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理论研究系列(一)

第一章   组织进化论及自然属性

抗争都是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而发生的,最终会体现为两个组织之间的对抗。因此,我们在这个章节来讨论有关组织的话题。


达尔文进化论说明了人和万物是如何有各种不同的,我们想讨论的问题是,人类的组织是怎么来的呢?

一种说法是由某某和一些人一起共同缔造了某个组织。通常的人类组织的成员都会这样接受这个组织的诞生的解释。

这是个案分析方法的解释,我们尝试用自然的角度和普遍的哲学方法来论述组织的诞生。

各种组织的宗旨、目标、成员、运作方式都有很多的不同,但组织作为一个共性的集合研究时,任何组织一定有其共同的特征,那么这些特征是什么呢,组织遵从的共同规律是怎样的。这是我们本章要讨论的内容。


第一节 组织的基本概念

一 组织的定义

对组织的基本概念有介绍的学科主要是组织行为学,也有少部分的组织管理学。都属于管理类学科。

组织的定义【1】是由2个人以上为共同目标或利益而互相配合行动的人的集团。也有如下定义的:组织即由若干个人或群体所组成的、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

依据定义可以推理: 1 有若干人组成 2 有共同目标 3 有边界。

组织可以按形式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对组织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即研究如何理解组织成员的心理及如何引导和改变组织成员的行为。

这个方向的研究是企业管理中常用的管理研究范围。

另一个组织研究的方向是如何让一个组织发展、生存、壮大,甚至《基业长青》【2】。

一个组织要发展好,有三个因子,即成员因子、组织集体利益因子、外部因子。

组织的边界性决定了任何组织离不开外部环境。

二 组织生成机制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经济管理学科类专业领域并没有哈佛商学院有名,但这个学院的首任院长却是一个大国总理,朱熔基。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有这样一个训练安排,51个彼此陌生的人,全部带上眼罩,带进一个没有灯光的大教室,然后这群人被宣布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任务,那就是这些人在不能用任何声音的沟通的前提下,排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个任务刚听上去绝对几乎不可能完成。但其实这个任务在几十分钟的时候就完成了。这个训练可以看作一个社会实验,而这个实验是可以重复并被证实的。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人群具备天生的自组织能力。也就是证明了,任何一个组织的产生,并不需要特定的伟人。组织产生是自然现象。这是我们要说明的第一个基本概念。

组织定义的第一条只是为了限定组织概念在人类中的组织,如果改成生物,那么可以看到动物界的狼群、像群、猴群都是组织存在的例证,也就是说,组织的产生,是大自然进化的结果,并不是由某个特定的伟人的创造的。组织成立初期,或许有几个具体的人,但这只是组织产生于特定环境中的一个偶然,如果环境存在,即使没有那几个特定的人,也会有其他人其他名字的组织产生。因此,我们的所谓伟大的组织,以自然界进化的角度来看,其实和狼群、猴群一样的只是一个物种的组织。

组织中的个体,通常成为组织成员。而任何组织一定都是由一定特定的成员共同组成的,没有成员的时候,组织就随之消失了。

三 组织的分类

组织按对组织成员要求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严密的组织、松散的组织。

按组织的形式来分可以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例如一些爱好型的组织通常是松散型的非正式组织。

随着自然世界的演化,现代社会中充满了各种组织,各种政党、NGO(非政府组织)、宗教团体、公司、警察、军队、足球俱乐部、游戏公会等等,都是组织。

一个家庭由多个人组成,共同的目标是这个家庭成员过好日子,边界是家庭成员与非家庭成员,因此,按组织的定义,每个家庭都可以视作一个组织。组织管理同样适合于家庭管理。

按组织的宗旨来分,可以有宗教组织、政治党派、群众组织、团体组织,各类盈利或非盈利性组织 。

组织分类研究可以有很强的学术规范,我们这里的分类只是一个简单的介绍,为了便于社会大众的通识理解,即我们的这种分类并不是学术上的严格标准。

现实社会中,组织分类也是不严格的,例如非盈利组织不一定是非盈利的,NGO组织即非政府组织,不一定是真正的NGO组织。

在中国,无论是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只要是有正式登记的合法组织,都会有一个主管部门,例如一个教材评审委员会这个组织,或学科评审组织,这个组织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中国的教育部管理的,组织成员、组织负责人、组织业务开展,都是有教育部直接管理的。

