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台湾人的写作用词都很文雅古典,而中国的却很简单粗暴?
不知道葱油们有没有同感,
香港台湾两地的媒体、新闻报章、出版书籍、电影名翻译等用词都很文雅古典,
而中国却很直白乏味,这跟中国的语文教育有关吗?
香港台湾两地的媒体、新闻报章、出版书籍、电影名翻译等用词都很文雅古典,
而中国却很直白乏味,这跟中国的语文教育有关吗?
港澳的行文是很看重格式和礼节的,即使你文采不出众,但是合乎要求的礼节格式也显得规范,在熏陶之下,大多数人都掌握了基本的文学技能,另外,香港的大学质量都不错,入读名校的概率远高于内地,台湾比较重视文字语言能力,至少比内地要求高很多
而我们从小的语文作文教育,不然就是简单粗暴把事情三要素说清楚就行,不然就是一堆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排比句,读起来令人作呕
很多老师不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因为和高考成绩无关,但其实文化素养正是体现一个国家国民修养的地方(我一直特别佩服俄罗斯人在等地铁的1分钟时间也要掏本书看两眼,是真的爱书的民族)
这样的语文教育下,大部分人不具备基本的文字能力,甚至很多大学生连简单的请假条都写不好
再加上大部分人大学之后就基本不写东西了,网络文字又呈现低幼化,反智化的趋势,文字水平只能是越来越差
工作之后,除了少数行业之外,很多人即使写东西也是写材料,这对文字能力是有损害的
而我们从小的语文作文教育,不然就是简单粗暴把事情三要素说清楚就行,不然就是一堆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排比句,读起来令人作呕
很多老师不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因为和高考成绩无关,但其实文化素养正是体现一个国家国民修养的地方(我一直特别佩服俄罗斯人在等地铁的1分钟时间也要掏本书看两眼,是真的爱书的民族)
这样的语文教育下,大部分人不具备基本的文字能力,甚至很多大学生连简单的请假条都写不好
再加上大部分人大学之后就基本不写东西了,网络文字又呈现低幼化,反智化的趋势,文字水平只能是越来越差
工作之后,除了少数行业之外,很多人即使写东西也是写材料,这对文字能力是有损害的
港府自回歸後一堆的 "落實", "重中之重" 等TG字辭, 看不下去, 俗不可奈。
以下摘自蘋果日報
----------------
1997年回歸前,香港仍為英國殖民地,當時英國官方人員的中文譯名多由香港政府中文公事管理局與英國駐港商務專員公署等官方機構制定,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制定中文譯名的責任則大致落到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手上。由於香港人普遍使用粤語,官方譯名也以粤語的廣州話發音作標准,並會盡量將譯名漢化,使華人有親切感。
領事館回覆《蘋果》查詢時指,他們為內閣官員改名時,大致有4原則:一是以英文發音為主,取中文諧音,如新首相Theresa May,May譯作「文」,Theresa本有3音,取重音節音,譯成「翠珊」,中文名就為「文翠珊」;二是儘量挑選常見的中文字作姓,名則要好聽、意思好;三是中文姓與名的順序與英文姓、名對應;第四是通常會取3字中文名,若姓氏已可譯出具意義3字中文名,便不理其名字,如英國新財政大臣Philip Hammond的中文名為夏文達,只取自其姓氏的譯音。
過往英國官員官方譯名
Mrs.Margaret Thatcher/戴卓爾夫人
John Major/馬卓安
Sir David Wilson/衛奕信
Chris Patten/彭定康
