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之後的中國文學史是怎麼發展的?

如題。

說真的,雖然台灣教育已經改了數次,但有些地方還是沒變,像是國文科教的中國文學史,基本上教到1949年之後就沒了,直接接下台灣國民政府時代的文學史,好像49年後的中國就是一片蠻荒地完全沒有文學家一樣

對多數沒有特別去研究的台灣人來說,1949年後的中國文學史就是一片空白,想請教一下,「淪陷後」的大陸有沒有什麼知名的文學家和值得一看的作品?
其实值得一看作者还是蛮多的,比如王小波,贾平凹,苏童,刘震云,金庸,王安忆,王朔,大刘,王蒙,阎连科,莫言,赵树理,张洁,王土,李存葆等等。

民国时期的文学主线、脉络、风格其实是非常清晰的。

比如鲁迅先生,他是一个纯萃的“本能性导出”作家。作为一个文学大家,鲁迅的系统表述能力可以说是极差的,为啥? 因为他的本能感悟能力太强了,强到了把系统逻辑屏蔽覆盖了的程度。比如《过客》《伤逝》《聪明人》还有《新编》里的一些文章,你让鲁迅自己写完了去复盘,问他为什么写?动机是啥?分析过程是啥?逻辑脉络是啥? 鲁迅自己也回答不上来,他就是知道,他就是说不清楚,他就是没办法把这些东西抽丝剥茧的给你铺开来看,但是他就是能写出来,而且不是写一篇东西告诉你他本能指引自己体会到的,而是无数篇文章的集合,始终围绕着若干个主干,最后形成一个宏大而细腻的视角。

再比如张爱玲,张爱玲如果活在今天以写作为本职,那她可能是要饿死的,因为她写作的框架极窄,都是在极端环境和条件下,你已经认为这个人物够倒霉够恶心了,她偏要再加上一些无奈,算计,挤兑,幽怨。然后糅合在一起等人物最脆弱最压抑的时候把这些包袱累上去。并且在面对这种情况时通常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是没有时间和条件叽歪和抗争的,她就是极端冷漠的把这些玩意甩给你,运气好的就挺过来了,运气不好的就趴下了,而且你细究那些趴下的,往往都有很好的窗口期逃离这种无奈,但是偏偏生活的凹凸感就用苍蝇大小的小事把这些人拍死在窗台上。 在这个领域张爱玲不是“奇才” 而是“绝才” 民国时期没人比她写的更好了,但是放在今天,这样的作家赚不到钱的。

胡适也是风格很极端的一个作家,对,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怀疑胡适是近亲结婚的孩子,近亲结婚不全都是傻子,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智商极高的傻子”。 这种人很早就形成了一套非常健全,非常睿智的思辨体系。他知道这个世界是啥样的,知道是怎样的底层逻辑,知道这些法则在人世间运作的凹凸不平。但是他永远不知道为啥只有他一个人理性的再说这些事,他也不明白为啥25个字能说明白的事情,跟一些人三天三夜也聊不出个所以然,他在面对和描写黑暗时能够很好的平铺人性的曲折,生活的疙瘩,但是他永远搞不懂为啥世人不能理性的唠一唠这些事。


同样,梁秋实,钱钟书,萧红,周作人这些大家也是风格,框架,脉络很清晰很独特的作者。

相对来讲49年以后尤其是抛出56-78年的当代作家,他们的风格,思想,路数要复杂得多,表现的题材和探讨的话题要更隐晦,更具有复合性。但是他们的基本功和练笔明显是和民国大家有一定差距的,包括王小波!

