哥夫力架,当堂大怒,一个箭步,标埋(窜到)星君仔之前,一拳,照星君仔头颅打落(下)。点知星君仔一跳,哥夫力架之拳落空,打左落张椅度(打在椅子上),观众又大笑。
哥夫力架老羞成怒,直追星君仔。星君仔跳两跳,跳左出海军球场,哥夫力架衔尾追出,星君仔又一粒榄核打中哥夫力架个心口,一个窿(破了一个洞),笑曰:“怕乜(怕什么)你牛高马大,有本事追嚟(追来)!”
哥夫力架猛追,星君仔猛走,哥夫力架身躯高大,追极都追唔到,观众个个睇住两个,好睇过马戏。
两个人在球场内足足追左几点钟,冇法子追得到,追到哥夫力架气都咳;星君仔则拍手而笑,又试第四粒榄核打来,打中哥夫力架个头壳,仆一声,哥夫力架又试追,卒之(总之)追到天黑,成日氹氹转(团团转),都无法追到。
星君仔曰:“哥夫力架,唔好咁牙擦(不要这样装逼),睇小我地啲(小看我们)中国人,我一个细路,都打倒你;若果我老窦嚟(老爸来),重巴闭(比我还厉害),今日梗(一定)打死你也。好,我而家(现在)返去擦(吃)饭先。”乃耸一耸个膊头(肩膀),松一松个鼻哥(鼻子),扮作鬼脸。
哥夫力架眼光光望实(直着眼望定)星君仔走左去,冇佢收(拿他没办法)。第二日,哥夫力架扎住个头,好似亚叉咁(好像印度人一样),唔敢出嚟(不敢出来)表演矣。
—完—
15 个评论
关于本文使用的文体:
关于作者:
三及第(粤拼:saam1 kap6 dai2)是一种夹杂文言文、官话白话文以及粤语白话文的一种书写文体。三及第早在清朝时出现,例如招子庸作品粤讴,或邵彬儒作品《俗话倾谈》都是以“三及第”形式创作的。这种“三及第”文体流行在 1940年代直到 1960年代的香港新闻纸。早期广州新闻纸亦有,作者可以随意在一篇文章中使用这种文体来达到不同的效果,用文言令读者觉得格外严肃,用官话就较之为中性,用广东话则对于以其为母语的读者觉得亲切。
关于作者:
陈劲(1916年—1974年8月25日),又名陈鲁劲,笔名主要有我是山人,还曾以鲁劲、劲、劲翁作署名,已故香港武侠小说作家、《天下日报》总编辑。陈劲以撰写少林故事而成名,所描述的人物如三德和尚、洪熙官、方世玉等,皆脍炙人口。
陈劲祖籍广东新会,原本在家乡教书,业余投稿广州《公评报》,获得报社编辑赞赏,遂弃教职而转投报界。抗日战争期间投身救护队,广州沦陷后撤至香港。日本投降后回到广州担任《广东七十二行商报》主编,以笔名“我是山人”撰写武侠小说《三德和尚三探西禅寺》,声名大噪。从此开启他的武侠小说作家生涯。中共建政后,陈劲重回香港,勤于写作。1974年8月25日病逝于香港玛丽医院。
作品:
《三德和尚三探西禅寺》
《佛山赞先生》
《咏春拳王赞先生》
《武坛二虎》
《万年青》
《洪熙官三建少林寺》
《洪门奇侠传》(上、中、下集)
《八拳震九州》
《洪门兄弟》
《洪熙官五战喇嘛僧》
《五梅七纵海幢僧》
《清宫血影》
《至善三下岭南》
《少林十虎三德和尚》
《黄飞鸿正传》
《冯道德火烧长寿寺》
《白泰官南游记》
《三德和尚三探西禅寺》
《莫清娇三打能仁寺》
《洪拳大师铁桥三》
《神腿莫清娇》
《陆阿采正传》
《唐山猛虎》
唉!姨声叹息!咁大姨个品葱,居然找唔到正宗粤人条毛!唔通全部走佬到xxden?
原载广州《星报》 1947年7月
.......
话说好多年前,有一班叫作海京伯大马戏班嚟到香港表演,在铜锣湾海军球场后面个笪大(一大块)地上,搭起一座大帐幕
廣州報紙所登的文章爲何說“嚟到香港表演”而不是“去到香港表演”?

并不标准
比如细路,正字是细孥。
粤语绝大部分都是文言。
比如细路,正字是细孥。
粤语绝大部分都是文言。
>>唉!姨声叹息!咁大姨个品葱,居然找唔到正宗粤人条毛!唔通全部走佬到xxden?
非粤语母语人士,不过自学过白话,平时也会看些香港本地杂志上的文章。感觉很多文章都会掺杂点粤语白话,特别是娱乐报道,讲真,那些八婆杂志的标题都好好笑。
共產黨不滅亡,粵語文化就難有出頭日了,粵語文化的廣傳靠自本身的眴麗色彩吸引人,共產黨強制推行土俗的撈話,實在令人恨惡
>>“标准”亦是现代语言学家之书斋考证产物也此“细路”是自清末以降普罗大众传媒约定俗成之写法,姑从之。
不应该需要考证,本来就该这样写这样读,现在用不知所谓的同音字代替,是弱化粤语的行为,留人南蛮语的口实的
>>《佛山赞先生》是TVB80年代初的民初劇,不知是否跟陳勁的作品有關?
我是山人确实是近代方世玉系列技击小说的滥觞,50年代香港多部粤语长片係根据其著作改编,但随后其他影视作品有无改编我是山人作品,就不清楚了。毕竟你也可以说是改编清人《万年青》,没有著作权纠纷~
>>不应该需要考证,本来就该这样写这样读,现在用不知所谓的同音字代替,是弱化粤语的行为,留人南蛮语的口实...
又没有政府强制推行,纯属老百姓自发行为,何弱化之有?政府推普扼粤的罪过比起老百姓来是强是弱?照此说来,现代英语亦是弱化美好的古英语呵。
可唔可以用LIHKG可以睇得明嘅書面粵語重新發一次?
一大篇文章只看到“哥士力架”……再一看原来是“哥夫力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