Caroline Wilson/吳若蘭 https://staticlayout.appledaily.hk/web_images/layout/art_end.gif
以下摘自蘋果日報
----------------
1997年回歸前,香港仍為英國殖民地,當時英國官方人員的中文譯名多由香港政府中文公事管理局與英國駐港商務專員公署等官方機構制定,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制定中文譯名的責任則大致落到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手上。由於香港人普遍使用粤語,官方譯名也以粤語的廣州話發音作標准,並會盡量將譯名漢化,使華人有親切感。
領事館回覆《蘋果》查詢時指,他們為內閣官員改名時,大致有4原則:一是以英文發音為主,取中文諧音,如新首相Theresa May,May譯作「文」,Theresa本有3音,取重音節音,譯成「翠珊」,中文名就為「文翠珊」;二是儘量挑選常見的中文字作姓,名則要好聽、意思好;三是中文姓與名的順序與英文姓、名對應;第四是通常會取3字中文名,若姓氏已可譯出具意義3字中文名,便不理其名字,如英國新財政大臣Philip Hammond的中文名為夏文達,只取自其姓氏的譯音。
過往英國官員官方譯名
Mrs.Margaret Thatcher/戴卓爾夫人
John Major/馬卓安
Sir David Wilson/衛奕信
Chris Patten/彭定康
Caroline Wilson/吳若蘭 https://staticlayout.appledaily.hk/web_images/layout/art_end.gif
文辭是表象,內裡是審美敗壞。審美敗壞必然道德敗壞,道德源自美感。
陸人經中共數十載荼毒,審美(普遍)蕩然無存,以醜惡為美,以粗暴為性情。在言為鄙,在行為賤,其由一也。
敬白
陸人經中共數十載荼毒,審美(普遍)蕩然無存,以醜惡為美,以粗暴為性情。在言為鄙,在行為賤,其由一也。
敬白
專業翻譯報到~~
還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念過各種翻譯理論
當中的 Skopos 理論最為深刻
Skopos 主張捨棄原文,以讀者受眾的角度決定語境
畢竟讀者看到的是譯文,而不會像語文工作者一樣拿來雙語對比
信達雅三個準則也是跟據讀者的水平和原文的種類而定
因此麻煩大家了解一件事,就是翻譯並沒有上述朋友所說的"正確",只有"合適"。同一套電影在大陸的諸多審查限制下有自己的譯法,港台基於觀眾文化認知的不同,對直譯意譯的見解也各有分岐。 兩岸三地的翻譯差異巨大是語言文化差距的體現,而翻譯手法也是基於譯者水平,外在因素而形成的選擇。
以前翻譯學派的討論點在於直譯和意譯的利與弊, 現在已經向討論 dynamic equivalence, 也就是如何將原文中恰當的語境和語氣轉換到譯文中, 令觀眾可以受與原讀者一樣的體驗。 這麼一來翻譯決策的過程也變得更有彈性,不再受規距所限。
不過縱觀兩岸三地的翻譯,合作久了也發現各地翻譯素質確是良莠不齊…大陸更甚
不良的譯者主要是因為他們不認真對待翻譯這行業,也不了解的行業的運作和審美,不懂得判別譯文品質的高低。 正如美術系的學生經常被要求評價畫作, 因為提高審美觀正正是提高水平的要點。
翻譯這行業是非常深奧的,說真的也有點摸不著邊際 。可是大老闆和外行人普遍都看不起,就造成了如今翻譯品質低劣的惡果。
多討論了解各種翻譯的動機與上下文,少否定别人的譯文。全民語文水平提高了,翻譯品質就自然拉上來。
PS 007 新電影 no time to die
大陸譯 無暇赴死
香港譯 生死有時
台灣譯 生死交戰
請開放討論~
還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念過各種翻譯理論
當中的 Skopos 理論最為深刻