但是正因如此,他们的作品中往往要么更有指向性,要么有更大的留白空间去探讨和延展,有的时候我吃饭时,比如吃一个小时,可能只需要看莫言的一段话或者2-3页,剩下的时间其实是在自己脑海里,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延展思考这些留白,问自己这样的人物设计和桥段,这样的动机和情节,如果放在当代社会XXXX阶段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碰撞出怎样的花火,忍受如何的不公,遭遇如何的不幸。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特点。

比如我说“我是一朵雪花”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你就会马上明白,哦,这tm是徐志摩来啦。 但是我假如说“你是一块垃圾” “你是一片垃圾”“你是一满包散发着沼泽版恶臭的垃圾” 那你也很容易的明白,这是钱钟书来了,我们闪吧。

民国的文学是这么玩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脉络和主题。

而78年以后的中国文学,你是要带着密码本去解读的,这些密码里包含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经济的增长,精神文明的丰富这些正向的东西; 同时也包含着乡镇之殇,制度之羙,生活的无奈,与现代人的冷漠无情。比较极端的就像大刘,他把社会人文环境推到极致,要么极左,要么极右,然后就在你以为已经左到头了,不能再左了,大刘飞起一脚往左又踹了800米,就在这种环境下让人物去挣扎,去沉沦,然后他就呆在角落里嘲笑,结构,漠然的看着你,叙述给你听“你就是这个B样子,懂吗”。 

所以对于台湾朋友来说,尤其是没有怎么接触过大陆生活现状的朋友,读懂现在中国文学密码本这一工作还是蛮难的。看王小波很容易发生,看了20天恍然大悟,你怎么长篇大论的讲一个核心,但是这个核心是如此的简单,如此的明了,会有人不明白吗?你是认真的吗?老子真的会谢哦?

大陆的文学还是有点东西的,看你怎么挖,但是大陆应该很长时间都无法出现再一个鲁迅了,大陆的环境不允许一个人以本能去驾驭逻辑,并且形成文字流传下来。
少伦少瓜子脸 下陵上替,海内寒心
中国建国以后确实没有文学,本来以前我挺推崇几个人,但自从看了他们在文革中迫害别人,舔毛表忠的文章以后,顿感恶心
还有几个人,文笔尚可,作品也比较符合事实,但不愿意深度写下去,例如路遥之类,我当然不是说直接抨击,那样就显得我很虚伪了,但作为艺术家来说,是拐弯抹角的行家,有太多的形式可以往深了写
更有甚者,比如什么贾平凹之流,记得他有一句名言,说是越失败的男人越喜欢关心政治,虽说很多中国人所谓的关心政治只是胡说八道,但这话就更扯淡
至于其文笔,完全是酸文假醋,和很多中国作家一样,文风浮躁,拖泥带水,喜欢玩弄文字,却又玩的很拙劣,既没有精准的表现事实,直抒胸臆,文字游戏也没玩儿明白
其实我觉得莫言还有点意思,他虽然好像现在还有着体制的身份,但我认为他是有想法的,众所周知,以中国的环境,你哪怕是影射也不行
所以他的作品没有表态的东西,他只是表现饥饿之下,中国人的痛苦万状,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表现出了荒诞和荒唐,表现出了人类的情感
其次,他拥有那么高的身份,却很少接受采访,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我猜可能是不屑于说,因为确实说也是只能说废话,不能说真话
chenwen 正宗支那贱畜
按照共匪學術界説法,主要分爲三個階段:“十七年文學”(1949-1966)80年代、90年代文學(包括傷痕文學,尋根文學,先鋒&探索文學)以及新世紀文學(2000以後)。

十七年文學裏面,除了老舍的一部《茶館》有點意義,其餘的作品几乎都是在吹捧共匪“社會主義改革與建設成就”,應該只有中文系的學生才會偶爾翻開讀一讀吧!

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政治對於文學的影響還是十分深刻,於是誕生了一批“傷痕文學”,反映了文革對於人性的摧殘,傷痕文學總體上文學成就並不大,主要是作爲文革后文學復興第一波流派的意義比較重大。最早一篇傷痕文學是1977年劉心武創作的《班主任》,隨後有1978年盧新華的《傷痕》(傷痕文學得名來由),其他代表著作還有韓少功《月蘭》、張抗抗《愛的權利》。

緊跟著傷痕文學的就是“反思文學”,傷痕文學停留在反映文革,而反思文學則開啓了對文革的反省,可以説是80年代文學的預告,反思文學起步標志是茹志娟1979年發表的《剪輯錯了的故事》,其他代表作有高曉生《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韓少功《西望茅草地》,王蒙《蝴蝶》、諶容《人到中年》。其中高曉生以刻畫農民性格典型出名,有人甚至説在刻畫中國人國民性方面可比肩魯迅。