又例如中国佛教协会,这个组织是全中国的佛教界的成员组成的。但是,和所有的其他国家的佛教协会或道教协会不同,这个组织是有一个上级领导机构的,这个机构原来是国家宗教事务管理局,现在是中共中央统战部宗教事务管理委员会。这个上级主管部门不是虚设的或没有实权的,这个上级主管部门不仅直接管理着组织管理层的人事权,组织开展活动的内容、形式等都是有主管部门决定的。近年,中国佛教协会发生过一次称为“教难”的“学诚法师事件”,这个事件从发生到处理、平息,都可证明中国佛教协会的运作机制是如何进行的。

因此,以通常的NGO组织来定义,中国佛教协会应该是一个NGO组织,即非政府组织,但是,以该组织的运作机制来说,这个组织实际上是另一个组织的一个分支。

我们在对组织的分类研究时,不仅要看该组织的成员、宗旨等,还要看该组织实际运作机制,才能准确的对该组织的性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这个小节中,我们仅是从组织的分类来讨论组织的运作机制的特殊性,在组织的边界一节中,我们还会从组织边界的角度来讨论组织运作的特征。

四   组织的生命特征

组织有诞生、成长、壮大、成熟、衰老,最后消亡,因此,组织是个生命体。

在地球上人类组织产生和存在的世界是很短的。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3亿年,而人类社会才一万年,因此,人类组织存在的时间只有恐龙组织存在时间的3万分之一。

每时每刻都要组织的生和灭,这不仅是自然规律还是自然现象。

人类组织的成员是人,人是有生死轮回(轮回是佛教的一种观点),成员的更替,必然导致组织的变化,家庭组织变化随着成员的生死变化最为明显。

人类组织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是现在的几个大的宗教组织,例如天基佛道伊(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的统称)。

宗教组织生存的时间长,有其特殊性,一个大的宗教组织往往是有许多分散的、松散的组织共同组成的,例如佛教组织是以寺庙和门宗分为不同组织的,虽然都属于佛门弟子,但各个门派、寺庙之间是没有共同存在的关系的。

如果分开来看宗教组织中的子组织,那么其生命周期与其他社会类组织如家族组织,也就相差不大了。

认识到组织的生命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是可以万岁的,千年的组织都没有,五百年的王朝的寿命,也和一个显赫家族的寿命差不多。



在本小节,我们讨论了组织的定义,说明了人类组织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会不断进化,有生有灭。

在下一节中,我们从组织的目标性来讨论组织的另一个特征。


第二节 组织的目标性

一 组织目标的共性:生存目标。

任何组织都必须有一个目标,没有目标的多个人的团体不算组织,例如一个旅行团,是有一个共同的旅游路线。

组织的目标一定是成员认可的目标,大型长期存在的组织的目标一定是和组织成员利益相关的目标,这样这个组织才能依附于成员而存在,同时组织也才能对成员有足够的吸引力。越是能给成员提供更多利益,组织越是具有吸引力。

组织的目标是人的认知,而人的认知是有个性化差异的,而且是可改变的。

通常,大型正式的组织,都会有一个组织的宗旨,也就是组织目标的阐述。

宗教组织的宗旨即目标,是传播一种信仰,包括世界观价值观等等。

组织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目标的综合,但有一个目标是所有的组织所共同具有的目标,即组织生存目标。如果一个组织的目标中没有这种组织的生存目标,那这个组织就会很快的消亡。

