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历了自毁长城的大清洗后,前苏联还是顶住了德国的进攻?

某种意义而言,中共不断的肃反传承就是学习他们的父亲苏联。二战前斯大林清洗了近七成的军队高层干部,无数官僚科学家和军官死在了这场运动之中。更别提大饥荒的对基层的冲击了。但是在苏德战争之中,苏联还是取得了胜利,为什么他们这么抗揍?
苏德战争德国失败几乎可以说是必然。德国在没有彻底解决英国,甚至连北非战场都尚且处在胶着状态时贸然进攻苏联这在战略上无异于自杀行为。
从战略角度上讲,德国在战前严重低估了苏联的实力。苏联的大清洗重创了苏军,苏芬战争中苏联红军的拙劣表现让德国人产生了一种苏联已经不堪一击一触即溃的错觉。希特勒甚至说过:“苏联已经腐朽不堪,我只要朝它门上踢上一脚,整个大厦就会垮塌。”战争开始后,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也承认:“我们低估了俄国巨人,无论何时当他们有一打师被消灭,他们会迅速换上另一打。”
事实上苏军当时的战斗力也确实不值得高看。但问题是,苏联人口是德国的近四倍,国土面积超过德国50倍,各种战略资源几乎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其广阔的国土面积更是给了他们足够大的缓冲空间。苏联在欧洲部分的战线自西向东如同漏斗状,越往东越宽。德军兵力有限战线越长越不利,其擅长的闪电战对上苏联这么庞大的国土面积也效果有限。而且二战前的苏联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重工业和军工生产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德国虽然工业发达,军队作战理念先进,但受限于人口和资源,以自己三分之二的国力配合上中欧那几个可有可无的轴心国盟友进攻苏联,胜利的机会极其渺茫。
从纯军事的角度讲,德国人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不仅漏洞百出,而且跟一战的施里芬计划一样,一厢情愿。我们看看巴巴罗萨的内容,计划要求德国要集中三个集团军群,配合着匈牙利,罗马尼亚,意大利等国的轴心国军队,在6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以下战略目标:其一,以中央集团军群为主力,撕开苏联在白俄罗斯的防线后一路向俄罗斯腹地推进,以最快的速度攻占莫斯科,以控制这座苏联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其二,北方集团军群要击溃苏联波罗的海方面军,占领波罗的海三国,并最终与芬兰两线夹击攻占列宁格勒。其三,夺取乌克兰,白俄罗斯的能源和粮食产地,并歼灭苏军的西南方面军。
如果我们了解一下当时苏联战场的态势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几个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北方,中部,南部战线加起来有上千公里。德军兵力有限,根本不可能同时完成这三个目标。那么一旦情况有变,有没有个优先级,先打那个后打哪个?答案是没有。按照巴巴罗萨计划的描述,莫斯科,列宁格勒,乌克兰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至于谁最重要,没提。德国国防部根本就是在一个极端理想化的前提下制定了这么一个计划,可谓是典型的一厢情愿。
因此,苏德战争爆发不久,德军的混乱现象就已经显现出来了。战争开始,德军推进神速,开战不到一个月就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和白俄罗斯全境以及乌克兰的大部分,兵临基辅城下。紧接着便在斯摩棱斯克战役大败苏军攻入了俄罗斯腹地。此时按照计划,德军面临两个选择,其一,听从古德里安建议,让德军装甲部队继续向莫斯科方向推进,中央集团军群随后跟进,开始进攻莫斯科。其二,让中央集团军群南下与南方集团军群夹击乌克兰境内的苏军西南方面军主力并攻占基辅。希特勒选择了后者。最终结局就是基辅战役德军大获全胜歼灭了近七十万苏军,但攻占莫斯科的最佳时机确因此错过了。
与此同时,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也不顺利,苏军抵抗异常激烈,德军几次试图切段列宁格勒和苏联本土的联系均告失败。谁也没想到,这场战役最终打成了一场持续了两年零四个月的拉锯战。
基辅战役过后,德军的进攻势头也已经衰减下来,不得不暂作休整再开启进攻莫斯科的战事。从七月底德军攻克斯摩棱斯克,到十月份德军发动莫斯科战役,苏军获得了近三个月的准备时间。再加上寒冬到来,德军的攻势被遏制,占领莫斯科的计划也彻底化为泡影。
自此,德国人速战速决的计划正式破产,再加上此时美国加入战争,轴心国与同盟国的力量以及发生了明显的转折,德军自此可以说就已经走向了失败的道路。