隨後,受改革開放影響,在蔣子龍開創下,又有了所謂的“改革文學”,1979年《喬廠長上任記》,其他代表作有柯雲路《三千萬》《新星》、王蒙《堅硬的稀粥》、路遙《平凡的世界》

80、90二十年的文學,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説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延續,曾在五四時期對中國文學有過巨大影響的尼采、弗洛伊德、易卜生、盧梭等人的思想,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重新風靡了,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爲代表的荒誕文學、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意識流小説也在文學界掀起軒然大波。歐風美雨在1949年之後,終於又能吹拂到了這片土地,文壇上你爭我搶,都想要搞一番成就出來。

於是首先有了接受、吸納西方現代文學思想、創作技巧的“先鋒小説”,代表作劉索拉《你別無選擇》,徐星《無主題變奏》、殘雪《山上的小屋》、莫言《透明的紅蘿蔔》《紅高粱》,還有余華、蘇童、馬原、格非等人。

有吸收西方文化的,也有轉而尋找本民族歷史文化的,先鋒小説同時興起的另一批文學是“尋根文學”,他們意欲超越社會政治層面,突入到歷史與文化深處,對中國民間生存與民族性格進行文學化的思考,代表著韓少功《爸爸爸》《女女女》、阿城《棋王》《孩子王》、王安憶《小鮑莊》、馮驥才《神鞭》。

意識流小説領域,哥倫比亞有馬爾克斯,香港有劉以鬯,台灣有白先勇,中國則出現了王蒙《活動變人形》、高行健《靈山》《一個人的聖經》。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京派文學,在八十年代有汪曾祺重新繼承,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記事》

九十年代的文學就是池莉、方方爲代表的新寫實主義,以及女權主義興起,誕生了一批女性意識小説,主要有王安憶、陳染。另外值得稱道的作家還有賈平凹,陳忠實,王小波,王朔等。

詩歌領域則先後有北島、江河、顧城、食指、駱耕野、海子、西川、王家新、舒婷。

散文方面主要是一些文學老將,楊絳先生、巴金先生,余秋雨、孫犁、汪曾祺、季羡林。

至於2000年以後的新世紀文學,有劉震雲,畢飛宇、王安憶、莫言、格非、劉慈欣、安妮寶貝、韓寒、郭敬明、慕容雪村,以及一衆知名的網絡小説寫手


當然,要論成就而言,除了高行健、莫言和劉慈欣在世界範圍内稍有影響力,更多的人只是在一個小圈子裏打轉,思想上要受各種束縛,外化到文學上能產生什麽令人着迷的東西呢?
ismynewmail [漢奸想當大漢奸] 极权压迫所有人, 反抗的间隙我还要尽情嘲弄它的一切. 苏联笑话 https://pincong.rocks/article/1644
先提醒小心迷魂湯, 類似問題有過評論.

苏联政治笑话:勃涅日列夫时代 - 新·品葱 https://pincong.rocks/video/8300

_ _ 因極權的思想鉗制就有了文化管制, 這邊出的書文學類有漫無邊際宏大的問題, 還有將苦難全推到 "人類共業" 上的問題. 無論那一種我都是先看看二三樓之下有沒有一樓, 再看看責任分的有無清楚.

_ _ 雖然我上世紀九十年代還會在街頭捧着一本賈平凹的<廢都>看, 但我普遍覺得奴言奴語的沒意思, 或許公民能從中看出些什麼有所得吧. 隨便找本<基督山伯爵>就蓋帽了, 雖然只是老套的受害/復仇的故事, 至少能給人一點點能量.

_ _ 當初看到臺灣國九把刀的網文獵命師, 上來就看到毛魔掌紋萬壽無疆, 連蔣匪一併諷刺確實很驚豔. 只是後來臺灣小說業沒落真是太可惜了.