Skopos 主張捨棄原文,以讀者受眾的角度決定語境
畢竟讀者看到的是譯文,而不會像語文工作者一樣拿來雙語對比
信達雅三個準則也是跟據讀者的水平和原文的種類而定
因此麻煩大家了解一件事,就是翻譯並沒有上述朋友所說的"正確",只有"合適"。同一套電影在大陸的諸多審查限制下有自己的譯法,港台基於觀眾文化認知的不同,對直譯意譯的見解也各有分岐。 兩岸三地的翻譯差異巨大是語言文化差距的體現,而翻譯手法也是基於譯者水平,外在因素而形成的選擇。
以前翻譯學派的討論點在於直譯和意譯的利與弊, 現在已經向討論 dynamic equivalence, 也就是如何將原文中恰當的語境和語氣轉換到譯文中, 令觀眾可以受與原讀者一樣的體驗。 這麼一來翻譯決策的過程也變得更有彈性,不再受規距所限。
不過縱觀兩岸三地的翻譯,合作久了也發現各地翻譯素質確是良莠不齊…大陸更甚
不良的譯者主要是因為他們不認真對待翻譯這行業,也不了解的行業的運作和審美,不懂得判別譯文品質的高低。 正如美術系的學生經常被要求評價畫作, 因為提高審美觀正正是提高水平的要點。
翻譯這行業是非常深奧的,說真的也有點摸不著邊際 。可是大老闆和外行人普遍都看不起,就造成了如今翻譯品質低劣的惡果。
多討論了解各種翻譯的動機與上下文,少否定别人的譯文。全民語文水平提高了,翻譯品質就自然拉上來。
PS 007 新電影 no time to die
大陸譯 無暇赴死
香港譯 生死有時
台灣譯 生死交戰
請開放討論~
以前还好一点,还记得哪一年的春晚第一次出现了网络用语,那时人还说春晚终于会跟潮流了,谁知道现在一发不可收拾,自媒体那些震惊体文章就是典型代表,用语低俗,词不达意,简直是侮辱了中文,不过可能也跟领导人有关,说太文绉绉了他看不懂
中华文明在台湾/香港 ~ 尊重祖先,饮水思源,儒家思想,农历文化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 挖祖坟,灭信仰,破四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 挖祖坟,灭信仰,破四旧。
游戏名字的翻译貌似台湾翻译的都太幼稚了,比中国的翻译要差。而现在游戏里的字幕反而台湾的比中国的要好。
台灣的電影片名一直都翻的很爛吧,一堆「神鬼xx」、「魔鬼xx」系列,都是片商在自嗨
還有諾蘭的 Inception 在台灣翻成「全面啟動」,阿是要啟動什麼?大陸翻盜夢空間還正常多了
還有諾蘭的 Inception 在台灣翻成「全面啟動」,阿是要啟動什麼?大陸翻盜夢空間還正常多了
我覺得中國年輕人的品味還好
雖然喜好有點單一,缺乏多樣性和內涵
但這要時間經營,不是一代人能做到的
你看韓國也有點這樣的意思
起碼中國年輕人不瞎,知道什麼是好看
其實文間有素養的人很多
會令人覺得中國審美low
主要是中國擁有話事權的人沒品味
他們就是沒有文化也沒有品味
偏偏壓制了能提升整體素養的那些聲音
最終把整個中國品味弄得很惡俗
雖然喜好有點單一,缺乏多樣性和內涵
但這要時間經營,不是一代人能做到的
你看韓國也有點這樣的意思
起碼中國年輕人不瞎,知道什麼是好看
其實文間有素養的人很多
會令人覺得中國審美low
主要是中國擁有話事權的人沒品味
他們就是沒有文化也沒有品味
偏偏壓制了能提升整體素養的那些聲音
最終把整個中國品味弄得很惡俗
翻譯我不服,但是説話的確有
不過就我體感,台灣人的國語古文本來就比絕大多數中國人好
不過翻譯我真的不服
香港人硬要把夏亞翻譯成馬沙,妹妹還要跟哥哥姓馬,爲什麽要那麽中華風?
同樣一個Benz
中國翻譯奔馳,能翻譯那麽好的我看全中國也少見
台灣翻譯賓士,其實也很不錯,比中國版有外國人人名的感覺終於原版
香港翻譯平治……的確是個人名,不過像日本人
哦對了,你看過台灣人翻譯的光之美少女嗎……?小町翻譯成叮叮……
不過就我體感,台灣人的國語古文本來就比絕大多數中國人好
不過翻譯我真的不服
香港人硬要把夏亞翻譯成馬沙,妹妹還要跟哥哥姓馬,爲什麽要那麽中華風?