最后还有一点不得不讲:苏联是否真正赢得了这场战争,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为了胜利,苏联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超过三千万军民死于这场战争,本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战后,苏联出现了明显的劳动力短缺的情况,经济也始终不温不火。直到今天,欧洲的前苏联各大加盟国的女性人口都多于男性。可以说,二战造成的损失影响一直到今天都还没有消除。
苏联的胜利,更像是用自己的体量以多换少硬生生耗死了德国人。苏联赢了战争,输了未来,人力损耗过大造成的恶果甚至为将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按理说,苏联本不需要付出这么大代价来赢得胜利,但斯大林的大清洗严重削弱了苏军战斗力。再加上战前斯大林误判了形势,与德国瓜分波兰使得苏联丧失了战略缓冲带,又对德国的入侵准备不足,最后才有了战争前期的巨大损失。而很多历史学家所吹嘘的苏联强大战事动员能力,其本质上不过是杀鸡取卵透支未来的做法。
芝麻蘑菇仁 前浪两脚羊 后浪大西王 习得狼牙棒 割草可称王
没有美援机床的时候苏联t34发动机台架上跑不到100小时,实际装车在恶劣环境下一半都不到。德国人进来了工厂往东撤水平肯定进一步跌,而战争后期几乎工业基本离不开英美援机器生产。其他关键的美援有航空汽油(苏联的质量差,要和美援混合提高标号),铝材(飞机壳和各种发动机都要,这个苏联自产比例貌似很低)。有些机床50年代才能正常仿制。。。
前面的军官都是做题家,内斗小天才外战外行,还是靠拿几百万牲口跟德国人交学费来得实在,个人认为大清洗实际上有益斯大林的,因为大大降低了手下跑去给辣脆当狗的局面,真实存在的就有投辣脆的有俄罗斯解放军、乌克兰那一票七七八八的。德国人实在是心太高,记得好像43年才去掉8小时劳动制(当然不包括集中营的人肉电池),就连美国人开战都是十几个小时干活的,谋略高是比不过真实力的。
苏联人差不多44年才能勉强拿到制空权,空军数量多但大多都是白给,德国人的数据是苏联六七成击落德军飞机都是高炮打的,从德国整个41年开始算六成飞机是盟军打下的。诺曼底之前苏联收不回白俄,诺曼底之后德国又调不少军队回去西线这边就巴格拉季昂。德国后期把最后装甲精锐拿来突击英美的还是多过对苏,骡马化的渣渣往东线扔到战壕里能蹲到最后一口气就算尽力了。苏吹喜欢吹的就是我们消灭的德国人头数多,实际上击溃海军耗死空军这些高端军种还是靠英美,那时候的苏联兵员水平就算给他一个好得港口和好舰船估计也组织不起正常运作的海军。苏联人打法比较喜欢钳形攻势包饺子伤亡大但换来的成果也大(交换比一些大佬算出来的44年大概4:1。。。就算45年也不到1:1),而英美比较佛系稳扎稳打至少扛住了多次精锐反扑,实际上小胡子最怕的还是英美。
赚的还真是被打的斯大林,灰色牲口换来半瓦房店的技术和半个欧洲,从一个只能卖血输出革命的,只能渗透贵国国民党,军队是波兰芬兰都打不进去,欧洲的匪谍也渗透不成功终将被当地势力干翻的,到世界一极。当然用姨学组制度的角度看这个欧洲封建性质强是不能完全控制得住的,吃完了技术就算涸泽而渔也创造不出新东西了,而在你觉得驻军成本过高就撤军而当地共党也消失了。。。
KingSager 自由不死,暴政必亡
大清洗虽然削弱了苏联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却在政治上达成了“定于一尊”的效果,使得全国的资源能够被一个人如臂使指,而斯大林本人确实是一个战略家,这就使得苏联失地千里丧师百万的时候不会像法国那样崩溃
1930年代是一个民主在全球衰退的时代,经济危机和战争的威胁几乎迫使所有国家都往法西斯极权的方向挪动,德国意大利是直接法西斯化,苏联大清洗是为了集权,波兰/芬兰/捷克/匈牙利这些东欧新生国家也都是准法西斯政权,就连现代民主的发源地英国都成立了“国民内阁”事实上暂停了英国的选举。集权失败的例子就是法国,法国政局依然混乱不堪,于是法国在战争中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崩溃了。
其实我一直想说把政府权力的扩张归咎于“万恶的左派”其实是不懂历史的体现。政府权力的扩张就是各国为了应对战争威胁不约而同做出的决定,你不扩张政府的权力,你就无法在总体战时代取得胜利。费拉右派与其抱怨左派扩大政府权力,倒不如自问一下是谁导致了战争。
简单来说,即使将领层级被斯大林彻底清洗掉,工业基础还在,而且年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非常大。在坚持不投降的前提下,即使纳粹德国把所有军力全部投入到苏俄战场,也要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国土面积小的欧洲诸国所实施的闪击战模式,遇到辽阔的苏俄战场和几乎死不光的年轻人,再遇到恶劣的天气难免水土不服。而且当时的德国还要兼顾其他战区,防止后院着火