_ _ 現在還記得名字的 <狼圖騰>、<白鹿原>、<檀香刑> 都看得我胃疼, 要不是英語文學底子薄, 我會看更多英語網文吧. 因是個理工科腦子特別喜歡硬科幻, 軟科幻會使我忙於挑刺和嫌棄硬傷看不下去, 實在想看書消遣會回去重溫阿西莫夫.
自由与革命 去游行,为什么?这是我的责任
我不推荐任何中国近代文学家,因为中国近代文学中最好的那一部分就是西方文学翻译家和他们的模仿者,哪怕是鲁迅也是如此。
如果把文学的范围扩大到文学与政治评论,鲁迅称得上近代文学评论的佼佼者,你可以说他的作品都非常不成熟,欠缺深思熟虑,但本身却很有启发性。
胡适和他的白话文在历史上有重要作用,但如果论纯文学,文字质量实在不敢苟同,他的自由主义也只是西方舶来品的粗略模仿,带有极强的富国强兵的功利性思维,过于缺乏思辨性,当然对于一个翻译者思想传播者来说这已经足够,但是现在既然有互联网,还要抱着一百年前的翻译品抱残守缺就有些过于不明智了。
如果只是想要娱乐一下,金庸古龙和现在的网络小说都可以看,虽然纯文学性不佳,但作为爽文胜在量大,而且只是娱乐也的确没必要讲什么文学性与思辨性。
如果要指定1949以后的沦陷区文学鉴赏一下,那其实还不如看几本知名网络小说,虽然文笔不行,但好歹思路还比较新颖,不像匪帮的范式文学一样,干什么事都离不开你匪,实在是恶心人。
膜哈文化 邪恶冷笑着说:“就这样。”而善良不停地在问:“为什么?”
有一批滿清遺老留在了港大。新亞書院也有唐君毅和殷海光。
fb_china_today https://pincong.rocks/topic/反中国梦系列
夏志清写了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

 你可以看看,既有那种共产党的文学家矛盾丁铃(比较鄙视),也有反贼比如张爱玲(评价颇高)

是反共文学爱好者的推荐读物
简单回一下

中国近代小说家有王安忆、贾平凹、莫言、余华、路遥、陈忠实、迟子建等人

王小波如果感兴趣也可以看看。

再近一些的还有苏童、金宇澄等人。
qingaz 新注册用户 梁家河战神
没有格非,上面的名单很难被认可。
另外政治是文学必要的叙事对象,但文学的叙事对象远远不止政治。有很多主题包含对文革反思的小说作品确实很不错,但它们的作者写这些小说的时候也远远不只是为了写文革。
在我看来,只为骂政府/抨击政治而产生的小说,与《红岩》之流并无本质区别。
49年後就沒什麼好講了,萬馬齊喑,那些以為能像民國時候說句人話的儲安平之類,有一天被引蛇出洞,最後也不知他的尸體和骨頭最後餵了哪隻狗。
上帝不反共 🤬不友善用户 遵循英美🇬🇧🇺🇸保守主義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劣等最下贱的族群。中華傳統和文化是英美基督現代文明的癌症包括它的繼承者香港和台灣。
別他媽説1949之後了 就算是1949之前東亞窪地的所謂文學史衹要一和 西方羅馬帝國古希臘對比全都是垃圾
小土豆 加拿大第23任总理,自由新民主社会主义联合党党魁,黑脸怪,数学代课老师,滑雪教练,独裁习近平崇拜者,女拳主义,极度自恋者,绯闻缠身,花花公子,绣花枕头,我爸是老土豆不是卡斯特罗 。
可以看一下德国汉学家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

话说在党国,哪有自由创作的余地,没有自由创作,算啥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
唯一有价值的就是对文革的反思
也就是80-90年代那批
之前和之后都不存在文学
z中国文学没有任何价值,楼上推荐的那些也都是垃圾中的战斗机,如果真的一定要找个人物,我觉得有一个作家叫胡冬林,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自然生物类作家,但是没有名气。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打哈欠~~~

状态

  • 最新活动: 2023-08-20
  • 浏览: 6852