同樣一個Benz
中國翻譯奔馳,能翻譯那麽好的我看全中國也少見
台灣翻譯賓士,其實也很不錯,比中國版有外國人人名的感覺終於原版
香港翻譯平治……的確是個人名,不過像日本人
哦對了,你看過台灣人翻譯的光之美少女嗎……?小町翻譯成叮叮……
很多大陸寫文章的問題是行文缺乏邏輯骨幹,大概是八股文影響太深加上教育不鼓勵邏輯思考吧,
經常會看到長篇大論沒重點的文章。
還有,共產黨很喜歡創造新詞,完全不尊重中國文化
一大堆硬縮成兩字的怪詞,明明本來就有的詞彙卻不用
之前工作需要看兩岸三地的文案,大陸的都需要最長時間去改動,沒重點用字不精辟還常把網絡語言放進去
香港人寫東西比較目標為本,以重點為主,1234項講完就好
台灣人比較感性,說故事能力高,用詞也最廣博,可是有時候會太長
經常會看到長篇大論沒重點的文章。
還有,共產黨很喜歡創造新詞,完全不尊重中國文化
一大堆硬縮成兩字的怪詞,明明本來就有的詞彙卻不用
之前工作需要看兩岸三地的文案,大陸的都需要最長時間去改動,沒重點用字不精辟還常把網絡語言放進去
香港人寫東西比較目標為本,以重點為主,1234項講完就好
台灣人比較感性,說故事能力高,用詞也最廣博,可是有時候會太長
我覺得
還好
叭
上次看了某七中(?)老師的開學致詞
有些人埋在冬天有些人應該埋在冬天那篇覺得就滿好的
台媒的新聞也沒比較有文化,舉個讓我記了好幾天的栗子
獨/中部大媽狂咳!「高速老痰」顏噴醫生…一問嚇歪:去過大陸 診斷結果出爐
這啥用詞 我看了真的發芬
還好
叭
上次看了某七中(?)老師的開學致詞
有些人埋在冬天有些人應該埋在冬天那篇覺得就滿好的
台媒的新聞也沒比較有文化,舉個讓我記了好幾天的栗子
獨/中部大媽狂咳!「高速老痰」顏噴醫生…一問嚇歪:去過大陸 診斷結果出爐
這啥用詞 我看了真的發芬
翻譯
記得以前上翻譯課的時候討論過這個問題
爭議比較大的是地名
比如說是:
雪梨 悉尼
春田 [url=https://zh.wikipedia.org/zh-hk/%E6%96%AF%E6%99%AE%E6%9E%97%E8%8F%B2%E5%B0%94%E5%BE%B7_(%E5%AF%86%E8%8B%8F%E9%87%8C%E5%B7%9E)][/url]斯普林菲爾德
前者是傳統香港的翻譯,後者應該是中國的翻譯。
個人是偏愛前者的,特別是春田(Springfield 美國地名),起碼一聽這個譯名就能感覺到Springfield是個什麽地方,至於 斯普林菲爾德 我無力吐槽。
題外話,中國人審美不行不是第一天的事了。
看他們特別喜歡用 紅底黃字 就知道
説真的 很難看 很難看 很難看
雖然不是藝術專業
不懂什麽配色
但tmd 紅底黃字 真的 很難看!!!
記得以前上翻譯課的時候討論過這個問題
爭議比較大的是地名
比如說是:
雪梨 悉尼
春田 [url=https://zh.wikipedia.org/zh-hk/%E6%96%AF%E6%99%AE%E6%9E%97%E8%8F%B2%E5%B0%94%E5%BE%B7_(%E5%AF%86%E8%8B%8F%E9%87%8C%E5%B7%9E)][/url]斯普林菲爾德
前者是傳統香港的翻譯,後者應該是中國的翻譯。
個人是偏愛前者的,特別是春田(Springfield 美國地名),起碼一聽這個譯名就能感覺到Springfield是個什麽地方,至於 斯普林菲爾德 我無力吐槽。
題外話,中國人審美不行不是第一天的事了。
看他們特別喜歡用 紅底黃字 就知道
説真的 很難看 很難看 很難看
雖然不是藝術專業
不懂什麽配色
但tmd 紅底黃字 真的 很難看!!!