如果选择联苏共同对抗同盟国,也许当今的世界格局就大不相同了,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再稍作补充下:斯大林其实一直在做战斗准备,他在战前已经制造了巨量的军械,坦克,飞机,打算军事+援助+意识形态直接统治世界的,就等着战争开始。所以即使轴心国与苏联在二战时联手打败同盟国,瓜分掉领土和资源,还是会有一场无法避免的战争

二战时之所以有很多国家倒向苏俄,不止是因为意识形态,与苏联能够输出军事和经济援助有直接关系,像是国共两党都是拿苏联的援助起家。蒋最终选择投向美国并不是因为他个人的“高尚情操”,或遵循孙提出的“民主共和”,在我看来这些政治口号只是好看的幌子而已,若蒋本人真如他政治宣传的那样,也就不会有蒋汪,蒋李之争了。美国对他国/同盟国政治插手程度相对苏联要轻上许多,对他个人政权的威胁比较小,才是最终蒋倒向美国的主因。然而蒋一直是摇摆不定的,气量小,生性多疑能力又有限,且个人性格过于怀柔。多次与美国发生不必要的摩擦与猜忌,战时与美军将领争夺战争指挥权等行为失信于美国,间接导致美国在国共内战时未能全力出手相助,否则守住整个,或者半个中国,呈南北朝鲜之势也并非不可能。
苏联的胜利真的没什么好吹的,不说他本身就是二战的发起国之一,这个已经是欧洲学术界普遍定调的,跟美国人没关系。

苏联有德国四十倍的国土面积,五倍的人口,加上丰富的十倍以上的资源。也有强大的军队和防线,基本上都是优势兵力面对德国人,结果被三线开战的德国一波推到首都,战损比一比三十几,然后靠美英拼命输血加封锁德国资源运输轰炸德国本土破坏生产,最终拖垮了德国的国力。

一直到战争结束前,苏德最好的局面战损比都是三比一以上。这是个锤子的战斗民族,斯大林的炮灰民族罢了。

就开始的兵精粮足的朱可夫的精锐部队对战日本最烂的陆军马路的诺门坎,装备全面占优的情况下,双方战损比也不过一点五到二比一。而后面整个二战,日本人都去疯狂作死挑衅美国人,给苏联一点压力都没有。

苏联最终是把旗插在了柏林总理府,但是门口的日本,朝鲜半岛,他可一个兵都没驻上去。
德国的硬伤是资源。他们没有石油,飞机都得上合成油。没有硝石,所以必须要在超高压下从空气里制取氮气。他们啥资源都缺,有被英国皇家海军封锁了海上贸易。因此德国必须通过闪电战快速取得战争的决定性胜利。这对付法国,波兰,挪威这些国家而言,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对于苏联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是不行的。而正由于德国缺油,短时间内又无法结束对苏战争,因而不得不又抽掉一个集团军南下拿下高加索的油田,这进一步又给了苏联喘息的机会。等到德军终于推进到斯大林格勒了,已经比预计的计划晚了足足3个月。英美的援助的确在苏联工业东撤之后起到了大量帮助,但是如果苏联连41年都没挺过去,那英美的援助也毫无意义。至于日本,苏联在远东一直常驻100万以上的部队,即使在苏联最危险的时候依然如此,日本有想法也没用。更何况日军装备压根不是为了打苏联而研发的,都是适用于中国的山地丘陵的装备。在太平洋战场被谢尔曼教做人,真要拉到西伯利亚去,估计被t34打出心理阴影。
道理很简单 
1.德国人固执的民族政策和种族主义导致他无法消化已占领苏联地区民众的劳动力和利用他们对斯大林的反感。而且民众不但没有配合或者中立,还开始反抗残暴的民族政策和掠夺。
2. 美英,特别是美国援助苏联大量的原材料和军事物资,让苏联尽快能够恢复生产和军备。比如整个战争期间超过四十万辆美制斯蒂贝克卡车被运往苏联,这个数量甚至远远超过了苏联在二战期间所生产的卡车总数。
3. 苏联的工业规模和人口都占优势。有广阔的纵深可以撤退军事防线和工厂。同样视人命为草芥的苏联,能够承受以往德国在欧洲的对手不可承受的损失和动员起以往德国在欧洲的对手无法动员的人力。
4. 德国自身的国力有限,英国并没有被解决,还在大西洋,地中海和北非同德军对抗。德军还要分散驻扎在欧洲各占领区。而且德国到了1943年才开始总体战动员,整整迟了两年。
bryan5l3yk6 from Taiwan
歷史上有很多如果啊,可惜我們現在也只能想像,不能得知在當時的情境下,他們每個人所做出決定背後的原因。