这种现象和生物、人类的求生欲望是完全一致的,组织不求生存,那么在自然的进化法则的作用上,组织很快就会消亡。

因此,一个组织,无论其组织的宗旨是什么,组织只要长期存在,追求存在,那么组织的生存目标永远是第一位的。

这个目标排第一位,与信仰、正义等无关,即无论什么组织,组织的生存永远排第一位,如果一个组织的生存不再视作组织的第一目标,这就和人放弃求生欲一样,意味着组织即将消亡,即和人自杀一样,组织自杀。

组织的生存作为第一目标,这是自然法则。 如果承认组织是自然进化的生物集会体,那么我们就会认识到,组织的生存目标,是组织的唯一、根本的目标。组织所从事的任何行为,都是为了这一目标即生存目标而进行的。当其他的目标与组织生存目标冲突时,就必然选择生存目标。

二 组织目标的维护

人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即从个人生存来说,吸烟是错误的,但是,吸烟者很多。

对于组织也一样,组织的生存即使是首要、唯一目标,但组织的整体行为并不能保证对这个目标是有益的。因此,无论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因素,当一个组织消亡时,很难归因于某个人或某些事,这同样是自然法则,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控制能力还不能完全让组织的行为为组织生存的目标得以落实。因此,组织行为表现也不总是能为组织的生存目标起积极作用,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组织目标的维护,特别是组织生存目标维护,是要依靠组织成员的,在组织的生存出现危机时,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忠诚就至关重要。因此,组织的领导人物,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就必须要选用对组织绝对忠诚的人。这是普遍的社会规律,不是哪个组织的特点。

反过来,当理解一个组织的领导人物时,必须理解这个人物对组织的忠诚一般都是很可靠的。

组织目标维护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是外部环境,现代组织存在于一个广泛开放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如果一个组织的行为导致外部环境的否定,那么,无论这个组织成员对组织多么的忠诚,同样对组织的生存会造成侵害。

因此,维护组织的生存目标,即使只考虑组织自身的生存不考虑组织以外的任何利益,也必须理解组织的外部环境与组织的互动关系。损害组织的外部环境,对组织的生存目标是破坏性的行为。

只简单的考虑组织利益,不考虑外部环境利益,对组织是不利的。

这好比吸烟,可以有一时的愉悦,但对身体有害。

三 组织目标的多样性

有个方面的表现,即对外表现、对内表现、隐蔽表现。

组织目标的对外表现是指的一个组织的宗旨会有一个对外宣称的说明。例如,“度一切苦厄”、“为人民服务”、“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等等,就是一种对外的组织目标的描述表现。没有一个组织把组织生存目标作为对外表现的目标,这是因为任何组织都是存在于一个外部环境中,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很多交流,如从外部吸引人员和资源加入到组织中去,为了不引起外部环境的抵制,组织目标的外部表现必须是看起来对组织内外都是有益的。

组织目标的内部表现通常体现在组织对内部成员的目标宗旨描述。在组织内部,组织目标的描述会和外部描述有很大变化,但为了让人们看不清楚内外差别,就需要在书面描述时模凌两可,而在内部可以通过口头传达或以内部机密文件的形式做清楚的说明。

组织目标的隐蔽表现,通常就是组织的生存目标,前面分析的,任何组织都有生存目标,当生存目标与其他任何目标有冲突时,对生存目标的破坏,即被视作对组织的背叛,这就是组织的隐蔽目标重要性。

组织的隐蔽目标有时候还体现在领导人物的意愿上,任何组织的高级领导人即对组织有较大影响力的领导人物,他本人可能会有一个目标或目的,但这个目的他可以不公开承认和宣示,这时候,他把他的目的化为组织的行为,于是,整个组织就有了一个隐蔽的目标。这种情况在高度集权的组织中是常有发生的,历史上发生的这种情况给组织甚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严重后果。

在讨论组织目标时,我们并不讨论具体的某个组织,也不讨论组织目标的合理与善恶,只是从组织这个由人组成的一个生物的集合来客观的看待。

任何组织有目标,生存目标是首要目标,目标有外部展现和内部目标,以及存在隐蔽目标。

在下一个章节,我们讨论组织的另一个基本的特征,即边界特征。
25
分享 2020-01-04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