我台灣人,我覺得翻譯是另一回事啦就先不提
如果單純就表面看到的,就舉例我看過的中國網路小說吧(畢竟網路文學是很大的群體)
雖然確實覺得常常有很好笑很逗趣的描述,可是充斥過量的網路用語,而且還有很多成語用錯的現象
此外有些用詞越來越單一化,不是很靈活
悲慘的是台灣也漸漸要被同化了,我想台灣人的語文能力也會越來越差吧
也許一般民眾(畢竟網路小說的門檻不高)和真正有文學素養的中國人可能還是有落差?
曾經想過是不是文革的關係...
如果單純就表面看到的,就舉例我看過的中國網路小說吧(畢竟網路文學是很大的群體)
雖然確實覺得常常有很好笑很逗趣的描述,可是充斥過量的網路用語,而且還有很多成語用錯的現象
此外有些用詞越來越單一化,不是很靈活
悲慘的是台灣也漸漸要被同化了,我想台灣人的語文能力也會越來越差吧
也許一般民眾(畢竟網路小說的門檻不高)和真正有文學素養的中國人可能還是有落差?
曾經想過是不是文革的關係...
我觉得这是你的体验偏差,你要说官方喉舌包括中央电视台直白粗俗那没错,民间文学不见得。我转一首打工诗人许立志的诗,和余秀华的一首诗,你体验一下。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他们把它叫做螺丝
我咽下这工业的废水,失业的订单
那些低于机台的青春早早夭亡
我咽下奔波,咽下流离失所
咽下人行天桥,咽下长满水锈的生活
我再咽不下了
所有我曾经咽下的现在都从喉咙汹涌而出
在祖国的领土上铺成一首
耻辱的诗
2013-12-19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
武漢加油 √
貌似是某國內媒體認為,還是武漢加油這樣的通俗易懂的文字更富含感情……(•ิ_•ิ)
武漢加油 √
貌似是某國內媒體認為,還是武漢加油這樣的通俗易懂的文字更富含感情……(•ิ_•ิ)
额其他的我不是很懂啊……
说电影译名……这个不全面吧
举个例子,所有007 的电影在 (订正一下)香港都叫做《铁金刚大战***》
大陆的译名很明显不是这样。
另外很多人物的名字翻译,也不是越文越好的,还是要以信为主,雅只是辅助
比如说布莱德.诺亚 翻译成林有德是什么鬼?阿姆罗.利(或者雷)翻译成李阿宝更是令人发指……
说电影译名……这个不全面吧
举个例子,所有007 的电影在 (订正一下)香港都叫做《铁金刚大战***》
大陆的译名很明显不是这样。
另外很多人物的名字翻译,也不是越文越好的,还是要以信为主,雅只是辅助
比如说布莱德.诺亚 翻译成林有德是什么鬼?阿姆罗.利(或者雷)翻译成李阿宝更是令人发指……
基本跟九年义务教育有关,还有文化钳制。教育不让学生自己思考,不允许想象,用纪律克制人的本性。通过改写的事实教育孩子往邪路上走。
已隐藏
有什么论点,说“都”须谨慎。
你说香港台湾都文雅请看今天的苹果日报:
牛肉乾收入大跌證警方「唔做嘢」
林鄭向北京「交人頭」
確診富婆三叔周融有份去飲
...
你说香港台湾都文雅请看今天的苹果日报:
牛肉乾收入大跌證警方「唔做嘢」
林鄭向北京「交人頭」
確診富婆三叔周融有份去飲
...