補充兩個歷史上可能會影響德蘇戰役結果的事件。
蘇聯方:蘇芬冬季戰爭
在德蘇瓜分波蘭後,蘇聯想併吞芬蘭,在芬蘭的堅決抵抗下爆發了戰爭,但結果出乎意料,蘇軍沒能拿下國力不及其百分之一的芬蘭,雖然最終慘勝,但己方付出數倍於對方的傷亡,也沒能奪下全部的芬蘭。這場戰爭除了蘇聯太小看對手,史達林大清洗對軍隊的影響也是關鍵的因素。如果芬蘭當初懼怕蘇聯而直接投降,或蘇聯沒進攻芬蘭,進而發現自己軍隊上的弱點,說不定德軍進攻時蘇軍會敗的更快更慘。

德國方:意希戰爭
在義大利入侵希臘,卻反而被希臘軍打回來時,看不下去的希特勒幫了墨索里尼一把。德軍南下入希臘,短短幾個禮拜就瓦解了希臘這個國家。但這麼做的代價卻是損耗了貴重的德國傘兵,並推遲了原本正在準備的巴巴羅薩(進攻蘇聯)行動。如果義大利沒有進攻希臘的話,希臘有很大的可能會保持中立,而且提前進攻的德國軍,也極有可能能在冬天來臨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獲勝,擊敗蘇聯。
NZRdlClr5 十華九賤是不是真理|喜歡用繁體字的大陸人,因為我覺得繁體字看著爽|反共反儒反納粹
寒冬+1
自古以來寒冬都是那塊土地上的天然保護結界,戰鬥民族只有對上同樣戰鬥民族才會吃天氣虧
相對比較溫暖的德國長期征戰,士氣低落
軍備方面也漸漸走火入魔,初期德國是爲了戰術設計軍備,後期是爲了拼賬面數據設計軍備,而東綫對蘇聯的戰爭的時間和這個轉折點重合
另一方面還有西綫的存在,遲遲不能占領英國不算,法國也沒多安分
不只是西綫,南邊還要支援意大利
要是意大利可以早點推倒希臘(或者希臘是中立or軸心)那德國有望提前攻擊蘇聯,蘇聯準備也不會像史實一樣這麽充分
簡單地說就是綜合因素下來,德國不能全力對抗蘇聯。如果真的把兩國關到競技場裏一對一單挑德國未必輸,但問題就在於德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他腹背受敵不能一對一單挑
美國的影響其實沒那麽大,美國在整個二戰歷史中有將近一半的時間是掉綫的,後期才上綫(還是非洲&西綫爲主)
問題在於地理,重點在於地理
德國腹背受敵,東西雙綫操作還要非洲戰場協助意大利,結果就是東西綫都攻不下來
国贼习近平 真正的人类自由是至善的前提
建议去油管看stephen kotkin教授的解释,他的答案应该是现在学界最权威的答案了。
总体来说,他认为:
1.大清洗的受害者人数一直以来被高估,无论是高层还是基层都是如此,对苏军的削弱也没那么严重。
2.大饥荒后苏联的发展相当稳定(有气候之类的运气原因),导致苏联有20年的扩军备战期,因为共产政权的危机感苏联的战备远比其他国家充足,而希特勒上台只有几年,备战时间远远不够。
3.苏联的人力和后备兵员远胜德国,这个因素很多人说过了。
4.苏联一开始的失败并没有那么致命,反而极大消耗的德军的战斗力,导致德军开战时的精锐到莫斯科之前就几乎全部消耗殆尽。
5.苏联的极权体制导致国家受到重大损失政权也不会崩溃。
小熊饼干 幻想中共自我解体,改革的改良派,填入党申请书好了
租借法案呀,苏联吃上了“午餐肉”用上了“吉普车”,大批大批的美国援助涌项苏联,朱可夫,赫鲁晓夫自己都承认的“没有美国,赢不了战争”,后来冷战了,对这些美援不屑一顾咯。更有甚者,苏联在战后,把这些没用完的美援塞给了中共。
hkfool 從來職業無分貴賤,黑警POPO有委任證會捉賊唔會蒙面, 佢地係政權私人 ARMY 唔係警察, 終於有證人證明差佬輪姦。。。如果我提的问题和写的故事能够让一两个人重新思考片刻,我已经要感谢品葱...我需要冬眠了。
曾经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得到了一个奇怪的结论, 还是写在这里吧: 纳粹没有想到斯大林杀苏联人比他们还快还多。

这个结论显然是很多军迷或者历史迷不会认同的。
流浪的文字 人文爱好者。自由的汉字无处安放,只能流浪
对于高层而言,虽然清洗了一大批军官,但是俄国人并没有因人废其言。比如说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肃反被杀,但其军事理论和对苏军现代化的改革并没有因为其人死亡而彻底转向。只要军队现代化的意识在,即使换人,也还不至于伤筋动骨。

对于下层而言,一系列的清洗和饥荒,其实民怨很深,都埋在心里。民怨是一定会以某种形式发泄出来的,文革时对官僚的那种批斗,某种意义上正是对大饥荒时官僚作为的回应,毛泽东就知道这股民怨,也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苏联的宣传中一系列人祸都推给西方势力,那么纳粹入侵,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于是就成了俄国人发泄的对象。
苏联顶住德国进攻主要靠两点:人数和环境。
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数。苏军在基辅被歼灭50万,斯大林二话不说又调来50万填上,连军校生都上了。渡过了最初的混乱期之后,政治宣传+乡土情结+有保障的伏特加供应(不是开玩笑,苏联可能是美日苏德四个国家里唯一没有用化学药品维持士气记录的,全靠伏特加)三重作用带来了相当可靠的士气。
另一个原因就是环境。苏联境内恶劣的路况严重迟滞了德军推进的速度——这对闪击战是致命的,而且暴露出了德国机械化装备娇气不易维护的短板。

至于美国物资,是莫斯科战役之后到货的,和德国进攻阶段关系不大。
天下无贼 观察 常驻反对派 你想多了…………
一开始,确实因为清洗了太多,缺少军事将领而吃了大亏

后来能反败为胜,按重要性排序是这样的:
1,工业能力。二战已经开始拼装备了
2,美国的支援
3,不怕死人,而且人口多。“卫国战争的胜利决定于伟大苏联母亲20年前的肚皮”
4,最关键的是元首错过了最佳进攻时间,俄罗斯冬天寒冷的气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二战迷,德国这儿熟一点,哪儿熟一点,但是有几个很重要的地方和细节,那就是正面战场之外的东西没说到

     1:苏联间谍,没错,共产党无论哪边,他们最厉害的就是间谍,这个间谍就是左格尔,这家伙从日本得知日本不会进攻苏联之后,苏联立刻把西伯利亚10万的部队投入斯大林格勒,让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2:美国的后勤。包括军用物资,医药,补给,大卡车,这在苏联反击的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力量,不仅前线部队能吃到美国罐头,而且重武器源源不断的从后方直接送往前线

      3:海德里希。如果海德里希没死,帝国不会在情报上面变成瞎子和笼子,被盟军渗透的这么厉害,此外,希姆莱在东方的暴行逼得那些本来就对斯大林不满的苏联人不得不和德军拼命,搞得数不清的游击队

     4:日本偷袭珍珠港,如果没有这事,苏联就算能抗住,也没办法吧德军打回去

      5:最最最最扯蛋的就是墨索里尼,这厮嫉妒元首的战绩,去打希腊和南斯拉夫,结果惨败,希特勒不得不伸出援手,结果,本来可以在4月份进攻苏联,拖到了6月,而到莫斯科就是9月,进入苏联的秋季,这个时候,德军寸步难行,错过了最佳的时机。可以说希特勒的失败,30%都是这SB搞的

      6:在东线打的你死我活的时候,在西线还有二百万部队,包括最精锐的党卫队防御西线,那个时候,英国根本不敢有所动作

     可以说,希特勒以1敌4,虽然战争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是这也太悬殊了,那四个,英,美,苏,再加上一个意大利

     战略,谁都无法预测未来,所以讨论战略是靠不住的,因为无论哪方的战略都有问题,但是细节就不同了,细节才是确定胜负的关键
紅鷹同蒼狼 ? 我反对一切形式的政府和有头组织,我的一生本该是和所有的政府的作战的一生
为什么彼得一世被卡尔十二世打得跟狗一样还是赢了大北方战争。
为什么拿破仑占领莫斯科还是被俄国人打败了。
为什么,他妈的瑞典人法国人是人,俄罗斯的独夫民贼从来不当俄罗斯人是人
蔡孝乾 爬雪山 過草地 眾人拾柴火焰高 一舉殲滅省工委
因為那些高級幹部 有沒有他們根本就沒差

把中共中常委7人小組,甚至204+168個中央委員+候補全幹掉

中國就會亡國了?

工作沒辦法做了?

馬沒辦法跑了?

工廠沒法開門了?

舞沒辦法跳了?

中國人就沒飯吃了?