看领导人说话就知道了,中共各级的领导人说话简直就是玷污汉语这门语言。
跟文革有关
那段时期大陆的文化遗产被破坏殆净
那段时期大陆的文化遗产被破坏殆净
可能我看中國網路小說跟認識中國朋友們總是出口成章,
總覺得中國人文學底蘊好啊?還有點羨慕文學教育這塊,
想著到底哪種教學法能培養出這樣中國人,
而且網路資源、聽書也很多,
想了解一下中國普通人普遍讀課外書狀況,
身為台灣人看著誠品排行榜總是讓人哭笑不得。
總覺得中國人文學底蘊好啊?還有點羨慕文學教育這塊,
想著到底哪種教學法能培養出這樣中國人,
而且網路資源、聽書也很多,
想了解一下中國普通人普遍讀課外書狀況,
身為台灣人看著誠品排行榜總是讓人哭笑不得。
玩一款游戏 英文overwatch 国服翻译 守望先锋 台服 斗阵特攻
我觉得国服还可以。。。
我觉得国服还可以。。。
在下个人认为是 党文化对真正的传统文化的摧残
《九评》已相当透彻的给出了一个标准的答案
《九评》已相当透彻的给出了一个标准的答案
我觉得也不一定吧
刺激1995 -->肖申克的救赎
香港的翻译似乎很喜欢给人取个中国名,这个我就很难接受,看这个这个外国人叫个中国名,怎么看怎么别扭,当然你也可以以为是翻译的美。
刺激1995 -->肖申克的救赎
香港的翻译似乎很喜欢给人取个中国名,这个我就很难接受,看这个这个外国人叫个中国名,怎么看怎么别扭,当然你也可以以为是翻译的美。
中国: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台湾:褫夺公权
1949年之前传承了几千年的中文在中国被毁了
台湾:褫夺公权
1949年之前传承了几千年的中文在中国被毁了
某党上台后,有一个趋势,就是不喜欢好的东西,认为这是糖衣炮弹,反而去要不好的东西。比如说,亮剑里的李云龙和田雨结婚后,田雨欣赏墙上一幅画,李云龙不高兴,说是资产阶级的东西,而资产阶级失败了,我是大老粗我什么都不懂我自豪,好像是强行不喜欢好东西一样。这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土匪当家了,有把中国人全变土匪的趋势。
文盲主政,以及文革造成的文化断层,这是根本。
二十二十二十二十二十二十二十二十二十二十二十
二十二十二十二十二十二十二十二十二十二十二十
主要还是文革将中华文化进一步加速化。。。
中共就是清朝的2.0版本
中共就是清朝的2.0版本
日本人用词最礼貌。中国公司总是说我们怎么怎么样,日本人说弊社,很谦虚。中国公司给人装逼的感觉
弯弯写作太啰嗦了,阅读半天就一个要点。然后,文言文的精髓就是短,文雅与长短无关,汉语要雅必带古风。
短美,古诗词
长美,民国和带古风的杂文
短平,我写的情书
长平,湾湾写的情书
短丑,粗鄙的宣传标语
长丑,人民日报
短美,古诗词
长美,民国和带古风的杂文
短平,我写的情书
长平,湾湾写的情书
短丑,粗鄙的宣传标语
长丑,人民日报
港台澳,甚至是一些海外華人居住地,是當年大陸建政後不少文人逃離所到之處
不過香港呢,近年的用字亦越趨大陸用語了,可惜
不過香港呢,近年的用字亦越趨大陸用語了,可惜
讲真,混了几个色情小作文论坛,港台的黄友写作水平普遍要比大陆的差一些,很多甚至连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都分不清。
得益于大陆执念般的高考制度,大陆的黄友普遍在词汇量和内容架构上要更优秀一些。
得益于大陆执念般的高考制度,大陆的黄友普遍在词汇量和内容架构上要更优秀一些。
文不文雅不雅我不知道,但戲名這個東西很商業化的,得依據受眾的興趣點來取。
不知道為甚麼,我看到的剛剛是相反,總覺得大陸人會的字詞成語都比較多 (當然不包括共式中文使用者),香港部份傳媒錯別字其實也頗常見,尤其網上;至於一般人...會中學水平的四千漢字就不錯了。
七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後果。一幫大字都寫不好的強盜掌握了政權,文化水平怎能不下降。
我自己的推測是跟簡體字推廣和各種標語有關。
繁體字有其造字意象,本就能拿來對應情境增添更多文字與情感思想的連結,簡體字為了好學好記,有的已經遺失了這個意涵體現於形體的特色,在字與情、字與理之間的聯繫和發散就被限縮了
而為了推廣政策,中國政府常創造一些標語,用的都是很淺顯易懂、很口語甚至有點地獄梗的風格,或許也影響到了人們日常對話或書寫的思維邏輯,會走向偏簡單直白的路線吧!