包總加速師大概也是深諳此道才敢改戰區制
有沒有他們 都不是關鍵
苏联是虽胜尤败,死亡人数是德国的10多倍,比中国战胜日本更惨烈,尸体从柏林堆到莫斯科。
美国物资援助是第一因素
德国迟迟没有进行总动员加上德国高层腐败无能和重大决策失误是第二因素
苏联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可以一茬茬地组建补充部队是第三因素
第一是英美国家的无畏抵抗和对苏联的无私援助,第二是苏联坏,但纳粹一样坏,逐渐失去人心,第三是苏联人多不怕死,第四是德国过分轻敌,战争准备不足,第五是苏联的天气帮的忙
boeing797 轻关易道,通商宽衣
独裁者本质一个尿性,德国最有名的三大将军,古德里安 曼施坦因 隆美尔,都是指挥才能超群但是不受希特勒信任而施展不开手脚,最惨的隆美尔甚至命都没保住。连三个最强的将军都如此不顺,再往下德国怎么可能清洗不比苏联少
德国搞不定这事情,苏联太大了,填不满战线,经济也没有动员,物质上就输了。德国的占领区政策也“贡献”很大,一开始被斯大林害得不轻的乌克兰人以为德国人是来解放他们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结果等来了灭绝营,导致德国后方游击队泛滥,后勤跟不上,前线就更缺吃少穿,弹尽粮绝,这怎么搞,搞不下去的。

还有一点,清洗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图哈切夫斯基的理论根本就脱离现实,他管红军时期常备军才100万,还想打进攻战,发展多炮塔坦克什么的,事后诸葛亮来看,让他走人没错,但把他毙了就很过分了。
observerIE 加入图书馆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Sic semper tyrannis
我一直没懂的就是,为什么一战沙俄死个一百来万就要兵变,二战死两千万还好好的?
欧洲战场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战役初期城外的会战苏军基本被德军打的屁滚尿流,然后苏军躲进城里靠巷战、狙击战打击德军,德军的坦克飞机大炮都发挥不出力量,苏军才获得了胜利,可以说苏联基本是靠巷战打赢了德国
苏联差一点儿就挺不住了好嘛。后面也是靠着国土纵深,靠着年轻人用命硬抗,靠着盟军国家的支援,才实现了反推。
而且,苏联在二战当中死亡人数太多,也导致了当时年轻一代的凋零,苏联的老人政治也逐渐加重,最终走向了灭亡。当然了,苏联灭亡的原因,这只是其中一个非主要的因素。
德国人视斯拉夫人为劣等民族进行杀戮,要将他们赶到乌拉尔山以东把他们变成亚洲人,斯拉夫人只能拼死一搏
狂疯宙宇 Accelerator!!! Crazy Universe!!!
因为一个极权被另一个更强大的极权干死了,就这么简单,事实证明红色极权威力巨大,后患无穷
自由与革命 去游行,为什么?这是我的责任
主要是美国支持,给苏联提供了大量工业装备和武器,另外当时苏共存在时间还短,社会没有完全解体,还有大量青壮年劳力可以通过美援武器动员出庞大的军队。可以说没有美英援助苏联撑不过1942年。
我聽說的說法是寒冷跟焦土政策,撤退的時候把所有資源都燒了完全不留給德軍,然後把戰線拉長。俄羅斯地大
muhammad 反攻大陸 統一地球 殖民外星 征服宇宙
攻打英國失敗後,德國天天被RAF BOMBER COMMAND炸的稀爛,BC戰績殘暴到天天被英國自己人罵,戰後無一人敢提及,過了半個世紀才敢給立碑。
西綫盟軍那麽點兵力一年推到柏林,就知道東綫沒補給的德軍多好打了
列宁式政党是人类历史上最集权的组织模式,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是登峰造极的,所以大肃反不会反弹,大饥荒不会反弹,估计大屠杀也不会反弹。可以说集权是它的软肋,导致它在人类历史上只能昙花一现,也是它的优势所在。除非西方这样运行良好的自由经济体,在前现代社会,由于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它是无敌的。所谓的肃反,恰恰加强了它的资源整合能力,或者说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力,是党成长的必由之路,参见红太阳怎样升起之反AB团·延安整风。
大清洗对人口千万级别的国家来说可能影响很大,但人口上亿后,同等水平的备选人才实在太多了,就像你杀了曾国藩,马上就会有左宗棠,左宗棠死了李鸿章顶上,对超巨型国家来说,人才从来就不是问题。
一個港青 🤬不友善用户 支持香港獨立!(你要對我不友善,我只好退隱)
我看過一些野史故事,德本來盤算與日夾擊蘇聯,怎料日最後竟然打珍珠港⋯⋯
ivens 温和改良
试试纳粹单挑苏联,苏联能被打成什么样。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不过事实是如果没有大清洗,苏联也不会在卫国战争中死这么多人。美英给苏联的捐助太多了,纳粹等于以一己之力宣战大半个欧洲外加美国,能把苏联打得差点灭国已经不错了。
肅反和大清洗的本質都是多數人暴政。