不過現在網路用語流竄,加上媒體用字遣詞的聳動與敷衍,我覺得很多台灣人的生活對話與寫作也不再精細文雅。好吧我承認我就是想嗆台灣媒體素質差,天天使用噴飛、擠爆這種不夠正經正式的字詞;愛隨便幫人冠正妹、猛男、學霸的標籤名號;語句前後矛盾、用字不精準、誤用成語、語意誤解、專有名詞不懂亂用、聳動煙硝味腥羶色倒是用好用滿,真的大學不用開設相關科系了,直接國小國中畢業就能去寫新聞搞製作新聞了,我實際看過幾個中小學年紀的YouTuber說話還比電視新聞媒體更客觀清晰
繁體字有其造字意象,本就能拿來對應情境增添更多文字與情感思想的連結,簡體字為了好學好記,有的已經遺失了這個意涵體現於形體的特色,在字與情、字與理之間的聯繫和發散就被限縮了
而為了推廣政策,中國政府常創造一些標語,用的都是很淺顯易懂、很口語甚至有點地獄梗的風格,或許也影響到了人們日常對話或書寫的思維邏輯,會走向偏簡單直白的路線吧!
不過現在網路用語流竄,加上媒體用字遣詞的聳動與敷衍,我覺得很多台灣人的生活對話與寫作也不再精細文雅。好吧我承認我就是想嗆台灣媒體素質差,天天使用噴飛、擠爆這種不夠正經正式的字詞;愛隨便幫人冠正妹、猛男、學霸的標籤名號;語句前後矛盾、用字不精準、誤用成語、語意誤解、專有名詞不懂亂用、聳動煙硝味腥羶色倒是用好用滿,真的大學不用開設相關科系了,直接國小國中畢業就能去寫新聞搞製作新聞了,我實際看過幾個中小學年紀的YouTuber說話還比電視新聞媒體更客觀清晰
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光大的地方也就只有台湾了。我的表弟在宁波一家台企就职,在他的婚礼上,他老板的一番祝辞听起来就像《滕王阁序》,人也长得儒雅优美。这让我对台湾人好感顿生!
完全沒有同感,大陸優秀的作家也很多,台灣也不少,只是你沒在關注。
普遍來說,大陸沒有文明(有沒有文化我不清楚),台灣沒有文化,去中國文化之後更是如此。
只剩笑話。
普遍來說,大陸沒有文明(有沒有文化我不清楚),台灣沒有文化,去中國文化之後更是如此。
只剩笑話。
在台灣一天我就會努力地消滅支語,越聽火氣越大。
习皇登基之前这篇文章可看:
欧阳江河:“文革”语言对汉语的伤害是犯罪
https://www.chinanews.com. cn/cul/2014/10-15/6679550.shtml
摘一段:
欧阳江河:“文革”语言对汉语的伤害是犯罪
https://www.chinanews.com. cn/cul/2014/10-15/6679550.shtml
摘一段:
50年代大学毕业的那一代人,受的教育其实是有很深重的“文革”文化痕迹。“文革”的语言其实是有一种,我举个例子,波兰有一个诗人也是获得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写过一首诗说的是波兰战后在苏联阵营统治下,从村长到党的总书记在谈到政治问题时、思想问题时,他们使用的语言,从口气到思想的深度,到使用的语法、词汇到智力上一模一样,这就有点类似于中国从“文革”之间可能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市长、省长等人所用的语言、词汇一模一样。
当年的军事化斗争已经给“文革”语言定了调,就是斗争、批判、骂人,把你一只脚踩下去,让你永世不得翻身等等。所有这些语言最深处的隐喻是来自斗争,来自战争状态,而不是和平。所以那一批人只要在批评时,使用的语言、语法的那种紧迫感、严重性、语气所使用的词汇立即回到了“文革”那个时候。其实我可以很优雅地表达我的分量,他不懂这个分量,这就是语言水平导致生命质量的降低。
中共盜國後的一段時間和文革時有很多文學造詣極高的知識份子都逃難到香港,當中比較著名的有饒宗頤、林語堂和張愛玲。他們很多都在中小學成為中文老師、作家、報章編輯,甚至在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當中文系的教授,未被中共污染的中文語法便這樣代代相傳。而西方文化也很自然地融合到香港的中文之中,例如「幽默」一詞是由林語堂以英文詞語humour創造出來的。