例如最近的西雅圖和前段時間的台灣。如果多數人票決可以把CHAZ和韓粉處決的話,這就是“大清洗”。儘管列寧解散立憲會議,卻依然贏得俄國內戰,也是這個道理,因為“沉默的大多數”的農奴並不站在當時有經濟條件搭乘“捷運”趕到大城市立憲會議裡的左膠一邊。
西方文明國家是哪怕他們這些狂熱者給大多人的生活帶來了困擾,但也必須按法律辦事,不能處決了事。
而納粹就是直接讓韓粉上台執政。

如此比較,納粹的動員力當然不如蘇聯。
解体党文化 中共是一个拒绝任何改良,且扩张成性,做事没有任何底线的邪教组织。中共一日不除, 世界就将笼罩在黑暗之中, 直到他吹灭最后一盏灯,我们的子孙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因为英美不希望苏联倒下,所以要不不惜一切代价给苏联输血,运送战争物资,民生物资。即使北海航线的损失率高达90%,也再所不惜。
中共与小粉红一直在夸大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作用(其实中共与粉红是最没资格说二战的,共军在二战期间才打死多少日军?有共军在二战期间歼灭的国军多吗?),说没有中国人死了3500万人的代价拖住了日本陆军和海军主力,美国就要在太平洋战败,日本将陆军的主力调往西伯利亚去打苏联,与德国在乌拉尔山脉会师。不过事实胜于雄辩,再强调中国的抗战也只不过是二战太平洋战争中的一个次要战场而与。
西伯来人 姨曰:择洞而润之,空空如也。
苏联不被德国灭亡,全靠黄俄儿子策应。黄俄偷袭日军,发动七七事变,拖住了日本。
咸鱼之体 灰名单
命贵的德国人去和命贱的俄国人打仗哪有不输的道理?
白头山伟人金正恩 卓越した領導者、 最高司令官、 革命武力の最高指導者、 不世出の先軍統帥者、 党・軍・人民の最高指導者
所以我不觉得印度和支那开战是好事
一旦热战,更给民族主义高潮的机会
只有围而不攻才是上策
堡垒都是从内部瓦解的
主要原因有2个,缺一不可:
1.美国援助,非常的重要,让老毛子不至于失血过多而死;
2.老毛子韭菜多,命贱,割了一茬又一茬;
德军表现其实很不错了,向来都是老毛子四处侵略别人,很少有这样强国能打到老毛子几乎灭国,除拿破仑,恐怕仅此1例。
炮灰方式作战 成功煽动民众报复侵略者 自然资源多 工业向东迁 生产能力提升 美国物资
看过历史作者结论:Only Russians could have done with Russians did.
炮灰不要钱,外援不要钱,真理报苏联英雄很值钱。
苏联当时的重工业水平,国土面积,人口,使得苏联虽然被肃反影响,但是战争潜力远高于德国,德国想把苏联全面打倒本来就机会渺茫,而共产党的民族主义也足够和纳粹党抗衡,德国甚至都没有能在苏联占领区培养出一个有足够威信的代理人政府
没有美援,苏联打不败德国。没有苏援,土共打不过国军;志愿军也不能抗美援朝。没有共援,越南赶不走美帝。
不过事后,当事人都认为外援是次要的,还是自己最NB。
ioth ? 变量老帅
德国根基太弱了,独立统一建国才多少年?老毛子荒山野岭,闪电战不合适。
原因:一是战争潜力差;二是处于两线作战;三是没有把握时机。四是没有看清形势。五是蘇聯强大民族精神被激发出来。
mailmaneric 新注册用户
听过萧功秦教授的一个讲座“多视角下的抗日战争”,其中讲到:1941年12月,莫斯科战役期间苏联本来已经快顶不住了,斯大林已经几近崩溃,手上连一个营的兵力都调不出来了。如果莫斯科战役失败,苏联基本就差不多了。
1941年日本展开了北上或南进的激烈讨论,最终日本决定南进,这让苏联能够把驻守远东防范日本的大批部队调往西线战场,15个师,27万人,1500架飞机,2万7千辆坦克,最终保住了莫斯科。
Lucas1933 新注册用户 Möge der Ruhm nach Hongkong gehen!
Möge der Ruhm nach Hongkong gehen!