其实包子上台之后文言教育倒是加强了,这波的结果现在还看不到
楼上有人说到点子上去了,正是因为大陆经过了多年的「革命斗争」,导致主流媒体至今仍无法脱离「斗争式」杀气腾腾非敌即我的表达方式,我深以为不妥,所以我在行文上便尽量仿照港台报纸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之写法,避免激烈之言辞与「类共产主义」之斗争性语汇。为何不参照90年代中期以后?因为从那时起港台报纸由于苹果日报之类媒体参与竞争,用语已经逐渐粗鄙化;而香港台湾本土主义的崛起又导致了媒体大量引用香港語、台湾語中的俚俗词汇,更是加剧了这种趋势。
是一些用词的区别,大陆大陆很多词汇都很新。而港台的词一般都用了很久,详情可以看看一下国民政府4849年的批文格式或者那时候的报纸用语,和现在的也没有什么改变。
我覺得是文化審查讓中國變成文化沙漠
審查下這不能說那不能寫,敏感詞一直增加,要避開一堆限制,要是我的工作是翻譯,在審查下有兩種選擇:
一 在限制下絞盡腦汁,完成一個缺陷作品
二 直接暴力翻譯
如果兩者都能令領導滿意,當然是後者省事多了。審查制度讓創作不能關心社會議題、弱勢群體,還非得要政治正確、道德正確、中國正確,讓作品不能有深度,根本就是一個限制器,時間久了,怎麼看都是那些東西
還有一點是才不配位的人很多,沒有能力卻佔著位子,荒唐的品味審核出可怕的作品,像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海報那樣,令人不忍直視
審查下這不能說那不能寫,敏感詞一直增加,要避開一堆限制,要是我的工作是翻譯,在審查下有兩種選擇:
一 在限制下絞盡腦汁,完成一個缺陷作品
二 直接暴力翻譯
如果兩者都能令領導滿意,當然是後者省事多了。審查制度讓創作不能關心社會議題、弱勢群體,還非得要政治正確、道德正確、中國正確,讓作品不能有深度,根本就是一個限制器,時間久了,怎麼看都是那些東西
還有一點是才不配位的人很多,沒有能力卻佔著位子,荒唐的品味審核出可怕的作品,像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海報那樣,令人不忍直視
香港人用词文雅我是不觉得,但是香港人用的汉字肯定比大陆和台湾多。

九七前的香港政府公文都是半文言的,剛從大陸過來時確實很驚艷
搅屎棍都从央视主播嘴里公开说出来了,你就知道问题在哪了
大家不能只看电影片名翻译啊,语言是渗透在生活方方面面的,建议去看一下文革时候的报纸,就明白语言贫乏早就有了。而当时蒋在台湾搞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我就算是看个台湾综艺节目,那些演员们会的成语,用词的文雅程度,都比我高,这方面我必须要说,国文教育的素质确实不一样。
另外80年代之前的翻译都还很认真,但是现在很多滥竽充数,或者是赶工期之作。很多学术著作的语句看着就不通,甚至能看出来英文的句子结构,还有大量generic翻译成基因(清华某教授),pupil翻译成小学生(上下文都在讲眼睛)之类的校对一下都能发现的明显不合语境的错误,这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了。
另外80年代之前的翻译都还很认真,但是现在很多滥竽充数,或者是赶工期之作。很多学术著作的语句看着就不通,甚至能看出来英文的句子结构,还有大量generic翻译成基因(清华某教授),pupil翻译成小学生(上下文都在讲眼睛)之类的校对一下都能发现的明显不合语境的错误,这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