Alle Menschen sind gleich geschaffen!
mtw1994ja 五毛亂華
別吹USSR了 這跟日本為啥在中国僵持這麼久的原因一樣

韭菜多
人命比起子彈更便宜
Pullthetrigger 愚蠢是原罪
1如果没有意大利在希腊拖后腿,希特勒的德军在入冬前结束战争基本没有悬念,苏联不会灭亡但是莫斯科是要沦陷的。

2喀山圣母不服不行
历史本没有那么多处心积虑预谋已久。希特勒发动二战,至少有一半是被逼得走投无路仓促上阵。打到苏联已经穷途末路,指挥,后勤已经跟不上了。遇到寒冬彻底熄火。
反共左派 观察 長期在馬克思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以及社會民主主義還有社會自由主義之間徘徊,反對毛左共產極權與鄧右共產極權的反共異議人士。
因為蘇共比納粹更加蔑視人的生命,而且納粹當時處在腹背受敵的狀態。
9/8 修改:我不應說整個皇家義軍爛。他們缺乏重裝部隊,所以我批評未必公允。

另,據說軸心國義軍的奮戰到底,可以由空降師Folgore 5000人參與北非著名的El Alamein戰鬥,只有262兵士與32軍官存活此例證明。


@钟鸣: 好文,精彩,我已經推給8,9個人了。

這裡分析攻勢能量的的不可維持性,透過你講由西到東《漏斗》勢地形,將德軍能量消耗分散,真的有畫面性。

我這裡問題是,如果以後見之明,我們今天仍然能判斷北,中,南三個集團軍,當時被賦予最優先資源的,應該是誰嗎?

當時慘烈的圍城列寧格勒,不知距離成功佔領是差距多少。如果說差距不比進攻莫斯科大,是否選擇北方是更明智。

假設如Guderian所倡議,攻勢能量集中給中部集團軍,成功佔領莫斯科,攻佔首都決定戰爭勝負的大局,究竟是否有決定性的作用。上一個戰爭世代的(不一定能套用)反證是,一百二十多年前的法蘭西帝國,在皇帝的帶領下是打下莫斯科的。但是,冰封的俄羅斯冬天搭配焦土戰略給法軍造成痛擊,他們一路敗回巴黎。

@啪啪啪  也謝謝痛快補充!我是看過沒有西伯利亞軍員的補充,蘇軍是無法扭轉乾坤這個評價。由東部補充的兵,10萬佔後來反攻計劃Operation Bagration 多少呢?

假設Mussolini 的義軍打仗沒那麼爛需要德軍帶領,不用分心去救希臘,乘著夏天的冰融之季中央集團是否應該往南(還是採取守勢)?最後在南部戰區史達林格勒被巷戰分開擊破,圍殲滅的德軍,如果有獲得中央集團軍的合併,是否可以穩住俄羅斯與烏克蘭石油腹地。

@芝麻蘑菇仁: 我在維基百科看到蘇聯T-34被德軍所敬畏。其裝甲與火炮性能,能不能比較一下德軍主力Panzer IV。 看百科有比較說德軍動力系統太複雜,後勤拉長線後跟不上坎坷的戰地?

@川皇興: T-34真那麼強啊!
在最吃緊的時候蘇軍依然有100萬在遠東?謝謝分享,那撥到西線豈不是綽綽有餘。

@bryan5l3yk6: 可是芬蘭如果在冬季戰爭投降了,全境被佔領(打完冬季戰爭看百科是部份割讓,巴巴羅莎配合德國奪回失土),德軍後來進攻,不就少了盟友,直接來講這是北方側翼的損失不是嗎?能夠拖住蘇軍的戰鬥力直接損失啊。 這個因素應該比蘇軍發現自己缺失來的重吧。缺失主要哪方面呢。
说的好像纳粹不清洗人一样,苏联和纳粹在这方面是一丘之貉
没有美国输送武器资源,估计就垮了吧,在整个1942年,德军还是吊打苏联的
我是客观的人 观察 我是追求客观的人
楼上有些人为了反共反苏居然尬吹纳粹,连苏联虽胜犹败都出来了?德国后期直接被一波流攻克柏林,被苏联肢解40年,永久失去东普鲁士,被苏军一直驻军到90年代。如果不考虑斯大林的暴行,苏德战争可以说是世界史上比较励志的大逆转战争。
蘇聯大清洗不了解,說一下延安整風的清洗。

首先清洗會有一些影響,但影響會有多大,很難量化。

卡廷慘案會有大影響,一鍋端了。

劉備把諸葛亮清洗了,蜀國完蛋。

在真正的歷史中,如果不是突然被一鍋端,軍事組織完全癱瘓,而是有計劃的替換,個人在巨大的國家機器裡,影響沒有文人煽情的那麼大。

軍事機器傳承下來了,沒被打散,普通人就是螺絲釘,換個人都差不多。雖然清洗是人道災難。

美國給了蘇聯援助,相當於蘇聯出人,美國出物質。斯大林催美國開闢第二戰線,說美國再不打,蘇聯考慮投降。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每一个姨粉都曾是民小,每一个图支大佐都曾是底线人,每一个支黑都曾为中华民族自豪。人的耐性是有限的,我早就麻咧。

状态

  • 最新活动: 2023-08-20
  • 浏览: 3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